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及其现实意义

2020-02-27 19:14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文成公主公主民众

刘 洁

(西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30)

地名是人类社会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地域性和独特意义。正如学者所言:“地名是信息的载体,它具有承载、积淀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因此,地名既是语词文化的标志,又是地名实体所含历史文化的化石、地理文化的镜像、乡土文化的窗口。”[1]10换言之,一个地名的由来或更替,常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语言和民俗等密切相关。

地名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每个地名的形成、演变都要经历一个历史过程,一些古老地名世代相传、沿用至今,其历史沿革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相伴而行。所以,每个古老地名的语词文化都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一段历史。”[1]27还有学者说:“地名产生于文字之前。自人类文明的帷幕启开之始,地名——这一集历史民族文化广泛信息的载体,就出现在社会之中,为人类服务,每条地名,或行于文字、或出自语言、或蜚声文学、或置身历史、或涉及外交、或名噪战争、或与民族有关、或与宗教联系、或利于考古、或易于旅游……是新兴的综合学科。”[2]后记的确,作为新兴学科,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地名传说,其深厚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才能得以挖掘与彰显。

唐太宗时期的唐蕃和亲,距今已有1 300多年,但当初因唐蕃联姻而出现的地名有些却沿用至今,在民间还广泛流传着不少与之相关的地名传说。如果说地名的出现或更替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领域,那么有关地名传说的研究则无疑是文学地理学探究的范畴。这些地名传说不仅反映出唐蕃和亲的悠久历史,而且饱含着藏区民众对文成公主入蕃的认识和理解。它们是汉藏两族交流与影响的印记,也是唐蕃友好往来的见证,反映出汉藏人民对文成公主的敬仰与怀念,其中蕴含着历史演变和社会生活等信息,其特殊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界应当予以重视。

一、历史典籍中文成公主的入蕃路线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交通史》中曾说:“疆域所及即是交通所至。”内地经青海省进入西藏自治区的交通道路并非一日间突然出现,而是伴随着历代君王对疆域的着力经营而逐渐形成的。据典籍记载,文成公主在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从长安出发,奔赴远在青藏高原的逻些(拉萨)。有关文成公主的入蕃路线,学界历来说法不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显铭先生认为文成公主是从东道康区进藏的,即“由长安经宝鸡、天水、文县、松潘、金川、丹巴,沿鱼通河谷(丹巴至泸定一段大渡河古名),到康定、木雅,皆沿河谷,或西行又沿河谷,终于到达金沙江河谷,经邓柯、玉树,而经通天河河谷,再逾唐古拉山口,经过黑河而至拉萨。此为内地到拉萨从来交通的孔道,公主当由此道而行。这条路线,既可避免北面昆仑山山险,又可避开东来横断山脉的险隘”[3]。

2.崔明德先生对文成公主入蕃路线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即文成公主离开长安,经凤翔、秦州、河州到达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县古鄯),再西行抵湟水县(今乐都)、鄯城、临蕃城(今镇海堡)、白水军、绥戎城、安戎城、天威军(石堡城),到赤岭(今日月山)后,再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莫离驿(今海南州曲沟附近),到达公主佛堂(今兴海大河坝以北)。松赞干布率兵在柏海(今札陵湖)西边安营恭候。离开柏海,经过食堂、吐蕃村、截支桥、截支川、鹘莽峡、野马驿、蛤不烂驿、录集驿、农歌驿等,最终于藏历的四月十五日到达拉萨[4]264-266。

3.崔永红先生认为文成公主是由甘、青、藏一带藏族自古沿用的入藏大道(亦称入藏朝佛大道)入藏,即经天水、临洮、兰州、乐都、西宁、日月山、恰卜恰、温泉、黄河源,越巴颜喀拉山,由清水河镇至玉树,逾唐古拉山经西藏那曲而入藏[5]34。

与略显单薄的古籍记载相比,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则灵活生动,引人深思遐想。至今仍传于民众之口的精彩故事,既有文成公主从东道康区进藏的地名传说,也有途经朝佛大道的地名传述,丰富多彩的逸闻趣事,为众说纷纭的路线探研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二、 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及影响

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南曾言:“传说有其中心。”[6]26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其传播中心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一是在今青海省的湟源县和共和县一带;二是以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县为中心向外扩展;三是西藏各地流传的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笔者目前已收集到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30余篇,这些情深意长的传说,历经千年而不衰,生动讲述着汉藏友好、和睦相处的历史,凝聚着广大民众对两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集体记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青海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

