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著作中的隐喻探索

2020-04-09 03:02吴玉花
关键词:源域乐章语料库

吴玉花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认知语言学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最初研究的重点为人类如何通过“心智范畴”建立起世界的知识。伴随着语料库的兴起,认知语言学发生了“实证转向”(empifical turn)。语料库驱动的自下而上的研究方法与语言数据统计技术为隐喻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自然发生语料的提取与分析,揭示出隐喻思维的普遍性以及隐喻内隐的文化特征。近几年,学界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主要在词汇层面展开,集中体现在利用现有的CCL 现代汉语语料库与BNC 英语国家语料库对某一概念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如学者们曾探讨过“蓝”[1]、“网”[2]、“狗”[3]以及“上、下、UP、DOWN”这四个空间方位词[4]等概念的英汉对比定量研究,以揭示中英语言文化体系中某些隐喻在认知域层面上的差异。抑或自建小型语料库,剖析“甲流”[5]、“汶川地震十周年”[6]以及“奥运经济”[7]等新闻题材的中外媒体报道中隐喻的建构功能。另有学者运用语料分析工具Wmatrix,通过分析布什与奥巴马教育演讲中的隐喻模式[8]、海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隐喻建构[9]、特朗普总统就职演讲的隐喻图景[10],探讨政治话语中隐喻的适切性与劝谏效果,以及隐喻建构呈现出的党派、国别与地区差异。

以上基于语料库的隐喻研究,多聚焦于探析隐喻所承载的认知功能,以及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但是对于使用语料库的驱动方法探讨自然科学语篇的隐喻存在的普遍性,以及隐喻对于降低自然科学语篇的语义密度、增强概念的解释力等功能方面的研究未曾涉及。本文基于医学经典著作《气的乐章》与生物学经典著作《自私的基因》,自建小型语料库,探析隐喻在自然科学语篇中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对于识解意义中的作用,为隐喻的可持续发展与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通过语料库驱动的方法研究自然科学语篇的隐喻建构模式以及隐喻在降低语义密度上发挥的作用。以《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两部著作为研究语料,自建小型中文隐喻语料库,尝试探析下列三个问题。

1.在自然科学语篇中隐喻是否普遍存在?若存在,其普遍性如何?

2.自然科学语篇里,相比目标域词语的语义密度,源域中使用词语的语义密度的整体趋势如何,有何规律?

3.探究隐喻映射的语义密度情况对于理解语篇作用何在?

(二)理论框架——合理化语码理论

Bernstein[11]用 水 平 话 语(horizontal discourse)与垂直话语(vertical discourse)以区分知识的不同表达形式。水平话语用于建构常识性知识,具有口语化、语境依赖、情景化等特点,如寓言小故事;垂直话语用于建构非常识性知识,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等自然科学语篇为垂直话语的典型代表。水平话语与垂直话语的区别体现在语义引力(Semantic Gravity,简称SG)与语义密度(Semantic Density,简称SD)上,这是澳大 利 亚 社 会 学 家Karl Maton[12]在 继 承 与 发 展Bernstein(1999)的语码理论与知识结构理论之后,创立的“合理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简称LCT)的两个重要概念。语义引力指意义与其语境的关联程度,语义引力越强(SG+),意义的生成越依赖于语境;语义引力越弱(SG-),意义的生成越能摆脱对语境的依赖。语义密度指社会文化行为中意义的浓缩程度,语义密度越高(SD+),符号浓缩的意义越丰富。在知识建构中,当具体的概念被抽象化时,SG 减弱,而当抽象的概念被具体化时,SG 增强;当复杂的描述被浓缩为一个术语时,SD 升高,而使用具体的细节去丰富抽象的概念时,SD 降低[13]。随着SG 的增强,意义与语境的关联度增强,意义变得具体,对应的SD 降低;随着SG 的减弱,意义与语境的关联度减弱,意义变得抽象、浓缩,对应的SD 升高。因此可以发现:水平话语具有较强的语义引力、较低的语义密度,而垂直话语则拥有较弱的语义引力与较高的语义密度[14]。Maton 提出累积式知识建构的概念,其内容是学生既能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先前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又能将新知识纳入知识网络结构,并迁移到将来的语境之中[15]。

