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工作新需求下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

2020-04-07 17:48李国昌王凤林龙昭月
出版科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发现队伍建设培育

李国昌 王凤林 龙昭月

[摘 要] 当前,我国科技工作者资源位居世界第一,科普创作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科普创作的主力军。但现有的科普作者队伍在规模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的科普工作新需求。科普出版应牢固树立科技工作者是科普作者最大资源来源的科普作者队伍建设理念;出版单位可以通过“五个结合”不断拓展科普作者的发现渠道;出版单位应建立健全科普出版的体制机制,编辑要学会与科普作者相伴成长,社会各界应通过加强合作形成科普作者培育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科技红利向科普红利、科普政策红利向科普出版红利转化,着力建设一支更好满足科普工作新需求的作者队伍。

[关键词] 科普工作新需求 科普作者 队伍建设 发现 培育

[中图分类号] G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0) 01-0048-05

Consideration on Countermeasure of Author Tea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Demand of Popular Science Work

Li Guochang Wang Fenglin Long Zhaoyue

(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Abstract] Currently, with our resourc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ranking the first in the world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popular science creation in China having been greatly improved,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force of popular science creation. However, the existing author team cannot yet meet the new demands, raise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for Nation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nd Innovative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aspects such as scale, quality and ability. Popular science publishing must firmly establish the concept tha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workers are the largest source of resources for popular science authors. Through “the five combinations”, publishers will constantly expand the ways of discovering potential authors; at the same time, publishers should establish a sound mechanism of popular science publishing, editors should learn to grow up with the authors,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form a strong joint force for fostering popular science authors, so a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dends to popular science dividends, science policy dividends to popular science publishing dividends.

[Key words] New demands of popular science work Authors of popular science Team construction Discovering Fostering

科學普及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翼,而科普人才队伍始终是推动科普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是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科普事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普人才队伍呈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无论是在规模结构上,还是在素质能力上,仍无法足够担当冲刺创新型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重任。

2017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提出,科普工作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让科技创新的成果和知识为全社会所掌握、所应用;需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大幅度提升公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提高公民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这就要求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在服务对象、产品供给、科普内容、传播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发展等方面尽快实现转变:服务对象上,要面向全体公众,而不仅是青少年群体;产品供给上,要更加注重结构优化、质量提升,而不仅是增加数量规模;科普内容上,更加注重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方法掌握、新技术新成果普及,而不仅是一般科学技术知识传授;传播方式上,更加重视媒体融合与互动,而不仅是传统媒体传播、场馆展示;工作方式上,更加重视政府引导和全社会参与,而不仅是政府主导;工作发展上,更加注重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的统筹,而不仅是公益性事业科普的开展。满足科普工作新需求,是当今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普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作为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应主动迎接新挑战,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科普作者队伍建设,努力为我国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1 科普工作新需求下的作者队伍建设差距

科普工作新需求的满足,科普人才队伍是决定性力量,科普作者队伍是一支重要力量。当前,我国科普出版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有效供给明显不足,根源在于科普作者队伍建设乏力,无法满足科普工作新需求。

1.1 科普工作新需求对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普工作新需求对科普作者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数量规模要大,能创作出覆盖全社会的科普产品,以更好地满足近14亿国人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二是作品内容要新,创作的内容要及时充分地体现新技术新成果,能对公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有大幅度提升;三是素质能力要强,会用通俗的语言、直观形象的方式讲科学故事,易于公众掌握和应用;四是坚持“以我为主”,本土作者唱主角,创作更多体现中国智造、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科普作品。这些要求具有规模性、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主体性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普作者队伍提出的新的高要求。