青海是历史上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联系纽带,作为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留下了不少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日月山、倒淌河、龙羊峡和柏海的传说。

日月山古称“赤岭”①,位于今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西南40公里处,是内地通往西藏的咽喉之地。有关日月山的来历,民间传说颇多。据传文成公主西行至赤岭,想到自己即将成为异乡人,她拿出父皇送她的日月宝镜,忍不住伤心哭泣。随从大臣见状,便提醒公主不要忘记和好两族的责任,冷静下来的公主果断地将日月宝镜摔碎在赤岭,从此人们改称“赤岭”为日月山[7]41-45。另一传说则讲,当文成公主行至日月山巅,难过落泪不肯前行,禄东赞取出暗中偷换的石制镜子,并以皇帝配送顽石,意在让公主“西去吐蕃,心如石坚”的话来激励公主。公主听罢,便把石镜抛于山下,毅然前行,后人便以日月名山[8]423。

日月山下有一条倒淌河,据说河水之所以倒流,也与文成公主有关。据《日月山和倒淌河》传说,公主来到青海湖畔,见湖水即将枯竭,牛羊因断水缺草十分瘦弱,于是她请求宝镜帮忙造山,挡住东流的河水,但宝镜说造山之后你再也看不见长安和爹娘了,文成公主略为犹豫,便将镜子朝地上一竖,那条原先东流的大河立刻向西北倒流。从此青海湖庄稼茂盛,牛羊肥壮[9]319-321。另一传说是文成公主走下日月山,当她回头遥望家乡时,禁不住流下眼泪。公主的这种行为,感动了这里的草木山石,万物似乎都在为公主哭泣,就连河水也顺着公主西行的方向“倒淌”,从此便有了“倒淌河”的称呼[10]312。很明显,日月山和倒淌河这些同出一源的地名传说,其情节大同小异,结局亦不谋而合,都是借高山大河之名,在广阔的空间传播着文成公主远赴青藏高原的传奇经历。这些传说讲述文成公主从行至青海的犹豫彷徨,到最终毅然决然奔赴雪域高原的复杂心理和情感变化。人们言传的角度虽然不同,叙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以瞬间的山川巨变烘托文成公主入蕃的决心和勇气。

龙羊峡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境内,由于断壁陡立,水流湍急,涛声如雷,鸣山震谷,所以当地群众传说这里是“青龙”和“神羊”相斗的地方[8]。据说文成公主进藏行至此处,因思乡念家心切,独自在深谷沿黄河漫步散心。忽然,一头怪兽朝她扑来,公主顿时吓得瘫倒在地。危急关头,一只龙羊从洞中窜出,与怪兽展开激烈的搏斗,最终公主得救了,可那只勇敢的龙羊却不知去向。大臣将此事上奏朝廷,唐王就赐名这个峡谷叫 “龙羊峡”[7]58-59。这种有神灵相助的地名传说,一方面基于民众对文成公主入蕃路途艰难的想象,另一方面也暗含着他们对汉藏友好来之不易的珍惜。

鄂陵湖和扎陵湖古时统称为“柏海”,位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多县境内,是黄河源头两个巨大的高山淡水湖泊②。在《鄂陵湖水清》传说中,言传松赞干布从拉萨来到鄂陵湖迎接公主,在湖边文成公主对松赞干布说出希望湖水变清的愿望,后来鄂陵湖果真变了样,所以“至今,在蒙古人民中还传诵着一句谚语,叫‘公主一句话,能使湖水清’”[11]84-85。这一流传于蒙古族人民中间的地名传说,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情投意合,物化为清澈可见的鄂陵湖水,以如镜的湖水为证,昭示着自唐以来汉藏友好的天长地久。

《文成公主与兄弟湖》则叙述了鄂陵湖和扎陵湖的由来。据传文成公主历尽艰辛进入青海高原,吐蕃使臣为了测试公主入蕃的决心和诚意,谎称藏王已经驾崩,奉劝公主返程回朝,但文成公主却说自己是藏王的妻子,执意前往逻些(拉萨),要永远留在雪山王国,为藏汉两族的和好献身。当公主信以为真地在荒漠中为藏王哭灵时,泪水从胸前流到地上,沙地湿了一大片。后来松赞干布亲自飞马前来迎接公主,文成公主喜出望外,立即转悲为喜,高兴的泪水滴落在沙地上。当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逻些举行婚礼时,有人前来报告,说是“在公主流过眼泪的两块地方,出现了两个大湖”[12]294-297,这就是今天青海高原上著名的两大明镜——鄂陵湖和扎陵湖,后人又称其为“兄弟湖”。由此可见,兄弟湖的得名,不仅体现着文成公主远嫁高原的真心诚意,而且表明汉藏两族兄弟般的密切关系。

