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临床效果观察及对ADL评分的影响

2020-02-25 01:44赖升平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陆河516700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丁苯格雷黏度

赖升平(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人民医院内二科 陆河 516700)

脑梗死主要是指人体的大脑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生血液供应障碍,脑部组织的神经在缺血缺氧的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研究表明[2],发病的主要原因与血管壁的病变有关,最常见的是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好发部位在血管的弯曲和分叉处,当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出血后,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就会迅速凝聚、沉积,从而形成血栓,在脑梗死发生后及时抗凝治疗至关重要。丁苯酚注射液是一种促进神经功能修复的药剂,而氯吡格雷则是脑卒中患者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研究显示[3],两种药物在脑梗死治疗中应用效果突出,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对本院于2018年1~12月收治的78例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依据住院的顺序进行编号分组,1~39号实施常规治疗措施的纳入常规组,40~78号配合使用丁苯酚注射液和氯吡格雷治疗的纳入实验组。两组男性和女性比例为27∶12、25∶14;年龄 43~72 岁、40~75 岁,平均年龄(61.1±4.3)岁、(59.7±5.1)岁。两组资料经检验提示P>0.05,可以分组比较。

1.2 治疗方法:常规组予以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清除氧自由基和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措施,同时针对原发疾病予以对症处理。实验组配合使用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H20100041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规格为100mL。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每天注射2次,每次注射100mL,同时予以赛诺菲圣德拉堡集团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为J20080090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规格为75mg。采用口服治疗的方式,每天服用两次,1片/次,一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①于治疗前和治疗一周后抽取清晨空腹时的静脉血液,检测治疗前后血液的高、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4]。②参考脑卒中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比较治疗半年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生活能力改善情况。③结合NIHSS治疗后分值的下降情况判断治疗效果:若分值下降60%以上表示治疗效果显著;若分值下降59%~35%表示治疗效果尚可;若分值下降不足35%表示治疗效果较差,以前两者相加表示治疗有效。

2 结果

2.1 血液黏稠度:治疗前,两组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高切黏度和低切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但两组治疗后血浆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 1。

表1 两组血液黏稠度的比较(±s,mPa/s)

表1 两组血液黏稠度的比较(±s,mPa/s)

组别 例数 高切黏度 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治疗前 一疗程后 治疗前 一疗程后 治疗前 一疗程后常规组39实验组39 tP 7.89±2.13 7.82±2.42 0.136 0.892 6.51±2.07 4.02±2.43 4.871 0.000 3.78±1.06 3.82±1.14 0.160 0.873 2.97±1.54 1.03±0.52 7.454 0.000 11.94±3.52 11.89±3.64 0.062 0.951 11.48±3.51 11.39±3.14 0.119 0.905

2.2 NIHSS和ADL:治疗前,两组NIHSS和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的两项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显著(P<0.05),但实验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表2 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NIHSS和ADL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ADL NIHSS治疗前 半年后 治疗前 半年后常规组实验组39 39 tP 13.85±8.21 13.98±7.52 0.073 0.942 42.36±11.32 69.52±15.44 8.859 0.000 22.57±8.20 22.69±7.54 0.067 0.947 11.23±5.64 6.33±2.57 4.937 0.000

2.3 治疗效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4.87%,常规组为84.62%,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疾病,研究显示[6],该病的患者脑组织的神经会严重功能障碍,并呈现进行性加重。其主要的病因是梗死位置的脑组织随着缺血和缺氧症状的加重而逐渐出现坏死。因此在发病的早期及时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症状,通过抗血小板凝聚和溶栓等治疗措施来改善预后情况,降低病死率。但脑梗死具有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等特点,加上溶栓的窗口期较短,只有少部分人可以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大部分患者只能采取常规治疗措施[7]。

氯吡格雷是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血小板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具有较强的结合作用,使纤维蛋白原难以与之结合,阻止血小板的聚集,而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新型的丁基酞消旋体药物[8],有关研究表明[9],将其运用于脑梗死治疗,可以激活复合酶Ⅳ的活性,改善线粒体内的三磷酸腺苷酶,有效的改善梗死区域的代谢能力,同时还可以保护线粒体的完整性。当药物抵达血管时,在恢复血管管径的同时,还可以保护血管的完整性。除此以外,还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产生,有效改善梗死区域缺血缺氧。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而氯吡格雷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双重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有利于降低红细胞通过狭窄的血管难度。与此同时,联合使用丁苯酞注射液可以调节血管的储备功能,加快红细胞到达缺血缺氧的组织区域的速度,改善区域缺血缺氧的症状。另外,丁苯酞注射液可以将组织的代谢产物和炎性因子排到体外,避免有害物质对神经的二次伤害,从而保障预后,与张军武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运用丁苯酞注射液和氯吡格雷可以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保障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丁苯格雷黏度
标准黏度油混配及重复利用方法的探讨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丁苯草酮原药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
PMA黏度指数改进剂对减振器油性能的影响
血黏度高怎么办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