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对策

2020-04-12 11:25肖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工匠工匠精神

肖苏

[摘           要]  指出工匠精神视野下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方面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工匠精神”认识不足;专业实践能力欠缺;教育知识技能缺乏;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等五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创新发展的对策。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职业能力;高职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022-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政策背景

在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职教二十条”中,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设想,并且把职业教育提高到了“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的地位。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重视技术理论水平的层面,但是精神层面同样不容忽视,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为有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的人至关重要。”这里所强调的就是“工匠精神”。

(二)经济背景

新形势下,中国的产业结构急需转型升级,制造大国要转变为制造强国,这些变革不仅需要有强大的技术能力,更需要有极具推动作用的内在精神——工匠精神。因此,重振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全社会营造氛围,更需要大力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

(三)社会背景

在“工业4.0”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局面下,企业也不仅看重毕业生的技术技能,更注重精神层面的素养。作为“工匠之师”的高职教师更应该具备“工匠精神”,从而通过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分析

高职教师作为践行“工匠精神”的表率者,还应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等,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影响,当前高职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仍习惯按照既有经验进行教育教学,对社会需求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缺乏敏锐、高效的响应,面对新时代下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缺乏与时俱进的工匠精神。

(二)专业实践能力欠缺

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欠缺也已经成为严重制约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深化的瓶颈。究其原因,一方面,所谓“双证”名不副实。调查中发现,部分教师取得了某一领域的资格证书,但在教学工作中根本没有继续实践研究和学习,甚至有些证书与自己的专业并不契合,只是为了“双师型”而获得。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和评价标准,导致缺乏具有“双师型”能力的新型教师,进而影响教学成效。

(三)教育知识技能缺乏

在新進教师中,以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居多,且根据调查,91.2%的高职教师来自非师范类的院校,师范技能缺失,缺乏高职教育的教学经验;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以学生为中心”,弱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调查显示,60%以上的教师一年的培训次数在2次以下,且参加的时间也是短期的集中培训,非师范类新教师仅仅通过短短几周的岗前培训所获得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也需要通过相关培训,潜心研究职业教育教学新发展、新趋势,探寻适合新时代下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四)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类学校在硬件上已经具有了先进的信息化媒介,但是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专业教师的实际运用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仍然是只限于PPT课件演示。通过深入访谈,我们发现很多老师对于信息化教学改革表现为“态度是积极的,行动是消极的”,他们表示除完成教学工作量以外,外加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压力,如果再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创新改革,常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五)科研和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能力最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生产实践能力与素质、参与本专业科技推广及科技研发等情况关注不足;另一方面,学校相关政策机制不健全,激励机制缺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积极性较低,成效不足。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创新发展对策

(一)立足苏商文化精神,塑造工匠之师的精神标准

工匠之师所秉持的工匠精神的打造,一方面需要汲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引入现代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我校为例,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高职院校,要与苏商文化互相融合。占据江苏经济半壁江山的苏商,已经形成了“厚德、崇文、实业、创新”的苏商精神。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作为学院的品牌专业之一,应形成“传承苏商文化,培养商贸精英”的鲜明特色;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一是归纳专业普遍认可的职业道德规范,二是挖掘、吸收各个企业的个性文化,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上打造出营销专业工匠之师的精神标准。

(二)构建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十二条提到“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其中在准入政策上发生了变化,今后职业院校招聘到的专业教师应该是“大学学习—企业实践—职业

院校从教”,这个政策的推出,也为高职院校优化教师队伍指明了方向。

对于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具有跨界视域的应用型教师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平台。一方面,可以开展“双基双挂”“教师企业工作站”等工程(如下图所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为教师应用型教学能力提升提供跨界实践机会。另一方面,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增加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聘用,形成“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模式,实现双向交流互动,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符合“跨界”理念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三)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平台,提升社会服务和科研能力

在新时代教育思想和教师观的指导下,作为新时代的高职教师,亦应置身于科技研究与实践之中,多角度、多渠道提升社会服务和科研能力。

通过构建产教融合平台,为应用型教师发展打通道路。鼓励教师服务行业、企业,促进知识与实践相互转化。一方面,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利用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知识开展社会服务,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教学能力和应用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行业发展新趋势、企业发展新动向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动,滚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出能够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要求的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反哺教学。

(四)加强专业教师培训,提高“互联网+”教学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仅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更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我校在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的线下线上联动培训。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加线下培训的同时,依托互联网平台建立虚拟学习平台,随时进行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和互动答疑,以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掌握相关技术手段。

(五)重构培养和管理制度,完善职业规划和培养系统

从国家层面建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可以参考国外,如澳大利亚TEAF的做法,从国家层面尽快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以弥补不健全的准入资格、考核标准等。

从学校层面建立职后分级培训制度,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完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我职业能力。依据教学能力的不同,形成梯队,按需培养,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培训,特别是完善职后教师“跨界”培养机制。除了做好师资队伍建设顶层设计以外,还需要完善激励制度,在资金、时间方面给予保障,让教师专注自己职业能力的提升。特别在绩效工资方案实施和落实上,要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鼓励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比学赶超,工作成绩更加地突出,以此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烨.“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之路径[J].唯实,2017(7).

[2]邵苗苗.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素养提升途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10).

[3]李繼.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9.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工匠工匠精神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90后大工匠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地方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现状及对策分析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致敬!老工匠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