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几个认识

2020-03-12 11:24沈佳倩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质量现代化体系

戴 翔,沈佳倩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针对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作出多次阐述,形成了全面、系统的新时代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理论指导,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根本要求,更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贡献。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创新进入活跃期,如果思维方式还停留在过去的老套路上,不仅难有出路,还会坐失良机。”[1]面对发展新阶段、新形势和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的科学论断[2]30。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质量发展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些年,由于我国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的提前实现,居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在这一背景下,内需正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起引领作用的重要动力。但是我国供给结构仍然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失调,突出表现为中低端产品的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同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供需错位”和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问题,将会影响产业链改善、居民消费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切实解决中低端供给过剩而中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当然,随着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再单纯局限于物质生活消费层面,人民群众开始更多地关注法治公平、环境安全、民主和谐等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因此,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阶段性变化,党中央充分发挥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此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其次,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表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3]11长期以来,我国大量的劳动力、低廉的土地以及较低的环境成本,构成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主要支撑。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力度趋紧,传统低成本优势正逐步丧失,甚至出现了部分跨国公司将某些产业和产品生产环节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的现象。随着我国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破坏趋于严峻和逆全球化不断抬头,继续依靠粗放型模式发展经济已经不现实。此外,区域发展失衡、城乡建设不协调等问题,也是导致我国经济不稳定性加剧和风险积累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持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从各个角度提升发展质量,让我国经济由量变转向质变。

最后,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如果一个国家仅仅关注GDP的增长,而不能在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实现发展方式转变,那么很可能出现增长动力不足、经济社会停滞不前的状态,落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我国要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意味着到那时我国将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依旧处于中低端,科技创新能力薄弱,产、学、研整体渠道不畅,缺少尖端核心技术加持。国内产业仍存在结构失衡、关键产业空心化、产业发展模式粗放、能源效益差等问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下,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鸿沟,减少经济发展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风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只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掌握关键前沿的技术手段和经验,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步伐,坚持改革开放引资引智。

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

面对当前经济新机遇新趋势和新挑战新矛盾,党中央为了更好地跨越常规性和非常规性关口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第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回望我国之前经济高速增长,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在计算机智能、军事、安全领域等高端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鉴于高新科技核心关键技术的长期缺失和难以攻克,我国重大生产研究项目经常受制于人、推进缓慢。同时,高端技术人才的缺乏和科技储备的不足将对我国未来科技革命进程和发展造成不小的阻碍。纵观过去四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是依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土地、资本的投入,科技创新和效率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单纯依赖本国自身传统的要素禀赋参与国际分工,那么很可能在享受一段时间的发展红利之后遭受所谓的“资源诅咒”。目前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注重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谁能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迈出创新的关键一步,谁就能掌握经济发展新动能,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话语权和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认识到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牛鼻子”及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的“阿喀琉斯之踵”后,在多次会议上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3]11。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变,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经济增长需转向提高效率、创新科学技术和把握关键核心科技。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征途中,创新将会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

第二,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纵观我国历史进程,由于地理位置、人口分布、政策制定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区域、城乡、产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由来已久。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我国区域间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态势。在城镇化发展加快的进程中,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显著,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和落后。同时,我国一二三产业发展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发展滞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发展缺乏后劲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整体繁荣和脱贫攻坚的全面展开,大部分的人民群众基本能做到仓廪实衣食足,但一些地方文化教育资源比较匮乏,封建迷信、道德失范等问题比较突出,社会文明程度亟待提高。高质量发展经济既要考虑巩固原有优势,又要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也要注重发展机会公平和资源配置均衡。因此,从高经济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要大力促进我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高质量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质量提升的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变得愈发严峻,实际上这些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明显短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依靠消耗生态环境取得的经济增长只能是一时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类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不得不承认,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是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才能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口,一旦突破环境整治这道难题,我国未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和经济发展水平将会得到质的提升。因此,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摒弃之前粗放的、破坏生态的发展模式,建设可持续、绿色高效的新型发展模式,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

第四,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开放的发展。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资本。我国四十来年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但目前,一方面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在相关领域如金融资本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的政策管制和交易壁垒,统筹协调“走出去”“引进来”发展和利用好国际国内市场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主要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我国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时面临缺少国际话语权和领导力的窘境。因此,在中国经济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刻,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转折点,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进一步开放市场,努力破除非关税壁垒,减少进口制度性成本,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在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基础上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走包容性、共享性、联动性、公平合理的开放发展道路。

第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高增长经济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经济总量的扩大,更多追求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提升,但并不能反映投入产出的效率、经济结构的状况、自然环境的改善,尤其不能体现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初衷。整体来看,经过四十几年艰苦卓绝的发展和付出,我国经济发展基本上实现了“蛋糕”做大做强的目标,但贫富差距悬殊、收入分配不公、区域间基础建设水平差距较大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如何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观念指引下切好这块“大蛋糕”,以保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成为党中央最关切的重点工作。在实践中,高质量发展不是要求完全不考虑经济增长速度,而是强调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注重转变动力机制、改善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特别是要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决定了一方面我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产业智能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程度以此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做大“蛋糕”。另一方面 ,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分配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着力解决地区间贫富差距问题,真正做到先富带动后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

三、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30。之所以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因为一国要想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在国际分工体系中赢得竞争主动优势,经济发展体系必须完善、先进并具有可持续性。同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将会给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建设带去正向溢出效应,为国家整体现代化打下基础。现代化经济体系包含了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七个子系统,只有这几个子系统一体建设、一体推进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因此,从更加细分的角度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下述几个方面的子目标。