1.2 作者队伍建设现状无法满足科普工作新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科普出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科普工作新需求对标,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据科技部统计,2017年我国出版科普图书1.41万种[1],仅占全国出版图书品种的0.28%,远远满足不了科普工作新需求。目前科普作者队伍建设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规模较小,全国专职科普创作人员仅有1.49万[2],与我国庞大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相较沧海一粟,具体到出版单位层面还存在过于分散、稳定性差等问题;二是创新能力偏弱,创作的作品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前沿科学技术最新进展快速响应不足,内容雷同、同质化问题较为普遍[3],知识碎片化、缺乏体系性,甚至出现科学性、政治性差错[4];三是创作能力不高,创作的一些作品语言不够通俗,逻辑不够严谨,层次不够清晰,想象力不够丰富,所谓“有科学、没意思”[5];四是被动性、随意性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一些科技工作者为了完成科研项目关于科普作品的硬任务,临时拼凑知识、简单嫁接知识搞急就章,另一方面许多出版单位并未将科普出版纳入战略规划、年度目标来统筹运作、强力实施,大多处于被动接单、出版了事的状态,科普作者队伍建设未提上议事日程;五是对本土科普作者和科普原创产品缺乏信心,一些出版单位热衷于引进国外科普作者的成熟作品,并大加炒作,这不利于本土科普创作人才的培养和更多优质科普原创产品的供给。科普作者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下决心、花大力气解决,出版业应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主动担当作为。

2 科普工作新需求下作者队伍建设的理念转变

加强科普工作新需求下的作者队伍建设,应首先改变长期以来依赖专职科普创作人员和信奉“拿来主义”的落后观念,将目光投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科技工作者是科普作者最大资源来源的建设理念。

2.1 科技工作者资源非常丰富

最新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9154万[7],居世界第一。他们是科技知识的创造者、转化者和传播者,是从事科普创作的合适人选。同时,近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科技实力大大增强,培养造就了数量庞大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如果对他们加以适当引导和精心培育,就可以为科普作者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我国科普作者资源短缺的问题将得到根本性解决,蕴含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的巨大科普創作潜能将竞相迸发,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科普出版、科普事业乃至创新型国家建设。

2.2 科普创作的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我国的科普工作在整体、快速推进,科普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创作的各种体制机制的藩篱逐步得到破除。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颁布实施,标志着科普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正式发布,从此科普工作纳入国家顶层设计;2017年《“十三五”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发布实施,开启科普工作的国家级专项规划。相关部委也持续推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规划,各级各类科普作品评优活动如火如荼,科普创作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获得发展、体现价值的重要路径。习近平在2017年全国“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科学普及的沃土已经培植,大量科普创作人才涌现指日可待。

2.3 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科普创作的主力军

随着科技队伍的日益壮大和科普创作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科普创作的热情已经突破专职科普创作人员范围,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形成燎原之势。自然资源部2013—2018年163种优秀科普图书作者的统计数据显示,科研机构人员、高校教师占48%,科普机构人员、科普作家和行业学会人员占28%,机关公务人员占9%,出版社编辑占6%,其他占9%。广大科技工作者而非专职科普创作人员已经成为科普图书创作的主要力量,出版企业应将目光投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主动地采取各种有效办法,不断壮大科普作者队伍、提升科普作者创作水平,切实增加科普出版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科普工作新需求。

3 科普工作新需求下作者资源的发掘渠道

一般来说,各个出版单位都有自己的领域、区域优势和较为稳定的服务群体,发现科普作者、壮大科普作者队伍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主动与相应领域、区域的组织或服务群体对接,可以采取“五个结合”的办法。

3.1 结合服务领域、区域

各出版单位在多年的经营发展中,积攒了大量的策划经验和作者资源,并在相关领域、区域内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品牌,可以借此发现更多具有科普创作才能或科普出版需求的作者。如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利用领域优势,主动联系江西省水利厅和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学者,策划出版了《节水知识科普读物》《节水知识科普挂图》,随之策划了动画短片《节水总动员》[8]。在领域结合中,可重点关注一些国家重点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航天、航空、核、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以及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方面如绿色低碳、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科学生活、安全健康、节约资源、应急避险、网络安全等应急知识。

3.2 结合重大规划、重大工程

现在国家对于科学普及非常重视,在安排重大科技创新规划、重大工程时,往往对科研成果的普及提出了相应要求。例如科技部《“十三五”公共安全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等都对科学普及提出了明确要求。面对国家和行业日益增强的科普需求,科普出版单位应加强政策研究、主动对接。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依托2016年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工程——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契机,寻找行业内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生产一线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轻技术人员,策划了“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系列丛书[9]。

