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
——兼谈课程思政

2020-02-25 06:32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论语立德

丁 玲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是当前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热点。高校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筑育人大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应该“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此外,挖掘、整合并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使之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理念、德育实践与立德树人教育资源,对于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启发意义和应用价值。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理念

“立德”一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朽是人的精神追求。“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永恒的人生价值,其中“立德”处在首位。“立德”意为树立德业,垂范后世。将“立德”视为铸就不朽精神的最重要的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德的传统。

“树人”一语出自《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引用了这句话,指出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所谓“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意味着人才的养成需要终身培育,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大局中具有重要意义。要通过教育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是需要长期规划的“百年大计”“国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重视以德育人、倡导修身立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彰明人内心美好的德性,使人日新其德,达到最美善的道德境界。《论语·宪问》载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荀子·劝学》云:“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古人提倡的“为己”之学、君子之学,就是通过学习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修身立己,实现自我完善。

传统“立德”“树人”理念为当代“立德树人”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1],“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贯穿教育全过程,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立德”“树人”理念,汲取了传统教育的智慧,是对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并被新时代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树立了标准,指明了方向。

2 中国传统德育实践对于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德育,具有德育为先、德育与智育统一的特点,对于当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很早就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尚书·舜典》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舜帝命契为司徒,教育百姓亲善和睦,遵守伦理道德规范。《周礼·地官司徒·师氏》记载师氏以“三德”“三行”教国子:“师氏掌以美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孟子说夏、商、周的学校教育“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孔子重视道德教育,作为其思想核心的“仁”,超越伦理关系而具有更普遍的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意义。

传统的文学教育、礼乐教育常与政治教化、道德教育密切联系,文化知识教育、实践技能教育等也常寓道德教育于其中。《礼记·经解》载孔子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诗》《书》《乐》《易》《礼》《春秋》可用以教育人们提高道德修养、修炼性情、规范言行。古人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道德教化功能,认为诗歌具有“正得失”“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功用,文章可以“明道”“载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兼具德、智、美育价值,是真、善、美的统一。古代“诗教”“礼教”“乐教”皆以提高和完善人的道德修养为宗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指出学诗有诸多益处,不仅可以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增长见识,还可以运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服事君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学礼可以使人立足于社会,学乐可以实现人格的养成。技能的培养也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根基。例如,古人认为射箭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射者所以观盛德也”(《礼记·射义》),通过射礼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盛,学习射艺可以培养人的道德和礼仪。

当代高校的“课程思政”意味着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对德育为先、德育与智育统一的传统教育理念、实践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自2014年起,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探索构建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高校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堂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4]。“课程思政”旨在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道德教育资源,使所有课程都积极发挥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所有教师都履行好教书育人职责,形成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时代新人的合力。坚持德育为先、德智统一的传统教育理念与实践对于当代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资源,是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资源宝库。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等均体现伦理道德思想和价值取向,儒、道、墨、法等诸派思想中,关于道德的学说均占据重要位置,尤其儒学可谓伦理道德学说之大宗。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5],是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理念,也是深刻影响中国人行为方式的道德规范。

挖掘、整合并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资源,是高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可运用于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人格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的人文传统培育了中华民族崇德向善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传统道德教育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追求理想人格和至高境界,塑造了无数正直、有气节的“民族的脊梁”,为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熔铸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6]。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植文化自信的沃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人文传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例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立身处世也应效法天,刚毅坚卓,敬德修业,奋发图强,不断进步。孔子“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史记·孔子世家》),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古代仁人志士的言行体现了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中华民族刚强坚毅、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可以在阐发这一精神传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培养坚韧弘毅、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

讲仁爱的传统可以涵养完善人格。“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在儒家的道德体系中,“仁”的核心内涵是对人亲善、仁爱,同时又是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可涵括孝、忠、勇、礼、恭、宽、信、敏、惠等道德理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者必有勇。”(《论语·宪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此外,“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能行“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五者于天下,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忠恕之道等,皆是实践“仁”的方式。因而,“仁”被称为可以统摄诸德之“全德”。蔡元培先生认为,孔子所说的仁,“即以为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7],冯友兰先生指出,“惟仁亦为全德之名,故孔子常以之统摄诸德”[8]。在生活中,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精忠爱国、爱岗敬业、诚信待人、善待自然、珍爱一切生命等,都是仁德的实践。并且,“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固以仁为最高之人格,而又人人时时有可以到达之机缘”[9]。博大厚重的仁爱思想可用以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崇正义的传统有益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孔子强调“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孟子主张“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孟子·滕文公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墨子提出“义,利也”(《墨子·经上》),“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崇尚正义、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义利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综上所述,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当代“立德树人”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立德”“树人”理念,汲取了传统教育重视以德育人、倡导修身立己的智慧,是对崇德向善的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并被新时代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和创新实践,意味着专业技能、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对坚持德育为先、德智统一的传统教育理念、实践的传承和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高校立德树人的资源宝库,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以文化人”的春风化雨中,滋养出“立德树人”的繁花硕果。应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树人教育资源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助推高校构筑育人大格局,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论语立德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振兴发展是老区根本任务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