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中国之治”的领导思维

2020-03-20 10:00郑建松王秀阁
理论导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之治问题导向习近平

郑建松 王秀阁

摘 要:习近平“中国之治”的领导思维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秉持人民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鲜明的思维伟力,即“战略思维”谋大局、“系统思维”布全局、“辩证思维”看问题、“法治思维”求善治、“历史思维”谈初心、“创新思维”增活力、“底线思维”防风险、“精准思维”惠民生。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之治”;领导思维;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3-0021-06

基金项目: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资助项目(TJXLM201811);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党员红色精神教育研究”(19YJC71007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郑建松(1981-),男,天津人,天津城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天津市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联盟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王秀阁(1950-),女,天津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新格局新实践,伟大思想源于伟大实践。习近平“中国之治”的领导思维根植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习近平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远望、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1]。通过考察习近平在实践领域中科学的领导思维,可为“中国之治”提供思维伟力。

一、“战略思维”谋大局

战略是古代军事用词,最早用于战争之中,强调从战争全局进行谋划和规划,后来运用范围逐渐扩大,特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战略思维是从全局高度把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秉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统筹和谋划战略问题的能力,具有前瞻性、宏观性、全局性和科学性。“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纵观世界大势和中国发展,习近平强调要有战略思维,始终保有“勇立潮头”的勇气、“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善于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紧密结合、把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紧密融合、把长远发展与眼前需要紧密统一、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紧密相连,运筹帷幄,提升谋大局的战略思维能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秉持以人民为中心,高瞻远瞩,在从严治党、国家治理、国家安全、强军兴军等方面切实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充分展现了谋大局的战略思维。一是人民中心战略层面,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战略,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阐明了战略思维价值取向必须牢牢定位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集中体现了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价值取向的战略考量。二是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层面,“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2]64尽管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但党的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因此习近平强调要始终保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战略定力,明确中国共产党是革命党、领导党和执政党三重身份的统一,把握好执政与使命的关系,才能有更高的战略思维能力。三是国家治理战略层面,习近平布局国家治理的顶层战略设计,勾勒“新三步走”战略图景,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整体谋划“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注重“自上而下”发展战略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加强战略思维和把握战略全局。四是国家安全战略层面,“不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幻,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把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382新时代,中国的强起来战略引发美国等霸权国家的关注和遏制,国家安全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围绕政治安全问题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尖锐,国家安全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等相互交织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程度还不够高,全面依法治国任务艰巨繁重。习近平客观审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构建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五是强军兴军战略层面,习近平积极推进强军梦战略,从“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到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加快形成军民融合大战略,把强军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深刻体现了习近平强军兴军的大局战略思维和智慧。

二、“系统思维”布全局

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基本特征”[3]。系统的整体性并非各系统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结构将各要素有机相连,使系统的整体具备单个要素所不具备的新功能。习近平系统思维具有“全面性”的哲学视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全方位综合考量。结合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与新发展,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系统思维科学审视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握问题的全局性和关联性,以此来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宏观全局、中观布局和微观实施,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新时代新视野,习近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高度强调要有全局意识、协同意识,要注重发展的整体效果,要聚焦各项事业的协调推进,彰显了习近平布全局的系统思维特点。一是注重系统整体性。习近平“中国之治”的思维方式从全局整体、协同推进的理念出发,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进行谋划,在发展的总目标统领下明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的分目标。一方面要树立全局观念。国家是全局的大系统,各地方、各行业和各领域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局部子系统,局部要服从全局。各级党政干部要有全局观、大局观,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整体全局观的思维视野下,工作方法才能更加有效,在谋篇布局中将各项事业整体推进。另一方面要树立协同推进理念,“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各领域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无论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还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都要注重各项工作的协同性,注重各项举措之间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二是注重系统过程性。习近平在解决中国问题的思维上强调系统的过程性,深刻指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段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无论哪段历史时期都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探索。这一论断深刻體现了习近平运用系统思维的过程性来看待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问题。在统揽“四个伟大”建设中,习近平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要讲究过程性”[1],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系统思维的过程性特征。

三、“辩证思维”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本质上是唯物辩证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反映,是在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与规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辩证思维具有客观性、全面性、联系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联系思维、发展思维和矛盾思维。习近平辩证思维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力量,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科学运用辩证思维,善于从事物的重点论和两点论出发,注重运用矛盾分析法审视问题,分清主次、突出重点,抓住事物的关键环节,明确工作方向[4]。

