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0-02-25 01:45范美玲四会市中医院药剂科四会526200
北方药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药制剂注射剂中药

范美玲(四会市中医院药剂科 四会 526200)

中药制剂因使用方便、作用快、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1]。公众通常误认为中药制剂属于天然药物,不会产生副作用。但随着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临床和公众日益重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问题。本研究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9年4月116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11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42例(36.21%),女性74例(63.79%),女性略高于男性;年龄最小3岁,最大92岁,平均年龄(56.07±12.04)岁。见表 1。

表1 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性别与年龄比例(n,%)

2.2 用药途径及联合用药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联系:11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均使用静脉滴注的方式,单独用药引起不良反应的17例,联合2种及以上药物引起不良反应38例。见表2。

表2 联合用药与不良反应发生之间的联系(n,%)

2.3 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116例不良反应遍布全身多个器官,尤以皮肤及附件组织最多,之后是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及占总数百分比(n,%)

3 讨论

3.1 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1)生产工艺。中药注射剂多为复方且成分相对西药来说比较复杂,成分中包含多种大分子物质,这些大分子物质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使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增加。中药注射现目前存在提取工艺不成熟、生产工艺落后、杂质较多等问题,且在运输药物时接触到一些物质又使杂质产生。杂质进入人体后,会通过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一旦接触到这类再次产生杂质的药物,就会发生副作用[2]。(2)机体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116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略高于男性,原因主要在于女性的主观感受与男性相比较为敏感[3]。同时本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原因在于老年患者基础较差,同时合并多种疾病,长期联合用药,导致肝肾功能减退从而影响药物代谢[4]。(3)使用方面。①不按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或浓度使用中药注射剂,使用后体内的药物浓度过量,超过人体承受的范围,从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②溶媒选择不合理:中药注射剂大多含有大分子有机物,如复方丹参中药注射剂与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产生不溶性微粒,使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增加;③临床上联合用药的现象较多,且大部分是中西药联合或中药联合使用。由于目前尚无中药注射剂配伍禁忌表,中药制剂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易使药物的功效发生变化,影响中药制剂的疗效,直接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不能保证用药安全的情况下,应避免联合使用中药制剂或中西药,如果联合用药则需间隔一定的时间。同时护士在加药时也有可能产生联合用药的情况,原因在于护士在使用一个注射器抽取多种中药制剂;或者是一个患者在静脉滴注不同的液体时,两种中药制剂在输液管内混合,产生不溶性微粒,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3.2 临床表现特点:由表3可以得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可遍布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而尤以皮疹、荨麻疹等最为常见,或伴有上肢水肿、腹痛、腹泻等胃肠功能和循环系统的损害,与王欢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皮肤损害的原因主要在于皮肤反应最容易被分辨,且皮肤的杆菌最为灵敏,而药物接触皮肤时最容易产生不良反应,容易被发现。

3.3 预防措施

3.3.1 注意事项:①临床医生应尽量避免注射或静滴中药制剂;需对症状有一个确切的诊断结果,根据病情,按照中药制剂说明书中规定的剂量和浓度嘱咐患者。②中药制剂需选择合适的溶媒及溶媒用量,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静滴的速度,避免超剂量和过快滴注。应重视说明书中的禁忌症,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大量文献[6]报道称在进行静脉滴注时,滴速过快也可以直接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建议在中药制剂说明书中规定药物的静滴速度。③临床医生应尽量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④使用中药注射剂前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年老体弱者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应慎重使用静脉滴注,本研究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发生病例数以老年人居多,与孙旭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多关注老年群体的用药情况,尽量避免用药副作用的产生。⑤用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在初次静脉滴注的30min内密切观察用药反应,若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进行治疗。⑥在静脉滴注时,应注意防范不良反应。

3.3.2 医院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分析、反馈工作①大量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报道使我们认识到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重要性,所以应尽快建立中药制剂的再评价制度。有报道[8]指出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制度主要包括该制剂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功能等方面,应尽快禁用或者淘汰临床上一些配方较差、安全性不佳的药物。②在平常不良反应监测中,医护人员大多把药品不良反应的范围局限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收集和上报,并没有认真评估报告的质量、报表的数据等,建议各大医院不定期组织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提高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认知,保障安全以及合理用药。

4 结语

综上,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艺、患者机体、临床使用等方面。医护人员应重视中药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合理用药,加强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监测,建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再评价制度,保障安全合理用药,促进中药制剂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药制剂注射剂中药
传统中药制剂丸、散、汤剂的研究现状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中药师干预对医院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的效果分析
4种中药制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药制剂在临床应用中引发的不良反应特征及解决措施分析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儿童为何接连被禁用中药注射剂
我院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使用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