以上关于日月山、倒淌河、龙羊峡和柏海的传说,长期流传于汉、藏、蒙古族和其他民族中间,虽然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却是世代相传,至今不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不畏险途、翻越丛山、跋涉高原、远嫁西藏的精神和行为令人钦佩,在民间貌似荒诞且超越现实的奇谈中,实则隐含着普通民众对文成公主入蕃的朴素认识和客观评价,是对唐蕃联姻密切汉藏关系、加强往来的集体记忆,更是汉藏两族交流与交融的生动记录。

(二)四川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

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也是连接西藏与内地的重要通道。它既是一条经济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在民间传说中,文成公主由此进入西藏,至今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炉霍县、康定县和白玉县,仍流传着有关文成公主由此入蕃的民间传说。

四川炉霍县有个地方叫“虾拉沱”③。据说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经过打箭炉(即康定)之前,有猎人在“虾拉沱”看到一个美丽的鹿群,它们从东方迎来一只五色闪光的金鹿,金鹿在检阅了鹿群之后,便驾着祥云朝西方(即拉萨)飞去。当地人认为这是吉祥的先兆,不久文成公主便经过此地去了拉萨。这种充满幻想的叙述方式,符合藏民族崇拜自然神灵的心理,透露出藏区民众迎接公主的热情,而“虾拉沱”的地名能够沿用至今,也正是民众这种朴素情感的自然延续[2]83-84。

呷拉宗④在四川甘孜州炉霍县的仁达乡。传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康巴藏区,在离呷拉宗不远的地方,公主的马突然受惊,随从冒着生命危险才降住惊马。大臣建议公主换一匹温顺的马来骑,可是公主念它一路出力,不肯舍弃。于是大臣在当地找到一位藏族铁匠,让他为公主的马打了一副铁链绊脚绳戴上,这匹马才又规规矩矩上路了[2]83-84。“呷拉宗”地名的远扬,成为文成公主途径此地的力证,同时也包含着当地人曾经为公主进藏加固了一份平安的欣慰。

戈巴龙⑤在四川甘孜州炉霍县宜木乡境内。据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走到这里便停止不前。后来通过查看地图,文成公主选择了在此地拐弯,直奔金沙江,由巴塘入藏的路线,果然缩短了进藏的路程。后人为纪念公主的果断决定,就称其地为“哥叭隆”,汉语书写变成了今天的“戈巴龙”[2]85。这一传说既反映出文成公主的机智灵活,又表明其入蕃的坚定信念,从中可见藏区民众对公主的敬佩。

夏玛龙⑥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境内。相传文成公主在此地的泉边,发现一只五色花鹿卧地静睡。公主看着这只花鹿恬睡不醒,悄声对大家说“鹿未醒起”,让大家轻步离开,不要惊动花鹿。从此“夏玛龙”的地名由此沿用至今[2]86。传说讲述的事情虽小,但说明文成公主以她的温柔之态和慈爱之心,赢得了民众的接受和认可。

壤昂卡⑦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的一个行政村。传说在修建布达拉宫时,文成公主主张用打箭炉的粘土奠基,因此,人们便用山羊运输队送粘土前往拉萨,可最后只有五只山羊驮着粘土成功到了拉萨。从此打箭炉这里的山川和村寨,都被叫作“壤昂卡”[2]87-88。这一地名传说反映出文成公主入蕃途中的细心观察和入蕃后协理事务的决断魄力。从当地百姓的角度来讲,家乡的泥土能够用作布达拉宫的奠基土,他们自然十分兴奋,于是“壤昂卡”的传说便带着特有的自豪与欢欣传向远方。

扎盘⑧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建设乡的一个自然村。传说文成公主入藏由此经过,在营寨梳洗时,公主梳落了不少头发,她叫随从把她的头发拿去撒在当地的花草、森林和沟谷中。自此这一地区便得名“扎盘”[2]159。传说由文成公主落发到撒头发的平凡小事,却反映出文成公主意欲融入藏区、扎根高原的信念和气魄。地名传说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上述流传于四川境内的地名传说,出自藏区,名以藏语,并且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地域风光和民俗风情紧密相联。这些文成公主入蕃途中的趣事和言行,多以想象的生活细节和心理描述娓娓道来,在轻松愉悦的话语中,一方面透露出人们因公主路过当地而溢于言表的兴奋和激动,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大众对文成公主的佩服和尊敬。一件件有关公主的遗闻琐事,藏区民众在饶有兴趣地一遍遍传讲中,也一次次分享着文成公主入蕃所带来的祥和与安乐。如风的传说,深情的演绎,为这些地名传说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分量。