习近平“中国之治”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突出表现为问题论、矛盾论和转化论的辩证思维。一是基于问题论的辩证思维,遵循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习近平立足中国发展实际,指出“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哪里出现新问题,改革就跟进到哪里”[5]。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习近平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1],要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二是基于矛盾论的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坚持两点论,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政治领域,习近平要求各级党政干部要具备“就实论虚”和“以虚率实”[6]的能力。在经济领域,习近平强调“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社会领域,改革与法治双驱动,“要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7],“重大改革于法有据”[8]。在生态领域,要领悟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两座山”的辩证论述,深刻理解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此外,习近平还指出,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强调“全面”、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重点强调“领导干部”、全面依法治国重点强调“法律实施”,这几个层面深刻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三是基于转化论的辩证思维,坚持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习近平多次要求各级党政干部,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积极转化,能动地做好工作。一方面,领导干部要防微杜渐,特别是在腐败问题上避免量变促成质变;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群众的基础性工作,久久为功,使量变转化为质变,取得工作的实效。

四、“法治思维”求善治

法治是一整套完备的制度体系,按照规则与程序保护自由人权、维护公平正义,具有规范、约束和限制权力的效应。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9]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应以宪法为统帅,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在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中,要“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8],这些都深刻表明习近平求善治的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理念、有效处理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习近平法治理念深刻、内涵丰富,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并自成体系,指导实践。一是法治思维基于法治理念。主要包括:依宪治国理念,坚持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前提都是要坚持依宪治国和依宪执政,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法律权威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中国之治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7]法治是党执政的有力方式,正如“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良法善治理念,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之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多渠道参与立法,体现权利公平、社会正义,彰显中国法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威;法治现代化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机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国家治理法治化为前提,包括治理能力、治理方式、治理行动的法治化,实现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局部法治到全面法治的现代化法治过程。二是法治思维是善治理念的有效方式。习近平法治思维内涵丰富,主要包括:宪法至上思维,“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10]维护宪法的法治地位,优先考虑法治是否符合宪法,不断进行宪法至上的思想教育,堅决反对特权思想,加强宪法执行监督,防止特权人员逾越宪法;权力制约思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1],这表明了习近平法治思维的权力制约观,为有效治理权力特殊化指明方向;公平正义思维是维护正义的基础,要针对司法不公现象,推进司法改革、健全司法制度、堵塞司法漏洞、消除司法不公。正如习近平所讲,“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12]要有效落实司法制度,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追究;要有权责一致思维,“党政主要负责人要严格执法”[13]。这表明领导干部要强化领导主体法律责任意识,对外要崇奉法治,对内要提升修养和法治境界。

五、“历史思维”谈初心

历史思维是指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指导社会实践的思维活动。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习近平善于运用历史思维观察、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认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14]390,强调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洞察历史、捕捉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过往的历史中探索“中国之治”的思想智慧,显示出深邃的历史思维能力。

习近平从历史思维谈“初心”,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心”,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15]特别是习近平在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等党的红色革命旧址中,追思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他指出这些“红色”遗址是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的标志,承载着党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领导人的革命精神与崇高信仰,提醒全党同志“初心”是为了谁、依靠谁、为什么出发的问题,并鲜明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习近平运用历史思维谈“初心”,反映了时代要求,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与政治使命。从历史纵向上看,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初心”使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将马克思确立的科学的世界观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鲜明旗帜,以为人民的自由解放和创造幸福生活为己任,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发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在坎坷中创造奇迹的历史,这正是源于我们党不忘初心,不在历史中迷失方向,始终能够在历史中寻找坚定初心的勇气,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勇往直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正因为我们党时刻保持历史思维,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怀揣救亡图存的精神信念;始终坚定走中国道路,而主要根源在于我们党始终不忘历史,牢记初心使命,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追求。

六、“创新思维”增活力

创新在《周易》中释义为“革故鼎新”,即去故与立新,就是抛开旧的,产生新的。创新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现事物内在的客观联系及规律的思维活动;是推陈出新、破旧立新、解放思想、勇于革新的新认识和新构想。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4]59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创新中国”、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供了重要思想遵循。

习近平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总能站在国家和民族的制高点,秉持“继承与创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保持创新思维,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首先,从历史维度看,“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纵观世界发展历程,人类创造的诸多文明成果,都源于创新思维的智慧结晶。科技创新支撑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引导社会的发展走向,决定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相反,缺乏创新精神的某些传统国家则日渐衰落。其次,从现实维度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必须把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之首。中国的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时期,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引领新发展,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与动力。最后,从未来维度看,习近平把创新作为未来“两步走”战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引擎,明确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因此,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最为关键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创新型国家。一是人民驱动。“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6],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善于激发人民的创造性,推进国家的创新性发展。二是使命驱动。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就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是社会驱动。创新思维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的驱动,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引领未来,“中国之治”的总布局和战略布局需要社会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不断推进创新思维的战略谋划。四是制度驱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七、“底线思维”防风险

底线,通常理解就是“红线”,指出哪些事情不能突破。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掩盖矛盾、不回避问题,客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守住底线,防止最坏结果产生。从唯物辩证法视角看,底线思维体现了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坚持适度原则。习近平多次强调底线思维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17]习近平之所以反复强调党政干部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关键就在于“底线思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