(三)研究过程

1.隐喻标注及概念界定

为方便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中每个章节的语料进行元信息赋码:用特殊符号<{……}>进行隐喻性文字标注。“隐喻主旨”被界定为:隐喻映射的源域与目标域所揭示的主题。“章节隐喻比”的计算方法为,章节隐喻比=章节隐喻性文字字数/章节总字数。

2.实施步骤

首先,通读两部著作,并对其进行隐喻性文字的元信息赋码。

其次,对赋码的每一语料进行隐喻映射分析与隐喻主旨的总结;结合语境,综合判定源域与目标域的语义密度高低情况。(翔实数据呈现于附录1与附录2)

再次,统计《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这两部自然科学著作中各章节的隐喻性文字字数,并计算各章节以及整本书的隐喻比例。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隐喻的语义密度统计与讨论

汇总《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两书中的隐喻数据,得到所有隐喻源域与目标域语义高低情况的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反映出《气的乐章》和《自私的基因》两本著作中大约90%的隐喻,其源域的语义密度低于目标域的语义密度。从自然科学语篇的语言特点及知识传播的角度来探讨其原因:自然科学语篇涉及抽象的科学原理以及大量专业术语,以专业性强、学科特征鲜明著称。但自然科学语篇同时承载着知识传递的作用,频繁使用语义密度高的词语或专业术语,造成语篇的识读难度过大,会挫伤读者探索知识的热情。利用日常语境中的事物与复杂的科学概念或原理之间的相似性,使用隐喻进行类比以降低自然科学语篇的语义密度,有助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丰富其识读体验,深化其知识识解。

(二)《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中隐喻映射的整体解析

自然科学不是终极真理的贮藏室,而是被人类认知的一种活动。作为一种科学不可或缺的思维方式,隐喻具有想象与创造的功能。隐喻并非装饰语言的表达方式,抑或词语的简单替换、意义的转变。当某个概念或者过程的复杂性与模糊性很强,抑或超出大众的常识范围,有必须借助读者熟知的语境或认知模型来阐释这些陌生复杂的概念。

《气的乐章》一书中,作者王唯工以物理科学的视角剖析医学现象。引入物理学的“共振理论”来阐释血液在人体中的循环规律,并与中医传统的“气”与“经络”等概念作类比,试图借助隐喻的力量诠释医学中复杂的问题。正如书的题目所揭示的那样:人体的生理运作就是一部和谐演奏的乐章,“气”就是其中的旋律。《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作者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解释基因的进化,将“自私”“利他”等伦理学术语作为一种隐喻,把基因在人类进化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通俗易懂地介绍给广大读者。借助于隐喻,道金斯不遗余力地用读者能够理解的语境来类比复杂的生物学知识,用缜密的逻辑推理论证生物界中的各种关系,这无疑是隐喻最大的魅力所在。

(三)《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中隐喻映射的分类解析

考量《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每一个隐喻的特点,并根据多数隐喻源域存在的共性,将其归纳为以下六类。

1.物理原理隐喻

源域为物理原理的隐喻在两本书中不胜枚举,在《气的乐章》一书中尤为突出。例如“外感邪气”“心血与心气不足”与“气聚膻中”作为典型的中医学用语,语义密度较高,普通读者对此类术语的认知甚少。隐喻为阐释此类术语提供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气的乐章》一书中,利用汽车的工作原理与器官功能的相似性,用“引擎等汽车的零部件”类比“人体的各个器官”,用“活塞运转在错误的轨道”类比“器官功能的缺失”,以此来揭示“外感邪气”的实质在于器官没有正常工作。用“汽车的引擎”类比“心脏”,“少了汽油无法点燃的引擎”类比“心血不足”,用“汽车的悬挂系统、减震器出问题”类比“心气不足”,以此形象生动地将“心血不足”与“心气不足”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阐释清楚。“气聚膻中”,指的是心脏输出的血液,流经膻中穴时被转换成压力波的现象。以“鼓面”与“手产生的能量”分别类比“膻中穴”与“心脏的流量”,以“敲鼓时,手施加的能量使得声音从鼓面上传出来”类比“膻中穴的振动促使心脏产生能量”,以此揭示“气聚膻中”的含义(详见附录1中第9、第22、第55、第56 个隐喻)。