(三)西藏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

文成公主进入西藏后,在不少地方留下了神奇的传说。西藏有一条那曲河,人们称它为“甲莫温曲”⑨。传说文成公主一路翻山越岭,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了那雪的怒江边。她捧起河水洗去脸上的汗腻,顿时,河水变清澈了,人们都说这是公主带来吉祥才有的变化,后来便将这段河流叫做“甲莫温曲”了[13]153。这类地名传说是对遥远时代古迹遗踪的回眸,更是文成公主留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情感眷恋。

西藏达孜县有一个地方叫“甲萨岗”⑩,传说文成公主入藏经过这里时,弄丢了她的金戒指,在此还修建了三座倒置的佛塔。她还把自己带来的油菜籽撒在这里,所以当地至今流传着一首歌谣:“公主来西藏好,住在甲萨岗好,金戒指丢失得好,油菜籽撒这里好。”[13]182-183在当地百姓一连声的“好”中,文成公主为藏区民众带来的福泽和好运得以传扬。

《文成公主路过波密的传说》详细讲述了文成公主经过波密的缘由和过程。据传汉地卜算高手们通过占卜认为,文成公主应该从南方前往吐蕃为好。而当年从洛隆县到波密森林茂密、道路狭窄,可文成公主却坚持在险路上开辟出行驶马车的新道路。从此以后,这个地方就称作角朗[14]156。通麦位于西藏林芝市波密县境内,传说从“妥米”(意为顺利通过)到“通麦”(意为下坪坝)的地名演变,是因为通麦山高谷深、道路险峻,当年文成公主和禄东赞等人行至此处,路上遇到很大的困难。正当他们困顿焦虑之时,吐蕃所有的护法神和土地神都前来帮忙,险道上的障碍很快被全部清除。文成公主一行才奉着释迦牟尼的佛像顺利通过[14]158。这些传说讲述文成公主的惊心险途,但最终总能化险为夷。因为在百姓的心中,远嫁高原的公主历经千难万险却依然坚定执着,所以神灵一定会保佑她平安到达拉萨。很显然,这是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感动和祝愿,这也是这些地名传说能够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的内在动力。

鲁朗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据《文成公主来到林芝鲁朗的传说》记载,在一个叫多如的地方,文成公主向一位老阿婆打听去路,老阿婆告诉文成公主向南走,将顺利到达一个绿树环抱、百花盛开的地方。文成公主到达后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一个仙境(藏语为鲁朗)!”[14]162鲁朗由此而得名。林芝在藏民心中是人间少有的仙境,文成公主的一句赞叹,让他们在欢欣之余,也感受到来自公主的亲切与亲近。

以上流传于西藏的地名传说,多以地理实体为依托,以神奇的想象、精彩的叙述,或演绎河流因公主而清澈的奇妙,或言说公主留下的遗迹,或传讲公主开辟新路线的往事,或口述地名演变的缘由。这一切皆因文成公主入蕃而产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那些与她有关的古迹遗址,在人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带着不容置疑的自豪感和权威性。这是民间文化的传播力量,更是民意所指、民心所向,藏民族自古以来睦邻向善、和谐安邦的美好追求便深蕴其中。

三、文成公主入蕃地名传说的现实价值

地名与地名传说如同一对双胞胎同生共长,通过地名传说可以窥见地名实体的地理环境、演进过程和民风民俗等。因文成公主入蕃而产生且沿用至今的地名及传说,凭地理发挥想象,借历史传播文化,由民间话语增添其意蕴和情感,是地理、历史、语言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这些将地理和历史加以文学化的地名传说,让地理与历史在口头叙事中变得丰富生动、意趣盎然,也使至今流传的地名传说具有了特殊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是研究民族历史的珍贵文献

作为“口传的历史”,传说与历史的关系十分密切。传说作为以想象和虚构为特征的口头艺术,往往将人化的自然贯注其间,并且会产生许多“超人间”的场面和情节。“人们在讲述中并不一定深究历史事实的原貌,更主要的是把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评价、爱憎及期望编织进传说中,有时甚至把具有广泛意义的历史生活内容,附会在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身上。”[15]123所以,传说是一种建立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它的真实也许不具备可考性,但它却是民众观念和情感的真实反映,因此它也成为人们认识历史、了解民情的颇有价值的参考和佐证。

