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通络扶正汤治疗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2-25 01:44胡明才鄢仕强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垫江408300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扶正通络缺血性

陈 林 胡明才 肖 宇 鄢仕强 何 金(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垫江408300)

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群体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致死率非常高,此外老年患者在发病后,多数患者还常合并肢体偏瘫,偏瘫的发生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需及时诊断及治疗[1]。常规针对疾病的治疗一般是采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及康复治疗,该方法虽说一段时间的疗效显著,但因病因复杂,远期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积极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式[2]。随着中医在临床中的推广,在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上,推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中医针灸联合通络扶正汤的治疗方式,实践证实具有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到本院就诊治疗的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8.5±2.3)岁。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9.1±2.2)岁。从两组一般资料上来看,组间差异小且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且经核磁共振、头颅CT检查确诊[3];②年龄均大于60岁,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③自愿配合,同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业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者损伤;②合并血液系统及精神疾病。

1.2 治疗方法:针对对照组,入院后及时实施降压、控制血脂及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稳定病情。在病情稳定时刻予以康复训练指导,包括主动训练与被动训练,主动训练包括翻身、坐起、下蹲、起立等基本动作,早期可让患者借助物体支撑辅助进行训练,之后逐渐让患者自己进行,通过主动训练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被动训练是护理人员可辅助患者为仰卧位、患侧卧位及床上坐位等,并可对肢体进行适当的按摩及被动运动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通络扶正汤治疗,具体如下:①中医针灸。选取外关、阳陵泉、曲池、解溪、悬钟、环跳、居留、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为基础穴位,针对腰部无力还可选取肾俞穴;失语可选取廉泉、凤池;下肢偏瘫选取阳陵泉、环跳、昆仑等穴位;上肢偏瘫选取合谷、外关、曲池等穴位。采取平补平泻法进针,进针后留针20min,1次/d。②通络扶正汤。基础方药:丹参 30g、黄芪 90g、土鳖虫 9g、乌梢蛇 9g、地龙 15g、忍冬藤15g、钩藤15g、络石藤15g、全蝎15g、蜈蚣2条、鸡血藤20g。诸药加1000mL水煎至400mL,1剂/d,分早晚两次温服用药。两组均在持续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治疗期间禁止予以使用其他的治疗药物,同时指导严格遵医嘱用药,加强用药后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保证治疗效果。

1.3 观察指标:①参照《中医内科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疗效。若经治疗症候积分减少>85%,生活自理能力良好为基本痊愈;治疗后症候积分减少70%~84%,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为显效;症候积分减少30%~69%,生活自理能力尚可为有效;症状积分减少<30%,生活自理能力差为无效。②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价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包括上下肢评分,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佳;采用巴氏指数(BI评分)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总分为42分,得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做结果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经过对症治疗,在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2.2 指标变化:在治疗前两组在各量表评分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治疗后,FMA与BI评分均提高,NIHSS评分均降低,但评分变化幅度上则是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显著(P<0.05),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指标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评分指标比较(±s,分)

组别 n FMA评分 BI评分 NIHSS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50对照组50 tP 72.25±6.58 72.14±6.62 0.083 0.934 84.42±7.54 80.36±7.26 2.743 0.007 76.62±7.18 76.41±7.21 0.146 0.884 86.69±8.25 81.41±8.09 3.231 0.002 29.24±3.58 29.14±3.61 0.139 0.890 14.42±2.01 18.74±2.54 9.431 0.000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针对这一疾病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控制血压、调节血脂及康复训练等稳定病情,促进康复[5]。但是常规方法对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并不理想,对生活质量提高效果不佳,因此临床中也在积极探讨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中医具有一定的治疗经验[6]。从中医上来看,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共同作用引起的疾病,且疾病发生同脏腑病变存在很大的关联,多数患者同肝肾亏虚、元气损耗、血行不畅所致脉络瘀阻、神经受损,进而出现半身不遂的症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理念,中医提倡采取针灸联合中药汤剂的治疗方式,针灸方法上,可通过针刺曲池、外关、足三里、悬钟等穴位,此类穴位接受刺激后可以起到益气活血功效,且末梢神经、细胞电位得到有效激活,如此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以重建,对康复有重要帮助[7]。中药汤剂治疗上,主要采取通络扶正汤治疗,方药中使用重用黄芪,可起到补元气及消瘀的作用;丹参是祛瘀止痛的经典方剂;乌梢蛇、蜈蚣、地龙、全蝎均具有祛风、通经络的效果;忍冬藤、钩藤、鸡血藤、络石藤均为藤类药物,具有祛风通络的功效,以上诸药联用可以达到祛风、通络止痛及安正祛邪的功效。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中,采取针灸联合通络扶正汤,可以发挥联合治疗方法的作用,促进症状的改善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8]。在本研究中,结果显示临床疗效上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要比对照组高;治疗后在FMA、BI评分上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上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评分变化幅度明显要比对照组明显。该结果提示予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及中医治疗,对治疗效果提高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针灸联合通络扶正汤的治疗方式,可发挥中医联合治疗的优势,使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以尽快改善,让患者可早期进行运动锻炼,如此可帮助肢体功能康复,尽快重返正常的生活,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扶正通络缺血性
白芍-甘草药对及其主要成分抗缺血性脑卒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基于自噬探讨芪灵扶正清解方抗抑郁作用研究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清肺通络方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作用机制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通络益肾汤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MMP-9、TIMP-1水平的影响
缺血性脑白质脱髓鞘病变的影响因素
画说中医
仙鹿活骨丸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实验研究
芪藤竹黄通络汤治疗中风恢复期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