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具有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当前产业体系存在着内部结构不合理、效益偏低、产业层次低、生产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产业体系需要调整升级才能迈向现代产业体系。要逐步形成具有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增减并重。一方面要引导增量,注重培育新增长极;另一方面,要将化解产能过剩、解决优胜劣汰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同时,高质量发展强调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现代化经济体系下,金融必须服务实体经济,需利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疏通货币传导机制,破除融资难、融资贵的瓶颈,以稳定的政策保障实体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总之,未来我国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思路是立足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在享受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带来的人口红利基础上,充分认识当今人工智能、电子商务、云计算等新兴数字高科技技术给传统产业带来的强大发展动力,积极鼓励智能型工厂的建设运用,尤其要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努力引领企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高效、多元、全面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4]现代市场体系主要是从企业、消费者、市场微观角度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的要求。市场活力来源于微观主体,合理健康的经济应该是由企业家、消费者激发市场活力,带动产业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确立,但是仍然存在不少约束市场主体活力、要素市场严重滞后、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现代化市场体系的建设意味着要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的生产积极性和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加快建设公平竞争、开放有序、高效便捷、机制健全的市场环境。

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具备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党的十五大就提出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能够确保效率和公平的有机统一,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国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但是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仍然存在收入差距大、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占比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偏低等一系列不符合社会公平的问题。现代化的收入分配体系意味着未来的收入分配要更合理、更有序,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设现代收入分配体系需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形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收入分配格局应该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增加低收入者收入,逐步缩减收入差距。

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过去我国区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区域间联动发展劲头不足,城乡发展两极分化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跛足状态,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化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农村的扶持力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通渠道,建设成熟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部署,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等工作的开展。此外,要使发展较快的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要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总之,唯有建设优势互补、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城乡协调的区域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五,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由于多年来我国为了快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导致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如雾霾、河流重金属污染、林业面积大幅减少等,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健康和国家整体形象。为此,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必须注重高效、节能、绿色的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推进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必须在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观念的基础上,坚持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湖、沙漠种树等自然修复工作,同时也要提高社会群体生态文明观念,对重度污染企业实施严厉的惩罚,抬高有污染风险行业的准入门槛,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环保、节约、绿色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第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也不会关上,中国将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建设开放型经济。未来建设的全面开放体系,将努力破除现存开放进程中的壁垒和阻碍,在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型国际发展模式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地区带给内陆的开放溢出效应,坚定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保持良好密切的国际协作关系,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模式新平台。

第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双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与上述的现代化市场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发挥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宏观调控这一“看得见的手”在调整市场调控失灵、资源配置失衡时的有力作用。

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方略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和目标上,更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明确地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这六大战略举措实际上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第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好三个基本要求。首先,主要任务是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出台相应的减税降费政策和金融信贷支持政策以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减负发展,积极推动和指导实体经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如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进行智能化转型,提高数字化生产效率和效益,同时要在全社会继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低质量供给,增加有效供给。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目前的重点是“三去一补一降”。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是为了调整供求关系,缓解制造业下行压力和防范金融风险;降成本和补短板是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自身发展。最后,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以满足需求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通过调整现有产业供给结构、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提供新产业和新服务,从深层次上解决供需失衡问题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高质量需求。

第二,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创新引领的发展道路。一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关键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当务之急是从社会各方面提升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策、资金要向科技创新产业倾斜,破除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二是重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否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将决定我国能否抢占全球发展的制高点,发展前沿技术将会使得我国摆脱西方大国对核心科技的垄断,推动我国经济更有力、更有底气增长。对此,我国必须跟踪了解国际科技发展方向,从国情出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引进机制。要建立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破除人才流通、引进和使用中的障碍,最大限度地保证创新人才发挥作用。同时,要深化教育改革,培养一批社会各个领域高水准、高质量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四是要将创新同经济社会紧密联系,营造良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环境。

第三,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首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增强财政政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倾斜力度,加快城乡间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资源优势互补,更好地发挥城镇对农村经济的拉动和扶持作用。其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关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农民创业、扩宽收入渠道。当地政府需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和发挥好农村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化的农村产业生产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符合本地优势的绿色乡村旅游产业。再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的“三权”分置制度,保障农民等弱势群体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精准有效地打好脱贫攻坚战将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奠定良好扎实的基础。

第四,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区域协调发展之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优化好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相当。京津冀地区要以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重点,高质量、高格局、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长江经济带需要充分同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机融合,统筹经济带上沿海、沿江、内陆地区的携手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上述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规模经济效益逐渐显现,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大量外资和跨国公司集中,使得这些地区成为全国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所以,要充分发挥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示范带头作用,扩大溢出效应,以此来推动周边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

第五,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一大主要任务。加快国有企业战略、结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积极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为国有经济增添新的活力也能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加快建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破除有碍市场公平竞争的体制,深化改革市场调控价格机制,让市场成为调节经济社会供需的主要推手,以此提高市场主体的竞争活力,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和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当然,政府宏观调控这一“看得见的手”也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具体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以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第六,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之路。全面开放新格局意味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将具有新内涵,意味着开放水平将进一步提升,开放层次将不断深化。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对内,我国要在沿海沿江地区继续优化布局,根据各地主要优势批准设立自由贸易区、国家级开发新区等试验区,积极破除开放过程中的制度藩篱,探索建设对外贸易中的简政放权模式,积极加大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对外,我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扩大进出口贸易,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积极参与国家要素分工协作和力争攀升全球价值链上游。

猜你喜欢
高质量现代化体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边疆治理现代化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