习近平运用底线思维阐明中国社会必须坚守三条原则性底线。一是政治领域,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二是思想领域,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意识形态;三是经济领域,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三条底线在中国是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根本性要求,是决不能突破的底线。习近平运用底线思维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和隐患。在经济领域,“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的态势,也要看到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曲折性。”[18]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思想,牢牢守住经济增长的底线,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政治领域,习近平在指导思想、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问题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底线。在文化领域,习近平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我们必须牢牢守好“思想观”,掌握先进文化的“前行舵”,立足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9],坚守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底线,要在思想上铸牢道德底线和信仰底线。在社会领域,要守住价值底线和生活底線,即守住民生底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底线,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生态领域,“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20],生态底线由生态红线来保证。各级政府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当成政治任务来抓。在党建领域,习近平从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等多个层面对党员干部进行底线教育,提升其防范化解重大危机的能力,牢牢掌握主动权。

八、“精准思维”惠民生

精准,通常理解就是精细、准确。精准思维,就是在处理事情过程中,要全面细致地获取信息和了解情况,深入精细地分析问题并提出精准可行的实施举措,力求精细准确地解决问题。精准思维包括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思维与行为的有机统一,具有现实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的特点。习近平十分重视精准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深刻指出对工作、对事业要从细节着手,养成习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都很具体,不能以原则应对具体,要逐一回应,具体解决。特别是“精准扶贫,不能用平均数掩盖大多数,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贫扶到家”。这些论述揭示出习近平精准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惠民生的精准思维是习近平精准扶贫问题意识的重要体现,在“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逻辑线索和现实问题上,习近平运用精准思维围绕“精准扶贫”问题提出经济扶贫、精神扶贫、科学扶贫和内源扶贫的惠民生举措。一是经济扶贫。习近平运用精准思维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扶贫举措,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识别、帮扶和脱贫,确保扶贫资金的精准到位。二是精神扶贫。习近平强调指出,扶贫先扶智,“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21],要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战略性扶贫。同时,扶贫还要扶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22]只有树立脱贫的信心和毅力,帮助困难群众发挥自身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才能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三是科学扶贫。习近平认为,“推进扶贫开发,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23]依循精准思维的科学理念和思路治理贫困,是保证扶贫实效的前提。要经常性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切实做到“深、实、细、准、效”,形成因地制宜的脱贫思路。四是内源扶贫。习近平运用精准思维,深刻阐释了扶贫工作中的“输血”与“造血”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24]哲学上讲,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要结合当地资源和优势,因地制宜,挖掘内生动力,关键在于内源扶贫的可持续效果,而不是过度依赖政府“输血式”的外源扶贫。

综上,习近平“中国之治”的领导思维内在相互联系、相互贯通,以战略思维为统领,以辩证思维为核心,以历史思维为主线,以法治思维为保障,以其他思维为支撑,构筑成相互联动的“中国之治”思维伟力,对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梦的大战略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 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

[4] 郑建松.习近平辩证思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领导科学论坛,2018(6).

[5]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一次会议强调 投入更大精力抓好改革落实 压实责任提实要求抓实考核[N].光明日报,2016-12-31(01).

[6] 習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270.

[7]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N].光明日报,2014-09-06(01).

[8]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强调 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N].光明日报,2014-03-01(01).

[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73.

[10]曾繁华.管党治党百年计 习近平依宪治国夯实中国梦基石[EB/OL].中国青年网,(2018-02-28).http://news.youth.cn/wztt/201802/t20180228_11452086.htm.

[11]吴建雄,郭太盛,郭烽.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科学要义[EB/OL].(2017-01-24).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124/c1 43843-29046588.html.

[12]习近平.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EB/OL].(2014-04-28).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8/c1001-25926188.html.

[13]习近平重视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EB/OL].(2018-06-03).党建网微平台,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06-03/8529210.shtml.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16]习近平.中国是合作共赢倡导者践行者[N].光明日报,2012-12-06(01).

[17]杨永加.习近平强调的思维方法[N].学习时报,2014-09-01.

[18]习近平在广东主持召开经济工作座谈会[EB/OL].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237698/ 353232/.

[19]易小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灵魂[J].红旗文稿,2016(13).

[20]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N].人民日报,2013-05-24(01).

[21]曾伟.习近平的“扶贫观”:因地制宜“真扶贫,扶真贫”[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17/c1001-25854660.html.

[22]赵勇.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25/c100 1-23640312.html.

[23]带着贫困人口奔小康[N].人民日报,2014-10-17(06).

[24]赵勇.把扶贫开发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N].人民日报,2013-11-25.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中国之治问题导向习近平
张维为:“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
比较视野下的“中国之治”
大学英语教学中PBL教学模式的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