3.3 结合重大科技事件、热点科技问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国民科学素质的逐步提升,人们对于“科技改变生活”的感知更加强烈。每一次重大科技事件、热点科技问题出现之时,都是科学普及的重要契机。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赵文欣在参观2011年西安“世界園艺博览会”的时候,产生了将航天育种科普知识介绍给大众、解答人们心中疑惑的想法,因此与西安航天基地专家一起策划出版了后来被评为“2016中国好书”的《航天育种简史》[10]。 2015年7月,“新视野号”探测器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飞越冥王星,浙江教育出版社联系科普作家郑永春,策划出版了《飞越冥王星——破解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秘密》[11]。

3.4 结合时代发展特征

现在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许多对科普创作有兴趣的科技工作者会在个人微博、博客、专业公众号、科普社群、科普网站上留下科普创作信息的痕迹。据科技部统计,2017年全国2570个科普网站共发布各类文章13671万篇。出版单位和编辑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发现更多的科普创作人才,从而策划出更多有效的科普选题。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果壳网强强联合,先后出版的《过日子要有技术含量》《心外传奇》问世半年,前者已经印刷4次,后者印刷3次,并荣获2013年文津图书推荐奖,双方合作的另一科普读物《鸟与兽的通俗生活》也成为当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之一,开拓了出版社与网站合作共赢的新局面[12]。

3.5 结合编辑专长、爱好

每名编辑都有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都可以利用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掘许多有趣的科普选题和优秀的科普人才。逛书店、书市、书展,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沙龙、专业培训等,多结识科学家和许许多多具有科普创作潜质的人才,如果广泛联系,主动邀约,量身为他们策划选题,可以逐渐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普作者队伍。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在关注成人科普作家老多的时候,发现了其创作少儿科普的潜力,并与之策划出版了少儿版《贪玩的人类:写给孩子的科学史》,在市场上引起较大反响[13]。出版单位应鼓励编辑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上勤下工夫,抓住身边一切有利时机,主动发现科普作者、丰富科普作者资源。

4 科普工作新需求下作者队伍的培育路径

发现有科普创作潜质的科技工作者,只是做好科普出版的基础性工作,还要对其进行引导、辅导甚至是陪伴,以帮助他们完成角色转换,提升创作能力,完善作品内容,丰富呈现方式,提高作品品位,扩大市场销售。因此,科普作者队伍的培育通常投入多、见效慢、较为艰苦,但它对科普作者队伍整体实力提升、科普作者队伍壮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科普作者队伍建设、科普事业发展的必过之坎,需要做好顶层设计,需要编辑倾心投入,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

4.1 出版单位应健全科普出版机制

科普出版是个系统工程,各出版单位应结合实际,加强顶层设计,注重从根本上、整体上统筹有利于科普出版的各种要素,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普作者队伍建设效能。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全面准确认识科普工作新需求的宏大背景、深刻内涵、工作要求和任务重点,增强对科普出版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科普出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建立健全制度,如制定科普出版相关扶持制度、规划、计划、方案,编制科普图书创作指南,设立科普出版培育基金等,为科普作者队伍的培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三是成立科普出版组织,如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工作专家委员会,成立科普编辑团队,条件成熟的成立科普编辑部、科普中心、科普分社等,建立科普作者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四是建立科普作者出彩机制,如科普作者经验交流机制、新书发布机制、科普讲座机制等,扩大科普作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增进与科普作者的互信和合作。五是建立行业服务机制,如积极参与、支持或承办有关行业会议,增加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渠道,从中发现更多有科普创作潜质的人才,积累科普作者资源。六是建立编辑科普能力提升机制,助力编辑转型,为编辑联系科普作者、编创科普图书、搞好营销提供支持。与普通图书相比,科普图书出版周期长、难度大、要求高,因此科普编辑人数一直较少,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科普编辑不过1000多人,如今也不过几千人[14]。因此,出版单位应完善相关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加强编辑科普编创能力培训与交流、提供科普编辑职业发展通道。

