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03-04 02:54黄华克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道德法治

黄华克

(百色市田东县第四中学,广西百色,531500)

十九大召开后,道德与法治被摆在了重要的地位和高度。特别是初中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内容在不断更新、丰富,教学要求也变得更高。对此,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以有限的课堂时间获得最优教学效果,夯实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建立起高效课堂。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以分论人”,缺乏道德实践关注

就“备”“教”“批”“辅”“考”等教学环节来看,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抱持传统教育理念,重视知识的教授,以分论人。但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为道德实践,教师的关注却很少。因为教师以分论人,所以学生只能依靠死记硬背的办法熟记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局限于课本,多数学生成为“成绩的巨人”和“行动上的侏儒”,这是问题之一。

(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设计不合理

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不够了解,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足,因而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多依靠自己的过往经验。问题的设计也是按照教材来,对学生是否有兴趣、学生能否理解并回答出问题、难易程度适宜与否等都缺乏考虑。同时,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许多时候都是在唱独角戏,而学生成为旁观者和听众。课堂气氛因此沉闷而又缺乏活力,学生对教学的知识仅停留在浅层,无法深入理解。教师提问遭遇“冷场”,教学因此“卡壳”,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佳。[1]

(三)缺乏对教材外生活素材的挖掘

教授“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多比较严谨,会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的内容。但一些教师对社会发展、热点时事、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关注却较少,无法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搜集素材,也难以将教材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因为与生活联系少,学生也缺乏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会增强学生的抗拒厌倦感,使构建高效课堂成为空谈。

二、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对策方法

(一)理念转变,树立学生主体

在新课改推动下,教师需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树立学生为教学主体,而自己则为引导角色。[2]课堂上,教师应当将学生摆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想学生所想,解决学生具体问题,以此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道德与法治学习中。

例如,“交友的智慧”一课中,在探究“交友的方法”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巴金夫妇拜访刘白羽的故事:“刘白羽无法陪妻儿返京,一直十分担心,而巴金那天专门携夫人上门陪伴他。两人告辞的时候,刘白羽一再感谢,巴金却说只是有空想陪你坐会。”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思考“为什么巴金夫妇只说有空所以陪刘白羽坐坐?这对我们和朋友相处,关怀友人有什么启示”,然后分组讨论,说一说有哪些交友、维护友谊的好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教师只发挥引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发现,最终总结出交友的有效方法。这样,课堂气氛将十分和谐。

(二)创设生活情境,创新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增添教学的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而生活情境的创设意味着教师要关注日常生活、热点新闻,将教材内容和生活素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觉得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激发学习兴趣。[3]就记忆原理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容易记住有画面感且真实性强的内容,所以生活情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使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具体化。

例如,在讲解“珍视生命”这一课“守护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事先搜集这次新冠疫情的相关新闻材料,也让学生搜集一些同龄人由于各种原因生命受到威胁的例子。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再和学生交流分享这些素材。新冠疫情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快速建起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国内外捐赠的大量物资,这些都是源自对生命的珍视,是为了守护生命,也体现了生命的顽强不屈。而通过同龄人的例子,学生能领悟到生命的脆弱,也知道守护生命的重要性,主动学习自救方法,积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生活素材的挖掘,教师满足了学生对学校外新鲜事物了解的渴望,并让学生明白教材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三)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研究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由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得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在采用该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问题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适当引导,以保证学生能按照正确思路展开探究,最终获得正确的答案。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能够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分析思考能力以及培养探究质疑精神。[4]

例如,“法律伴我们成长”一课的内容主要是讲解未成年人受的国家特殊保护,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等。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一些问题,应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未成年人享受了哪些特殊保护与关爱?问题2:怎样使未成年人免受伤害?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家庭、学校、未成年人自身等角度分析回答。通过该种方式,学生能认识到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关爱,并强化珍惜权利、依法行使权力、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学会使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

(四)小组合作,互动讨论拓展思维

现在是合作至上的时代,合作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设置核心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或辩论活动。采用该方法时,教师要保证讨论的核心问题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分小组查阅资料,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每小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由小组代表阐述。该方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例如,“合理利用网络”一课的教学,教师先给学生看一个“一位学生因没考好,他爸爸将他的电脑扔掉了”的视频。这个情况,初中生十分常见,虽然现实中父母不至于扔掉电脑,但也时常唠叨让学生少玩电脑。据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让学生对视频中爸爸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说说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学生分小组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小组认为电脑可以上网学习,查阅资料,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有的小组说电脑可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顺利地突破了如何合理利用网络的重难点。

(五)社会实践,深化学生体验

社会实践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知识理解和体验,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避免让学生成为“成绩的巨人”与“行动上的侏儒”。[5]例如,在“秩序与规则”这一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社会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文明出行和绿色环保知识,或者让学生扮演交通协管员,介绍交通安全的相关知识,提醒市民安全出行。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一起讨论这次社会实践的体验和感想。有的学生表示学到了要遵守规则、遵守纪律,有学生说发现违规行为要及时制止。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又形成了学生遵守规则秩序的意识,有助于高效教学课堂的建立。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教师应当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树立学生的主体理念,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以小组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拓展学生思维,以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深化学生的体验。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构建起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道德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