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下乳方配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病的治疗效果及药学机理分析△

2020-02-25 01:45黄建芳王富海彭春梅黄燕芬曾钰超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药学部佛山528500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乳汁母乳喂养产后

黄建芳 王富海 彭春梅 黄燕芬 曾钰超(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药学部 佛山 528500)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喂养的最优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可促进新生儿智力、体格、抵抗能力和免疫能力的提高,但产妇常出现产后缺乳[1]。产后缺乳病是指产妇在分娩3~15d乳汁分泌量较少甚至出现无乳汁的情况,无法满足新生儿的喂养需要,该病在临床上的发生率较高[2]。现阶段,西医尚无有效的方法对产后缺乳病进行治疗,产妇在用药方面也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而中医可以通过整体辨证治疗、多因素调节对产后缺乳病进行治疗,安全性较高[3]。为探究穴位按摩联合自拟下乳方对产后缺乳病治疗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药学机理,本文以2019年1~9月我院产后缺乳病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9年1~9月我院产后缺乳病患者3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经诊断,确诊为产后缺乳病;产后愿意以母乳喂养;均为单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自身乳房发育差或乳房存在程度较重的疾病;由其他原因,如乳痈导致的乳汁排出不畅;心、肾、肝等脏器出现器质性病变。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75例。研究组年龄22~39岁,平均年龄(28.13±3.25)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 97 例、78 例;顺产、剖宫产分别为112例、63例。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7.87±3.13)岁;初产妇、经产妇分别为 100例、75例;顺产、剖宫产分别为110例、65例。均知晓本研究,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本研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对两组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分娩后早开奶,勤服营养汤水,加服鱼汤、鸡汤、牛奶等进行饮食治疗,同时进行母乳喂养、乳房护理、哺乳技巧等指导。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通过自拟下乳方和穴位按摩联合治疗,自拟下乳方组方如下:王不留行30g,黄芪、白术各15g,党参、茯苓、当归、白芍、川芎、通草、熟地黄各10g,甘草5g,穿山甲3g,用猪蹄汤煎煮,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穴位按摩:对于气虚血弱型,取乳根、脾俞、膻中、膺窗、足三里、少泽,肝郁气滞型,取乳根、肝俞、膻中、内关、少泽、太冲,操作者首先将双手搓热,将乳房上涂上麻油,使用中指、食指和无名指指腹按揉乳根、膻中、膺窗三个穴位各2min,食指、拇指、中指提拉乳头2min,掐按少泽2min,按照乳络的方向使用五指从乳根向乳头梳推5min,每天按摩1次,以3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4]: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如下:泌乳量充足,纯母乳喂养可保证新生儿正常体格发育,喂养一次后新生儿可保持2h以上安静睡眠为显效;母乳基本可满足新生儿需求,偶尔需要人工喂养为有效;泌乳量较少,不能满足新生儿发育需要,主要使用人工喂养方式为无效。以显效和有效统计治疗总有效率。

1.3.2 饥饿程度[5]:于治疗前后分别对纯母乳喂养下新生儿的饥饿程度进行记录,将饥饿程度从轻到重分为I~III级,对应分数为6分、4分、2分,分数越低说明新生儿饥饿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统计应用SPSS20.0,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通过 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表示,通过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4.86%、82.86%,研究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χ2=12.73,P=0.0004)。见表 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的对比[n(%)]

2.2 两组新生儿饥饿程度的对比:治疗前两组新生儿饥饿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一定程度提高但研究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12.684,P=0.000)。见表 2。

表2 两组新生儿饥饿程度的对比(±s,分)

表2 两组新生儿饥饿程度的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饥饿程度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对照组175 175 t P 2.48±0.27 2.51±0.32 0.948 0.344 4.79±0.77 3.83±0.64 12.684 0.000

3 讨论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是新生儿喂养的最优方式,母乳中含有丰富且比例适当的糖、蛋白质以及脂肪,能够满足婴儿前6个月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乳清蛋白能够使婴儿的肠胃免受过敏刺激[6];母乳中DNA能够促进新生儿脑部的发育和成长;母乳中还有很多抗感染物质,可以对肺炎、支气管炎等起到重要的防治作用[7-8]。母乳不仅可以满足新生儿发育成长的需要,还有助于促进产妇的恢复,帮助子宫收缩,预防卵巢癌、乳癌等疾病[9]。

中医认为,产后缺乳病分为虚、实两种,实者多因气滞血凝、肝气郁结导致的乳汁不行,通常表现为乳房疼痛、乳房胀硬症状,有时还会伴有身热;虚者则大多是因为气虚血弱导致的乳汁化源不足,通常表现为乳房柔软且无胀痛[10-11]。乳汁来自脏腑、冲任、血气,乳汁的充足与否和脾胃血气强健程度关系密切。乳汁由气血化生,依靠肝气的调节和疏通,所以缺乳一般是因为气虚血弱、痰气壅滞、肝气郁结,在治疗产后缺乳病时首先应明辨虚实[12]。

因此,本研究使用自拟下乳方和穴位按摩联合对产后缺乳病进行治疗,自拟下乳方中含有补血的四物汤和补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益气效果显著;同时加用王不留行、穿山甲等药物,多种药物合用可有效加强通经下乳的作用[13]。穴位按摩取乳根、膻中为主穴,同时取足三里、少泽等穴位共同发挥通经下乳、调理气血的功效。上述治疗方法符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路和理论,治疗过程中依从性较好,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和新生儿饥饿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另外需注意的是,产妇的情绪也会影响乳汁的分泌,情绪郁闷、肝气郁结会导致经络阻塞,影响肝脏调节能力,从而导致乳汁拥堵不畅,所以中医学强调产妇要保持愉悦的心情,促进脏器功能的协调和气血的通畅[14]。产妇产后心理和身体上都会出现很多变化,再加上疼痛、子宫收缩等原因,出现焦虑、紧张、抑郁等心情,导致暂时性的乳汁分泌不足,可能会使产妇产生自身乳汁不足的想法从而失去母乳喂养的信心[15]。因此,应该使产妇和新生儿尽量早接触、早吸吮,教会产妇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综上所述,自拟下乳方具有益气补血和通经下乳的功效,配合穴位按摩可增强效果,两种方法联合治疗产后缺乳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乳汁母乳喂养产后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汁点目需谨慎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