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培养学生数学研学能力
——以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为例

2020-03-04 02:54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用书时针分针

雷 雯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多数教师都不大愿意上一年级的研讨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教材看似简单,实则不好把握;二是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不好管理;三是课堂生成变化无常,不易处理;四是学生年龄较小,教学不好开展,需要顾及的地方实在不少。在这个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未来的学习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自主学习。如何在一年级就培养学生的研学能力,这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选择了一年级上册的一节概念课“认识钟表”为研究对象,从深入研读《数学教师教学用书》这一方面入手,探讨培养学生数学研学能力的实践和反思。

一、由研读旧教材教参走向研读新教材教参

解读文本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能否准确确定,更关系到教学设计思路的清晰与否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等。新教材推行六年有余,但笔者发现仍有不少教师并不十分重视文本解读,依然按照过去的经验、方法开展教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是不是有了经验,教师就不再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呢?正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经验丰富的教师在研读教学用书时,除了看单例的解析外,更会以单元或全局的视角剖析“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等核心问题。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解读应包含两个过程:一个是内化,一个是外化。内化的过程是理解的过程,即教师在基本明确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或教学设计;外化的过程是表达的过程,即教师在基本把握知识重难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交流对话的互动教学。以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为例,笔者课前仔细对比新旧两版人教版教材关于这部分内容的编排,发现二者有极大的区别。首先,旧教材内容包括认识钟表、认读写整时和半时,新教材则将认识半时调整到二年级上册;其次,新教材在教学情境图里增加了两句话:“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7,是7时。”“你发现了什么?”新教材如此改编,意欲何为?带着思考,笔者反复阅读《数学教师教学用书》。通过进一步解读与内化,笔者认识到,新教材的这些改动体现了对学生已有基础的尊重以及对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注。对“半时”的读写,一年级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新教材将其移至二年级上册,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另外,与没有任何指向的旧教材情境图相比,新增的这两句话实乃点睛之笔,能有效地启发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思考。

基于以上认识,再次设计这节课时,笔者在“认识整时”这个环节做了改进。原本,笔者先出示一个整时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情况,让学生逐步归纳出认读整时的方法,然后再出示多个整时的场景以巩固学生的认知。现在,笔者一次性出示3个整时场景,让学生依据平时生活经验说说“小红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打开教材第84页,观察课本上的那3个整时场景,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整时的钟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等核心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和自主探究能力。据课堂反馈,学生的潜力远高于教师的预期。通过对比分析、补充发言,学生完全能够自主归纳出认、读、写整时的方法,课堂教学也由原来的“牵着学生走”变为“学生自己大胆走”。

二、由文本解读走向人本解读

反复阅读《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之时,笔者发现,新教材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学情的关注明显加深。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因此,教材应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除了要依据教师用书深入地研究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容表述、课例作用、生活联系外,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和学习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学生就能轻松又系统地获取新信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样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或多或少总会不自觉地接触和运用到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是学生接触的场景大部分为生活场景,没有被提炼为系统知识。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或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挖掘藏有数学知识的生活画面,这更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

以“认识钟表”为例,在新课部分,笔者原本直接引用教材第84页的主题图,由学生观察钟面,找出钟表的重要元素:12个数字和时针。这种教学方式虽较为直接,但无法加深学生印象。于是笔者反思,因为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钟表,所以能否在不出示钟面的情况下直接引导学生回忆钟面?笔者将这样的设想大胆转化为实践,先出示一个空白钟面,让学生回忆钟面上有什么,然后利用课件出示常规的钟表。改动后的课堂较之前虽相对活跃,但仍有走过场之嫌。笔者进一步反思:所有的学生都熟识钟表吗?有哪些地方是学生认知的难点?我真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了吗?于是,笔者再次阅读《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并对教学设计做了第三次修改。在学生正式认识钟表前,让学生用三分钟时间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的钟表。这短短三分钟的尝试造就了非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据课堂反馈,大部分学生能画出时针的核心要素,如数字、格子及指针,也真实暴露了学生存在的不足。例如,有的学生写了数字“0”,有的学生则写了24个数字;有的数字或布局随意,或顺序错误;有的指针长度都一样……学生在欣赏自己作品的同时不断修正错误,完善不足,最后一起二次建构常规钟面。这样的教学无须刻意,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学生对钟面3、6、9、12位置的确定,让学生注意到时针与分针的区别,还涉及为何没有0以及为何不是24个数字等更深远的问题。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既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基础,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已有经验进行了修正与提升。

三、由“启蒙教学”走向“自主研学”

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7年版的课程标准则变“双基”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变“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四能”,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四基”和“四能”,不仅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集中体现,更是“育人为本”教育理念在数学学科的具体体现。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不仅是量的变化,更是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这是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与中学不同,小学的数学教学往往采用渗透的方式,重在引导学生感悟、体会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果教师采用单刀直入的教学模式,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索然无味之感;如果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教学过程就会惊喜连连。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往往会影响其学习方式。学生从小掌握“自主研学”的能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仍以“认识钟表”为例,笔者细读《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发现,新教材有两处地方尤为突出“基本思想方法”和“基本活动经验”,以落实“四能”的培养。一处是教材第85页“小明的一天”,其不仅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还通过新增的提问“小明9时在做什么”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两个9时”。依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区分早晨9时和晚上9时。这样,教师能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描述时间,注意添加“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词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时针一天转两圈。另一处是在练习中特意安排“几时过一点”和“快到几时了”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时针和分针的联系,关注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化,为认识更多的时间打下基础。笔者依据启示,将原有的“拨钟表游戏”环节改造升级。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原先只考虑到学生的学具钟不具备联动功能,所以只设计了拨整时活动,目的在于简单巩固新知。思考后,笔者在游戏的后半段加入“猜猜看游戏”,只展示教师的教具联动钟,请学生猜想:当分针不断运动时,时针的位置会有什么变化?如当分针过12一些时,时针会动吗?当分针走到6时,时针会去哪?当分针快接近12时,时针又在哪?随后,笔者请一些学生上讲台拨联动钟进行猜想验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几时过一点”和“快到几时了”时时针与分针的位置变化。这个拓展延伸,看似拖慢了教学进程,实则意义重大。整时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十分短暂,以联动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既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也为学生以后自主研学认读半时或其他更多时刻奠定基础。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翻阅教材远远不够,更要学会利用《数学教师教学用书》读懂、读透教材。教师每一次对细节的研读,都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思考,进而把数学教学变得更具启发性、思考性和可塑性。

猜你喜欢
用书时针分针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吃书与用书
钟面上的秘密
吃书与用书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画分针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用书装饰心灵
关于农家书屋用书出版的几点思考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