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穴位贴敷联合阿片类药物治疗晚期肝癌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2-25 01:44余锡贺欧章松王爱井刘喜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佛山528200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使用量吗啡阿片类

余锡贺 欧章松 王爱井 刘喜娟(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科 佛山 528200)

肝癌为发生于肝脏的恶性肿瘤,是一种高发、危害性较大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具有较高发病率,本病起病隐匿,发现时多为中晚期,预后较差[1]。肝区疼痛为晚期肝癌患者难以控制的一种症状,强烈的疼痛可对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产生绝望、烦躁等心理问题,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生活质量近年来逐渐成为临床医师关注的热点[2]。目前临床对晚期肝癌疼痛多应用西医阿片类药物治疗,止痛效果理想,但长期应用可产生药物依赖性,增加不良反应,成为临床医师的困扰[3]。本研究对晚期肝癌疼痛在阿片类药物基础上联合大黄穴位敷贴治疗,旨在观察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68例晚期肝癌疼痛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n=34)与对照组(n=34)。研究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61.25±2.79)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50~76岁,平均年龄(61.29±2.83)岁。各组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肝癌,临床分期为Ⅲ~Ⅳ期;预计生存期>3个月;Karnofsky评分>60分;意识清晰,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出现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精神疾病;临床资料丢失;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妊娠期、哺乳期;合并造血系统疾病;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有阿片类药物依赖史;治疗依从性较差;治疗中途死亡;其他原因引发疼痛;对研究使用药物过敏。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给予吗啡缓释片口服,初始剂量为20mg/12h,24~48h内对疗效进行评价,若用药后无效则按照50%剂量递增给药,直至疼痛控制效果满意,若疼痛症状减轻则按照30%~50%的剂量递减,直至疼痛控制效果满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由我院制剂室提供大黄敷贴方,敷贴穴位选择中都、章门、期门、肝俞、中脘、阿是穴等穴位,将大黄敷贴方研成细末后加入白醋调成糊状,取适量药膏于胶布上,对选定穴位行局部清洁消毒后敷贴,外敷厚度1~2mm,敷贴完毕后应用无菌敷料进行覆盖,24h换药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1个月。穴位敷贴期间应做好保暖工作,并对其敷贴后反应进行密切观察,观察有无局部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

1.4 观察指标:以视觉模拟法(VAS)为依据,并结合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对其疗效进行评定,显著缓解: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降低>75%,疼痛显著缓解或基本消失;缓解:治疗后VAS评分降低在50%~74%之间,疼痛症状及体征均有所改善;有效:VAS评分降低在25%~49%之间,症状、体征有所缓解;无效: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著缓解+缓解+有效)/总例数×100.0%。对两组治疗1周、治疗1个月日均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进行比较。对两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8%,与对照组的70.59%相比,相对更高(P<0.05),见表 1。

表1 疗效分析[n(%)]

2.2 两组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分析:研究组日均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与对照组相比,均相对更少(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s)

表2 比较两组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s)

组别 日均吗啡使用量(mg) 爆发性疼痛次数(次/周)治疗1周 治疗1个月 治疗1周 治疗1个月研究组(n=34)对照组(n=34)tP 21.35±1.47 32.65±2.78 20.952 0.000 15.63±0.97 28.56±1.24 47.889 0.000 4.25±0.78 5.51±0.92 6.091 0.000 1.29±0.51 2.65±0.68 9.329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分析:研究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8%,与对照组的 23.53%相比,相对更低(P<0.05),见表 3。

表3 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我国为肝癌大国,近年来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本病起病较为隐匿,发现时多为中晚期。疼痛为晚期肝癌常见的一种症状,强烈的疼痛可导致食欲减退、睡眠不佳,还可产生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西医对晚期肝癌疼痛多应用三阶梯药物止痛法治疗,包括阿片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阿片类为临床治疗癌性疼痛最常用的药物,经口服或静脉注射可使80.52%~90.12%患者疼痛症状得到控制,但可引发便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长时间应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性[5]。如何增强止痛效果同时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成为临床研究热点。

中医理论认为,各类疼痛的病机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认为癌痛患者主要为寒凝、血瘀气滞等因素导致局部经络阻滞,血气不畅进而引发疼痛[6]。穴位敷贴为中医特有的一种内病外治方法,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通过敷贴特定穴位使药物直达病灶,可对机体经络气血进行调节,发挥平衡阴阳气血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7]。穴位敷贴操作简便、无创、无副作用,可行性较强,近年来逐渐用于临床治疗,被多数患者接受。本研究在阿片类药物基础上使用大黄穴位敷贴治疗取得较好效果,大黄有泄热通便、清热除湿、解毒消痈、活血凉血之效,将其敷贴于选定穴位可渗透进皮肤黏膜及穴位被吸收利用,使药物作用于整体与局部,直至病灶所在,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8]。

本研究选择敷贴的穴位包括肝俞、阿是等,对肝俞进行敷贴可行气止痛、疏肝理气,敷贴中都穴可调经止血、疏肝理气,章门穴属足厥阴肝经,配内关穴主治胸胁痛,敷贴期门穴有健脾疏肝、理气活血之效,敷贴中脘穴有促进脏腑气血的作用[9]。阿是穴可反映机体疼痛,且在疼痛的部位,对此穴位进行敷贴可有效缓解机体疼痛症状。现代药理认为,敷贴中脘穴可强壮脾脏功能,可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进而改善机体食欲,促进食物吸收及消化[10]。将大黄穴位敷贴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晚期肝癌疼痛可增强镇痛效果,还可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进而降低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减轻痛苦。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日均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不良反应相比对照组更少,提示大黄穴位敷贴与阿片类药物联合治疗晚期肝癌疼痛可增强临床效果,减少吗啡使用量、爆发性疼痛次数,还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用药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晚期肝癌疼痛,应用大黄穴位敷贴与阿片类药物联合治疗效果理想,可减少吗啡使用量及爆发性疼痛次数,缓解疼痛程度,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猜你喜欢
使用量吗啡阿片类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储药盒中氢吗啡酮浓度稳定性与临床意义
氢吗啡酮与吗啡滴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治疗癌痛的效果比较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Meta分析
减少#1炉再热器减温水使用量
“以虫吃虫”这家大棚农药使用量减少30%
2021年欧洲《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的临床实践建议》解读
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吗啡耐受:吗啡耐受在无菌小鼠中减弱并能被益生菌所逆转
平衡癌症病人中阿片类药物镇痛与非医学目的使用的风险
2020年 宽带订户月使用量将创新高
黑曼巴蛇毒中的毒肽Mambalgins具有镇痛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