用物理学常识作类比来解释人体肌肉发挥力量的机理,在《自私的基因》一书的第四章中得到了体现,如用“蒸汽机或内燃机等引擎”类比“肌肉”,以“蒸汽机或内燃机的机械运动”类比“动物的活动”。以“杠杆”类比“骨骼”,“绳索”类比“肌腱”,“铰链”类比“关节”,建立肌肉与引擎的隐喻映射(详见附录2 中第25 个隐喻)。

2.日常生活隐喻

日常生活为解读专业术语提供了无限语境。《气的乐章》一书中,为消除中医在阐释身体各部分及其运行机制对我们的理解造成的障碍,耳熟能详的事物如“名单”“钥匙”“肉”“没有拉满的弓箭”“泵”“高 速 公 路”“水 管”“关 卡”“电 脑 的 中 央 处理器(CPU)”“脱水后的橘干”“椭圆球及椭圆球的两个焦点”分别被用来类比“基因”“现代病的病因”“器 官& 穴 道”“充 血 不 足 的 心 室”“心 脏”“经络”“血管”“咽喉与肛门”“心脏自行控制的神经节”“得道之人的死后肉身”“身体及丹田”等。源域使用的这些词汇的语境与读者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词汇降低了目标域的语义密度,有助于《气的乐章》一书中重要概念和观点的理解(表2)。

3.经济学概念隐喻

涉及民生的基本经济问题通常属于备受人民所关注的领域,因而大众的熟悉度较高。根据身体气血循环方面的相关知识与经济学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建立隐喻映射,可以方便信息的传递,增加著作的识解性。

《气的乐章》一书中,在解释舒张压与收缩压对于循环的作用时,作者引入经济学中较普通的概念,用“国民基本工资的最低标准1500 元”类比“基本能量必须维持在70 毫米汞柱的舒张压”,用“每个月除了1500 元之外政府可分配的钱”类比“收缩压”,用“政府视各处的需要分配预算功能”类比“收缩压动态调配心脏、器官及血管等每一个共振频率所需的能量”,以此揭示两种血压在循环中作用的差异(参见附录1中第33 个隐喻)。除了工资和分配预算等经济学概念,“国家经济发展的总报告”被用来类比“脉诊”,由此“脉诊”被称为“人体状态的总报告”。其相似性在于,把脉对全身整体状态的获悉,如同通过国家经济发展总报告了解国家整体经济状况一样(参见附录1中第39 个隐喻)。

表2 《气的乐章》中的日常生活类隐喻分析

4.政府政策隐喻

政府协调民生问题的语境也被挖掘出来解释中医学的问题。例如《气的乐章》一书第六章,作者用“政府”类比“人体的心脏”,用“天灾”类比“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的问题”,用“灾民”类比“出现问题的器官”,用“政府对灾民拨款”类比“心脏对出现问题的组织供血”,用“政府赈灾的钱被官1在中间贪掉”类比“经络上管道不畅通”,以此生动地解释中医上根据缺氧指标看病程的变化来治病调节(参见附录1中第52 个隐喻)。