一般来说,历史依托于文字记录和实物考证,但是当文字记录缺失时,传说便显示出它独有的价值。其实,面对历史,普通民众与历史学家一样也有寻根溯源的愿望,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在文字缺失的领域,民众对传说的依赖就会异乎寻常的执着。“因为有了传说的需求,民众的历史想象力和文学创造力有了用武之地;因为有了传说的存在,我们在精英的历史之外发现了民众的历史;因为有了传说的补充,人类历史变得更加丰富而完整。传说回答了我们对历史的各种疑问和猜想,将残断的历史联缀成一幅完整的画卷。传说在历史缺席之处充当了历史的化身,传说为既有的历史骨骼填充了血肉,传说让历史变得更加饱满、更有温度、更具生活气息。”[16]千百年来,在青川藏以口头讲述或文本方式流传下来的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是民众对唐蕃历史的动态传播,是汉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口传心授,是研究青川藏民众生活和精神信仰的宝贵文献。文成公主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奔赴雪域高原的勇气和精神,密切唐蕃关系、加强汉藏交流的功绩和贡献,在藏区民众的口中与山河同在,与日月长存。这些虚实结合、广为流传的地名传说,表明文成公主早已深深扎根在藏区民众的心中。换言之,这些地名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寻根问祖的文化追寻情结,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既是藏区民众的口头创作,又是有关山川地理的历史叙事。“从这当中可以窥见时间的进展给予人类社会巨大变革的某些痕迹。总之,这就是我们不应把传说同正史混同起来的理由,同时,又必须从史料价值方面,对传说给以高度评价。”[6]9由此说来,因文成公主入蕃而产生的地名传说,就是一种口述山川地理和历史嬗变的方式,是民间贮存的唐蕃友好、汉藏和睦的珍贵资料。

(二)是传承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

地名传说的地域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在地名及其传说的产生地,民众往往依托地理样貌或历史遗存的蛛丝马迹,发挥想象,虚构夸张,演绎出符合当地地形地貌、历史环境和民情风俗的传说,使地名与传说在最大程度上相吻合。这种地名传说最常见的是附会当地出现的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形成传说学中所说的“箭垛式”现象。此时地名传说就成为当地民众对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想象式阐释,成为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反映出当地民众的认同观念和价值追求。正如学者所言:“传说实际上是民间群体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起来的地方历史,却被正统的占主导地位的史学家们拒之于历史的门外。从记忆过去的层面看,传说和历史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一个是‘说’出来的,一个是‘写’出来的,都是对过去生活世界的重构和组合。”[17]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但它是民众关于历史的口头叙事,反映着民众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看法,反映出某一地域在特定时期的历史生活和精神风貌。

青藏地区相对于内地而言地广人稀,口头传统在传承历史文化、丰富社会生活、传授生活经验和维系精神信仰等方面的作用,远比生活在现代媒介与语境下的信息传播重要得多。从文成公主入蕃所产生的地名传说来看,地名文化的区域性、连续性和多元性得以充分体现。青海有关文成公主的地名传说,多以山川地貌等特征,传述文成公主入蕃的坚定信念和坎坷经历;四川有关文成公主的地名传说,多讲述公主入蕃途中的有趣事件和传奇细节;西藏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则是文成公主所到之处,排除重重困难的前尘往事。如果抛开静态的文本研究,将这些地名传说的讲述还原到具体的场域之中,那么,在民众口头一遍又一遍重复着的地名传说,其实就是民间社会在生活语境中,对人与自然关系、对社会历史嬗变的一种回顾与反思。时至今日,这些地名传说在现实生活中依然起着回望民族历史、传承古老文化的特殊作用,也成为推动地域文化发展的潜在力量。

(三)是民众信仰的生动体现

在良莠不齐的口传世界,传说是生动鲜活的,但有时也是牵强附会的。当我们抛开驳杂的言说,深入到民众文化信仰的层面,才能找到支撑民间社会、民众精神的价值体系。“传说、记忆和口述史往往三者合一,成为具体时空中人们共同拥有的传统。”[18]民间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不仅反映出藏区民众对唐蕃联姻的积极评价,而且反映出民众对文成公主的尊崇和礼敬。藏区民众通过津津乐道的传说,塑造出具有民间情怀、纯洁高尚、刚毅执着、善良无私的公主形象,并且赋予公主能够满足大众心理需求、为民众带来福泽的神性,视信奉佛教的公主为天上的“菩萨娘娘”,是“绿度母”的化身,所以传说中的公主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特点。