4.2 编辑应与科普作者相伴成长

在科普出版实践中,编辑往往扮演着导演、编剧、教练等角色,对科普图书的策划、质量、风格及营销起主导作用,甚至直接参与到图书内容的创作中,编辑与作者亦师亦友,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这种多元、复杂的关系中,编辑要学会与科普作者相互依存、共同学习、相互成长,最终赢得市场,赢得荣耀。这方面的案例比比皆是。在《电的产生与电磁环境知识问答》策划出版的过程中,编辑与作者共同研究学习霍金的《时间简史》等科普名著;《人居电力电磁环境》初稿像是一本专业书简读本,编辑重新编写了“关于编写体例的建议和编写要求”,从脉络架构、专业知识深度、语言风格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参与了其后的每一次修改[15]。《做一个好医生》,书名的说教色彩较浓,经编辑提议改为《漫漫从医路:知名专家从医60年经验、感情与思考》后,市场效果良好[16]。

4.3 社会各界应推动科普作者队伍建设的聚合发展

科普作者的培育是大范围、多层次、长周期的重大工程,涉及各级政府、各个组织、有关高校、出版单位、科普编辑、科普作家等有关各方,需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有关各方要结合实际,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整合,形成整体合力。各级政府应加强科学普及的体制机制建设,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科普创作人才培训培养、考核、评价体系。各个组织应认真履行科普创作人员的培养和科普作品推广职责,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创作、多出优秀科普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关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优势,在科普理论研究、科普创作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普成果交流、科普作品国际化等方面贡献智慧。出版单位应积极挖掘和培育科普作者,努力推出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擦亮科普出版的品牌。科普编辑可发挥经验优势,利用各种场所和媒体积极发声,积极分享科普出版的成功经验。科普作家应主动奉献科普创作的智慧,积极投身科普创作教育,充分发挥好科普模范的作用。作为科普作者培育的一线单位,出版单位可以发挥主战场、桥头堡作用,主动与各级政府、各个组织、有关高校、科普作家等有关各方对接,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开展广泛、深入、务实、有效的合作,推动政产学研用各主体间建立聚合发展态势,促进科普作者培育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为我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合力。

面对国家对科普工作的強力支持、人民对更多优秀科普作品的强烈期盼和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热情的日渐高涨,出版业应抓住机遇,及时转变观念,大力拓展科普作者资源,做好精心培育,切实帮助科技工作者提升科普创作能力,推动科技红利向科普红利、科普政策红利向科普出版红利转化,着力建设一支更好满足科普工作新需求的强大作者队伍。

注 释

[1]科普所.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公布[EB/OL].[2018-09-18].http://www.crsp.org.cn/xinwenzixun/yaowenbobao/091R3022018.html

[2]刘垠.2017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出炉[N].科技日报,2018-12-19

[3]李华.医学科普图书编辑应提升的编辑力[J].科技与传播,2016,1(下):36

[4]樊京娜.把好医学科普图书的质量关[J].科技与出版,2009(4):28

[5]胡洪涛.原创科普图书出版的困境与出路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7(2):51

[6]陈兴昌.试论我国科普作者的现状及培育[J].科技与出版,2004(5):14

[7]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9154万人,继续保持世界首位[EB/OL].[2018-11-28].http://www.cast.org.cn/art/2018/11/28/art_371_80414.html

[8]王梅.以点拓面,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系列精品出版物选题:以节水系列出版项目策划为例[J].出版参考,2017(12):72-73

[9]曹荣.电力科普图书的策划与实践探索[J].传播力研究,2018(10):64

[10]赵文欣.打造精品科普图书的编辑心得:以2016年中国好书《航天育种简史》为例[M]// 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当代精品力作编辑出版”研讨会入选论文,2017

[11]江水.科普这口“锅”,只能科学家来背:访知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郑永春[N].图书馆报,2017-08-04

[12]宋成斌.与科普传媒机构合作探索科普出版新模式[J].科技与出版,2013,32(9):12-14

[13]刘蓓蓓.少儿科普图书受关注 市场风吹“软科普”[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9-05-27

[14]衡友增.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出版探析[J].新闻前哨,2018(4):48-49

[15]吴冰.找寻社会热点,全程参与创作:两本专业科普图书引发的思考[J].科技与出版, 2012(11):42-43

[16]孟昭美.编辑如何当好作者的“导师”:以医学科普书为例[J]. 出版发行研究,2010(4):40-41

猜你喜欢
发现队伍建设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做好四个结合强化基层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论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