5.军事常识隐喻

军事基本概念貌似语义密度高,但此类题材不乏在媒体中广泛出现,许多概念已经生活常识化。利用某些浅显易懂的军事词汇来揭示中医上晦涩难懂的身体与经络运行等原理,反而降低了词汇的语义密度。《气的乐章》一书中,作者引入军事布局的基本概念来解释人体与细菌的关系。用“军事要塞”类比“我们的身体”,“要塞里的兵力分类以及布兵、运兵的基本路线”类比“身体的每一个经络”;用“敌人”类比“滤过性病毒与细菌”;用“防御部队”类比“肺经的循环”;用“真正的大政治家在中间扭转局势”类比“一个好的医生改变血液循环,在身体没有垮掉时补救身体”;用“摧毁敌人的导弹基地、雷达系统”类比“滤过性病毒压制抵抗力的策略”,以此揭示人的身体如何与滤过性病毒、细菌等做斗争的过程与机理(详见附录1中第43~46 个隐喻)。

6.动物拟人化隐喻

通过分析《自私的基因》一书中的隐喻,我们发现众多隐喻存在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发掘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形形色色的人类世界存在的相似之处,用人类社会的现象或者人类的行为方式类比动物的世界,将动物拟人化。相比于动物的行为,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语境的熟知度更高。所以作者用人类的姿态来类比动物相遇的不同表现,无疑更加直观。

第三章中,用体育竞技的语境来解释基因的相互配合与生存繁殖,建立“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校际划艇比赛(源域)”与“基因相互配合以建造成功生存的个体(目标域)”的语义映射关系。第四章中,用“下大赌注、冒大风险的赌徒”类比“雄性动物”,而用“稳扎稳打的投资者”类比“雌性动物”。第五章中,用人类中的“妻妾”类比“雄海豹众多交配的雌海豹”;分别用“孤注一掷”与“风度高雅”类比“鹰全力以赴、绝不退却的搏斗方式”与“鸽子摆开对峙的架势,将对方耗到退却的相遇方式”。第六章中,作者从保险统计的概念中寻找源域,用“人寿保险的保险商”类比“生物个体”,用“资金”与“投资”分别类比“生物个体所拥有的东西”与“与其他生物个体分享拥有以期回报的行为”。第七章中,用“顶头上司”类比“等级高的生物个体”;分别用“赌博”与“赢家”类比“寻找安身之地的过程”与“找到安身之处的动物”。第八章中,用“劫持班机”类比“幼儿讹诈母亲的手段”,用“赎金”类比“额外的食物”。第九章中,用人类的“订婚期”类比“雄性个体单独占有某个雌性个体的时期”。第十章中,用“奴隶”和“保姆”类比“工蚁”。第十二章中,用“歃血为盟的情义持久的兄弟”类比“互相捐血以挽救饥饿蝙蝠生命的吸血蝙蝠”。第十三章中,分别用“养子”与“养母”的关系类比“小布谷鸟”与“小布谷鸟的孵化与喂养者”的关系(详见附录2 中第20,30,35,37,41,45,48,50,55,72,104,114 个隐喻)。

隐喻通过实现科学概念的拟人化,将看似深奥而陌生的科学世界变得形象生动,于是我们得以更加准确地掌握自然科学著作的概念内涵。上述隐喻实例为《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支撑。类比源喻的语境之广泛、隐喻描述之生动,令人折服。作者大量选用语义密度低的源域表达来解释语义密度高的目标域术语,帮助读者在脑中构建从源域到目标域的知识图解路径,以理解书中复杂的概念。

(四)隐喻在科学语篇中的普遍性

隐喻在科学语篇中存在的普遍性主要通过隐喻性文字比例来衡量。根据上文“研究过程”中的操作方案,统计出《气的乐章》与《自私的基因》两本专著中每一章节的隐喻性文字字数,计算出每一章节以及整本书的隐喻比例,获得相关数据,分别见表3、表4。

根据表3 与表4 数据,《自私的基因》全书的隐喻比为33.56%,高出《气的乐章》全书的隐喻比(20.09%)。两本书整体的隐喻比之高充分证明了隐喻在自然科学文献中存在的普遍性。究其原因,两本书都巧妙地利用了隐喻的镜像指示作用,唤起脑海中对指示事物的镜像,帮助人们用原有的概念框架消化和理解新的事物,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去映射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在通往解决复杂模糊概念的道路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表3 《气的乐章》隐喻比统计表

