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效应研究
——基于安徽省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0-03-11 08:49谢明柱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参量城镇城镇化

谢明柱,陈 燕

(安徽新华学院 财金学院,安徽 合肥230088)

一、引言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强调了“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并指出了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容: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产业发展、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走以人为本、城乡统一、集约高效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国情的城镇和农村发展道路,这里的“新”字突出表现在具体方式和实现手段上,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内容既涵盖了传统的大中小城市,也包括了规模小发展水平低的小城镇,另一方面在注重城镇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农村地区的进步和城乡之间的协调统一[1]。城乡体系优势互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之一,传统城镇化对区域性大中型城市高度重视,而对于小城镇、城市周边郊区以及农村地区很少关注,新型城镇化打破了传统城镇化模式,强调大中城市发展的同时,对于小城镇、城市周边郊区以及农村地区的发展也给予同样的关注度,推动城镇以及农村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可以看出,城镇发展带动周边郊区及农村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新型城镇化也强调了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突出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重要性,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耦合效应。

自新型城镇化概念提出以来,各级政府都在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尤其是城乡之间有效互动如何实现、如何更好地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成为各项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并且为进一步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2015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包括安徽、江苏两省以及宁波市等62个城市(镇)在内的首批试点地区,尝试在试点地区积累经验并推广至全国。经过了几年的试点,各试点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均取得了一定成效,那么这种成效的取得是否有来自城乡之间有效互动、彼此影响的耦合效应呢?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既是评价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成绩的要求,也为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机制

“耦合效应”是指在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本来相互独立的若干独立系统产生耦合性,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形成一个复合系统,各独立系统成为复合系统内部的子系统,各子系统在耦合性的作用下相互促进与发展,进而推动复合系统不断优化。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两个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各自不断发展过程中有诸多渠道使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而演化为具有耦合性的复合系统[2]。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效应首先表现为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

(一)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

1.人口迁移效应

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有效推进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是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3]。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效应主要是以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主要切入点,农村人口向城镇的集中通过三条渠道推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一,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减少了农村总人口数量,在农村耕地面积不变的前提下,人均耕地面积增加,这就为大规模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农业生产规模经济的实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二,农村人口通过向城镇转移实现市民化转变之后经济状况便会得到较大的改善,经济条件好转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城镇与农村之间产业的快速发展,于是就提高了对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施的要求,进而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其三,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给农村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会大幅降低,人口减少而耕地面积不变,人均耕地面积便会增加,带来农村土地的节约,进而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交通运输效应

便捷的交通是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它为城乡之间的有效互动、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推动城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所以城乡之间的有效互动必不可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到城镇的同时也为农村的农副产品销售到城镇提供了渠道和契机。不论是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农产品的销售,都离不开交通;其二,城乡之间的互动还表现在城镇向农村的资源输入,比如相关企业在农村设点、一些商品销往农村等都要有便捷的交通作为保障,所以交通运输条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实现也是极其重要的。交通运输效应首先表现在公路条件的改善,国道、省道、县道以及乡村道路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提升,各级别的公路里程数大幅度增加,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交通基础条件。运输工具的发展也是交通运输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作用的重要内容。近10年来,我国农村家庭小型汽车的拥有量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在中部、东部地区农村家庭基本普及了小型汽车。依靠小型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地区的发展空间范围要大得多,小型汽车交通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使得人口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自己的运输目标,而且小型汽车不像公共交通对基础设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哪怕是坡度不是很大的山路小型汽车也能够到达,所以以小型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地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相对比较低,其对土地的利用更着眼于广度上,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较强的推动作用[4]。

3.产业聚集效应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居民对生产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中的企业逐渐以服务型产业为主,服务业在城镇中心区不断集聚,而工业企业尤其是存在污染以及用地面积比较大的工业企业在城市中心区已无理想区位可寻,于是地价低廉、环境优美、劳动力丰富的城市边缘区及近郊、农村地区就成为了来自中心城区的工业企业的集聚区[5]。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中走出,放弃了农村的土地而迁向城镇,那么这些走出来的农民必然会寻求新的职业,但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一般比较低,在职业选择方面也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他们追逐工业企业,选择在这些企业工作,为了减少生活成本一般也会选择离工业企业不远的地方居住,进而在工业区的外围形成居民居住区。而工业企业生产的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力,可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要素是工业企业选址的最主要的考虑要素之一,所以居民聚集区又反方向地吸引工业企业的到来,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吸引农村人口的集聚,为农村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相应得到提升,而城镇周边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也会因为企业的大量聚集、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得到不断发展。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效应

农村经济发展对新型城镇化产生作用效应是二者耦合性产生的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对新型城镇化产生作用效应。

1.人力资本效应

10月20日至21日,河北销售新零售精益服务第一批示范站第一期专项培训成功举办,标志着公司新零售精益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型城镇化发展具体表现形式是原来中心城镇的相关元素和功能向周边郊区或者农村地区转移和新建,比如企业、学校、住宅区等,在转移和建设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经济发展能够在人力资本方面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实现提供支撑。首先,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居民不再完全依靠手工或牲畜从事农业生产,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完成农业生产,农民每年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这就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必要的劳动力。其次,农村经济发展,也为农村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提供了基础,更多的农村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力量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这些毕业后的农村子女会更倾向于在城镇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力量[6]。

