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2020-02-25 01:44黄浩铭郭能起朱小兵萧浩恒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中山528400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臂丛罗哌卡因

黄浩铭 吴 论 郭能起 朱小兵 萧浩恒 杨 扬(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 中山 528400)

臂丛神经位置相邻于膈神经,临床常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超声技术的发展成就越来越显著,超声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阻滞技术中,且可取得显著的提升阻滞的效果[1]。临床经验显示[2],在用药阶段应根据麻醉阻滞的具体要求、麻醉诱导方式选择适宜的药物容量,20mL0.5%罗哌卡因与13.3mL0.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会取得显著效果,但小容量罗哌卡因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更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临床资料,旨在探讨相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78例进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42.50±4.50)岁。观察组男性 21例,女性 18例;年龄 20~66 岁,平均年龄(43.00±4.45)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指导并协助采取仰卧位,并使两侧下肢处于微屈状态,将右腋前线、右锁骨中线、右肋缘下交点进行连线,将B超探头放置在连线中点处。肝脏为声窗,探头探测到一条高亮声带时表示已经探测到膈肌,将其进行切换,至M型二维超声,于膈肌垂直线上,观察并记录呼吸时膈肌移动度,记录波幅平稳时的值[3]。之后叮嘱患者用力呼吸,记录波幅最大值。测量结束之后,对照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20mL0.5%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给予13.3mL0.75%的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之后将枕头去掉,保持仰卧,将头偏向健侧,角度30°即可。进行常规消毒,使超声探头与患侧颈部处于垂直状态,有助于超声对颈部动脉进行明确后,将探头向外侧平移,在锁骨上缘位置,获得臂丛神经的清晰图像之后,顺着臂丛神经分布进针,观察超声图像,寻找针尖抵达的位置,接近T1时开始进针,之后将穿刺针进行固定,回抽无血、脑脊液后,根据由深部至浅部的原则,向其注射罗哌卡因阻滞T1神经前支或者C5神经,之后通过超声对周围有液性暗区包绕进行观察[4-5]。注射完罗哌卡因15min后,对其膈肌移动度进行观察,若处于完全麻痹状态应停止观察,若未处于完全麻醉应继续观察,至局部麻醉药后30min。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臂丛神经完全感觉阻滞完成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不良反应发生率。

臂丛神经完全感觉阻滞情况主要包括 C5、C6、C7、C8、T1神经根,于注药后15min、注药后30min进行记录。

不良反应:血氧饱和度下降、霍纳综合征、呼吸困难、声嘶等。

1.4 统计学方法:以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注药后15min、30min,两组 C5、C6、C7、C8、T1神经根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1。

表1 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s)

表1 比较两组臂丛神经阻滞完成时间(±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神经根 组别 例数 注药15min后(min) 注药30min后(min)C5 C6 C7 C8 T1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39 5.85±1.12 9.31±3.11 5.84±1.08 9.28±3.01 5.83±1.10 9.56±2.98 5.67±1.20 9.44±3.19 5.56±1.23 9.50±3.10 6.86±1.18 11.31±3.07 6.82±1.12 11.29±3.10 6.81±1.11 10.56±2.99 6.63±1.16 11.48±3.14 6.55±1.28 11.52±3.12

2.2 比较两组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对照组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与观察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s)

表2 比较两组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例数 麻醉维持时间(h) 运动阻滞恢复时间(h)对照组 39 8.7±1.6 8.3±1.1观察组 39 8.8±1.7 8.4±1.5

2.3 比较两组膈肌移动度变化情况:30min后,对照组与观察组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有(87.18%)和(66.67%)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大于50%,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膈肌移动度变化情况(±s)

表3 比较两组膈肌移动度变化情况(±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膈肌移动度下降>50%对照组 39 2.1±0.7 5.3±0.9 34(87.18%)观察组 39 1.9±0.7 5.7±0.9 26(66.67%)组别 例数 平静时呼吸(cm)用力时呼吸(cm)

2.4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6%)与对照组(20.51%)相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 4。

表4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会导致出现单侧膈肌麻痹,对其呼吸功能造成一定影响,并且会使患者用力肺活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肺功能指标降低,然而,由于存在代偿的作用,不会出现临床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轻微呼吸困难现象[6-7]。膈神经与臂丛神经具有相似的起源,两者仅有一层颈深筋膜浅层,具有较近的距离,对其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期间局部麻醉药可向其C5、C6、C7、C8分支进行扩散,对膈神经造成阻滞,导致膈肌麻痹[8-9]。因此,本文研究中,利用超声技术,观察患肢右侧膈肌,按照由深至浅可有效减轻C5、C6、C7、C8损伤。之后进行局部麻醉时,对照组给予20mL0.5%罗哌卡因,观察组给予13.3mL0.75%罗哌卡因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结果显示,观察组臂丛神经完全感觉阻滞完成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20mL0.5%罗哌卡因与13.3mL0.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会取得显著效果,但小容量应用价值更显著。

猜你喜欢
臂丛罗哌卡因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对剖宫产产妇镇静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观察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结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价值
臂丛阻滞时的入路选择和注意事项知多少
罗哌卡因、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低位硬膜外麻醉的比较
3D臂丛解剖动画在麻醉解剖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