表4 《自私的基因》隐喻比统计表

《气的乐章》一书通过人们熟悉的物理学知识去阐释抽象无形的人体血液和经络的循环体系,《自私的基因》则将司空见惯的伦理学概念应用于解读深奥复杂的基因演化及生命演变过程。这两部科学语篇在阐释复杂深奥的人体生命现象时都普遍地使用了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有效降低了两本自然科学著作的识读难度。

对比两本书各个章节题目,我们发现《自私的基因》一书中众多章节的标题都体现出隐喻特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自私的基因》各章节的隐喻比例都略高于《气的乐章》各章节的原因。首先,题目“自私的基因”成为统领整本书的隐喻。作者用“人类是基因制造出来的生存机器”这个隐喻来诠释《自私的基因》一书的主旨: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生存机器,所不同的是存在的形式各异罢了。生命中的种种苦乐、饥饱等感受不过是基因“设计”出来的“程序”罢了。之后的许多章节题目,如“基因发动机”(第四章)、“攻击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第五章)、“欺软怕硬”(第十章)、“善有善报”(第十二章)、“基因苦旅”(第十三章)都是隐喻的缩影,同时也成为连贯某个章节内容的主线。

(五)隐喻在科学语篇建构中的作用

隐喻通过从抽象语境中抽取科学词汇,生成源域中熟谙的概念,来实现科学知识从高度概括的状态向明确语境的过渡,从而促进科学信息的识解。科学理论的建构是缜密的、非隐喻性的,但仅凭字面意思去理解自然科学的语言未免过于狭隘。自然科学的不断更新需要依赖我们用已知世界的认知模型以及与之对应的隐喻去建构、解释并且传播新思想,因此,隐喻是自然科学著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气的乐章》和《自私的基因》这两本书的隐喻数据,充分证明了科学中充满了隐喻这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本章节大量的个案分析也验证了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工具,推进了自然科学思想传播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

隐喻为读者习得科学知识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从科学知识传播的角度来看,降低知识的抽象水平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的深刻领悟。在创建语篇时,若过多选用语义密度大的词语,无疑会增加篇章的信息量和解读难度,使读者难以有效把握语篇的核心思想。利用隐喻对科学著作的篇章进行意义解构,意在减弱科技词汇的语义密度,增强知识的语境适应度。读者在解读隐喻时,应该结合其所处的特定语境的知识网络结构,体会自然科学语篇如何运用恰当的隐喻对抽象的科学知识展开意义解构。通过剖析隐喻的源域、目标域以及各自的语境,分析源域如何将目标域中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再纳入源域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建立新旧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有利于知识积累的语义波,从而促成科学性概念抽象—具体—抽象的转变,跨越科学概念的语义鸿沟,进行累积性知识构建。

三 结语

自然科学领域的著作因专业性强、术语众多而晦涩难懂。将Maton 的合法化语码理论与认知隐喻学相结合,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从语义密度层面分析自然科学著作中隐喻的特点,探讨了隐喻对于降低自然科学语篇的识读难度、增强概念的解释力、全面表达语言信息、清楚地传递医学和生物学知识信息的认知作用与功能。通过对《气的乐章》和《自私的基因》两本专著中隐喻的描述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隐喻普遍存在于自然科学语篇之中,隐喻性文字占篇章总字数的20%以上。(2)自然科学语篇里,相比目标域词语的语义密度,源域中使用词语的语义密度普遍低于目标域的语义密度。(3)隐喻在降低自然科学语篇识读难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述结论与观点丰富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学者在撰写自然科学语篇时有意识地大量使用隐喻以降低文本的识读难度,以推动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并实现其社会影响力提供支撑。然而,本研究将合法化语码理论用于隐喻认知分析的做法未有前例,其适切性仍待探讨;本研究对象仅涉及两部科学著作,其结论尚需用更广泛的语料加以完善。

猜你喜欢
源域乐章语料库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谱写肌肤新乐章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从映射理论视角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成长主题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