藏区民众崇拜大自然,信奉万物有灵,这些为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带来神奇色彩和浪漫情调。无论是传说中的日月山、倒淌河、柏海,还是民众口头的峡谷龙羊、东方金鹿和恬睡的花鹿,都脱胎于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文化信仰。还有日月山顶的日亭和月亭,与传说中的日精金鸟和月精玉兔紧密相联;《虾拉沱》的传说貌似信口开河,实则以信而有灵、托文成公主为东方金鹿的言传,体现出藏族百姓视文成公主如女神的心理;通麦险途中为文成公主清除障碍的护法神和土地神,则是藏民虔诚信仰宗教的一种表现。所以,“传说,不单纯是种子落了下来,发了幼芽,而应比作土壤的营养、空气的力量等,用眼睛不能得见的因素,催其开出美丽的花朵,多少年来飘逸着芳香,所以我们在列举其枝枝丫丫的分杈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看清其主干和主根”[6]61-62。文成公主入蕃地名传说的主干和主根,就是藏区民众追求一视同仁、平等和睦的“和为贵”信仰。这是一种没有世俗偏见、没有民族隔阂的博大胸怀,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寻的理想境界

(四)是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

地名与地名传说具有与当地山川地理和历史文化结缘的特性,它们常常在客观反映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折射出历史嬗变的轨迹,体现出特定地区的民间信仰、价值追求、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文成公主途经青川藏等地,产生了不少藏语地名及传说。这些附丽于山川景观上的传说,再现了有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历史生活画面,增强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魅力,激发了人们到此一游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地名传说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山川景观的特征,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旅游业的兴盛与发展。特别是“由于地名传说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旅游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19]。所以,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地方政府应借助地名传说,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旅游中,在获得地理与历史知识的同时,开阔心胸,扩大眼界,以此推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当然,地方政府在重视地名传说影响力的同时,还应尊重“民间是民间文化的生存之地,民众才是民间文化的主要承载者”这一自然规律。如果为了发展旅游业而生硬地制造传说或景点,那就可能陷入传说失去灵魂、传统遭受破坏的困境。换言之,不恰当的外力介入,可能会导致地名传说等民间文化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将地名传说等民间文学与文化放在民间社会加以保护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以古通今、振奋人心的力量。

综上所述,地名传说作为口述文学,是历史记忆的一种呈现方式,具有储存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的特殊功能。青川藏等地为人们喜闻乐道的有关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饱含着民间社会对唐蕃和亲的深情回忆,添枝加叶的传说虽然凡俗微小,但文化意蕴却不容忽视。千百年来不管高原的历史如何演变,文成公主入蕃的地名传说始终珍藏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文成公主圣洁的美名善德,也通过传说从高原传向四面八方。

注释:

① 藏民叫作“尼玛达娃”,蒙古族称其为“纳喇萨喇”,均为日月的意思。

② 清代学者齐召南在《水道提纲》中记载:“鄂陵在东,言水青也;扎陵在西,其水色白也。”当地藏族群众则根据两湖的形状和景色称其为 “鄂灵海”和“查灵海”,汉语意为 “蓝色的长湖” 和“白色的长湖”。据《唐会要》记载:“弄赞至柏海,亲迎于河源。”

③ 藏语“虾拉沱”即“鹿子坝”之意,是鹿群出没的栖息地。

④ 藏语“呷拉宗”即“铁匠寨”之意。

⑤ 藏语“戈巴龙”即“转弯”之意。

⑥ 藏语“夏玛龙”即鹿未醒起之意。

⑦ 康巴方言“壤昂卡”的汉语意思即“山羊五只驮运”或“五只山羊驮运”。

⑧ 藏语“扎盘”意为“撒头发”的地方。

⑨ “甲莫温曲”,即“汉女汗河”,意为文成公主流过汗的河。

⑩ 藏语“甲萨岗”意为文成公主停留的地方。

猜你喜欢
文成公主公主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辽史·公主表》补述
《爱哭公主》
粉红兔公主镜
布达拉宫是为文成公主而建的吗
新时代“文成公主”
——西北民族大学于洪志教授
西北民族大学原创歌剧《文成公主》创作背景及剧情介绍
小公主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