2.市场拓展效应

农村经济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为城镇地区企业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7]。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相关企业尤其是轻工业产品的销售不再仅仅局限于城镇地区,广大的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人口和消费潜力,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提升了对轻工业产品的需求量,相关企业由城镇中心迁往周边郊区及农村地区之后离产品市场更近,便于对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把握以及降低产品运输成本,推动相关企业以及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素。农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一直非常突出,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也比较大,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以及农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这为推动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条件。首先,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例下降,从农村脱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的转移方向就是城镇地区以及城镇周边的工业区,但这些从农村脱离出来的人口除了极少数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可以进入城市中心从事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外,大部分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所以大部分从农村脱离出来的人口都流向了城市周边的郊区和工业地区,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8]。其次,农村经济发展,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说明农业的生产效率提升,可以用更少的土地生产出更多的农业产品,农产品生产量的增加不再完全依靠耕种土地面积的多少,再加之大量农村人口的外迁,农村土地经营权转让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村地区有更多的土地转让给相关企业、组织等使用,为城镇向周边地区扩展提供了空间条件。

新型城镇化通过三种城镇因素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而农村经济发展又通过三种农村因素反作用于新型城镇化,各要素之间形成持续推进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二者耦合效应产生(图1)。

图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机制脉络图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效应实证检验

(一)耦合理论模型

耦合理论模型是基于系统功效函数研究两个系统间耦合效应的一种方法,功效函数是整个模型中的核心[9],设ui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科创型企业发展”复合系统的序参量,uij为i序参量中的j指标,αij、βij分别为序参量的上下限,αij=max(xij),βij=min(xij),功效函数表达式如下[10]:

子系统是复合系统耦合关系产生及发展的基础,各子系统序参量对复合系统的贡献度可用公式(2)计算:

式(3)中,如果S=0或S=1均表示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科创型企业发展之间不存在耦合效应,而S∈(0,1)是二者耦合效应存在的正常区间。根据金融供给侧改革—科创型企业发展复合系统的特点,并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2][9-10],将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我国科创型企业发展之间的耦合程度分为3个层次,S∈(0,0.3)时属于低耦合层次,说明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科创型企业发展之间存在比较松散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二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力度很弱;S∈(0.3,0.7)时属于中度耦合层次,说明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科创型企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但相互影响的力度一般,并不是很强,需要进一步提升;而S∈(0.7,1)时属于中度耦合层次,说明金融供给侧改革与科创型企业发展具有显著的良性互动关系,二者能够较好地相互促进、推动对方更好地发展。⋅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样本选择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机制实现方式,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11-13],分别从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两个独立系统中提炼出耦合效应子系统序参量指标,新型城镇化序参量指标下包含人口迁移、交通运输和产业聚集三个子系统序参量指标,而农村经济发展序参量下包含人力资本、市场拓展以及产业结构三个子系统序参量指标,各子系统序参量下又包含若干序参量,各序参量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新型城镇化”概念在2012年年底正式提出之后,我国各地区便开始从各方面践行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容,应该说2013年以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效应就已经开始显现,而试点地区的正式确定则进一步推动这些试点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效应的强化。本文以试点省份安徽省2013—2018年的数据为基础,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理论模型,各指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个别缺失数据用外推法弥补,为了避免各指标绝对值及衡量单位差异造成计算结果的不稳定,在构建耦合理论模型之前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所有计算过程均由Eviews8.0实现。

(三)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度分析

1.耦合效应指标权重计算

利用熵值赋权法计算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的权重以及各子系统中各指标的权重(表2)。

2.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度计算与分析

利用式(1)计算各子系统序参量贡献值uij,在表2中权重数据基础上利用式(2)计算序参量u1、u2,并计算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耦合度S(表3)。

表1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指标体系

表2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效应指标权重

表3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耦合度

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除了2017、2018两年外其他各年份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度均在0.3以下,表明2016年及以前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间的耦合效应处于低度耦合层次,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但二者的耦合效应却处于不断好转的状态,二者的耦合度从2012年的0.1684提升到了2018年的0.4047,尤其是2014年以后,耦合度增加速度明显快于之前,这主要得益于新型城镇化试点策略的提出与实施,推动了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并且带动了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复苏,强化了二者耦合效应。从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序参量值的变化来看,新型城镇化序参量值由2012年的0.1055增加到了2018年的0.5211,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力不断提升,但2014年以前新型城镇化序参量值增加的速度很有限,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度也很有限。农村经济发展序参量由2012年的0.0861增加到了2018年的0.4683,说明农村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对其与新型城镇化之间耦合效应的提升贡献度越来越大,尤其是2014 年以后尤为突出,这表现出了与新型城镇化序参量相似的特点。从各序参量值及耦合度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发展序参量虽然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但一直低于新型城镇化序参量值,说明在二者耦合效应不断强化过程中新型城镇化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理论分析以及以安徽省数据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效应正在以较快速度逐年提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耦合机制逐渐强化,但目前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耦合效应层次偏低,二者的耦合效应处于由低度耦合层次向中度耦合层次转变的状态,新型城镇化对于提升二者的耦合效应的贡献要大于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我国农村经济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很好体现。

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二者耦合效应的提升,政府及相关政策制定部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统一发展理念。加强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性作用,用人本理念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引导农村经济在发展理念上与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更有效地互动;二是统筹政策制定。统筹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交通道路规划、人口流动与迁移等方面的政策制定上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方面需求,引导农村要素向城镇流动,鼓励城镇要素向农村延伸,促进二者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提升二者之间的耦合效应;三是完善一体化交通网络。交通运输是城乡之间各种要素互通的基础,不断完善城镇与农村之间广阔地带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城际快速公交、轻轨交通、高速公路等便利、快捷的交通网络,实现城乡之间交通网络一体化,为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各项要素快捷、有效地结合提供保障和条件。

猜你喜欢
参量城镇城镇化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太阳黑子自动识别与特征参量自动提取
文化边城镇远
含参量瑕积分的相关性质
基于含时分步积分算法反演单体MgO:APLN多光参量振荡能量场*
基于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层状云零度层亮带识别研究
家乡的城镇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