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0-04-12 06:24王星妮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院校家庭

王星妮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下,无论是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是对学生的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得到国家与社会极大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与压力冲击着各行各业,其中也包括身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从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出发,在教育学视域下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进行探究,以求为我国高职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关    键   词]  教育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3-0224-02

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大部分正处于亚健康态势,甚至有高达30%的高职学生具有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所以,高职院校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因材施教构建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年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心理健康基础,是高职教育院校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与使命。

一、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一)对学习生活的消极应付心理

高职学生情绪和性格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但同时也与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做事不计后果、思考能力欠缺以及烦躁多疑等多为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特征,表面看是性格问题实则是心理健康问题的弊端显露,易对学生正常的校园生活以及日常人际关系造成严重后果。在高职院校中,学生上课睡觉、玩手机、不听课的现状尤为严重,一方面,高职学生大部分存在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不足之处,这与在初高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关,更与自卑心理导致的厌学情绪有关;另一个方面,部分学生出现缺乏长远计划,学习只为应付考试的心理,导致考场上缺乏诚信、作弊之风盛行。这种上升为诚信问题的不良学风问题不仅不利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知识的积累与技术能力的掌握,而且是为步入社会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埋下巨大的隐患,与当今高职院校提倡的精益求精培养高素质技术性人才有悖。

(二)现实生活中自我价值感较低

据相关研究统计,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阶段多为高职一年级。在传统教育理念中,社会人士普遍认为只有进入普通高校做一名拥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才是学生的常规求学道路,这种认知在父母长辈中最为常见。而高职学生由于一直身处校园,绝大多数的价值观来自授课教师以及家庭中的家长,长期受到这种不正确的传统教育观念渲染,自然会产生较为偏激的自我认知。处在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认为,与上普通大学的同龄人相比成绩差就意味着各方面能力都不足,不管是身处校园还是走向社会都会低人一等,自己一无是处难以得到社会、老师与家长的认可,导致自卑心理伴其左右。在这种自卑心理的驱使下,高职学生会产生厌学态度,出现情绪低下、不思进取、情感淡漠等不良心理,更有甚者出现自闭、抑郁等心理疾病。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心理还存在另一种相反的表现趋势:由于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阶段,对外界言论较为敏感,所以,用与自卑心理相反的状态来伪装自己,以求掩盖自己内心的不足与脆弱,表现为特立独行、行为举止较为傲慢、做事眼高手低、言语较为激烈、服饰衣着与众不同等。

(三)逃避现实的社交恐惧心理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多处于青春期阶段,身体心理的生长发

育尚不成熟,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也较欠缺,导致心理问题频繁产生。其中社交恐惧问题是当代高职学生集体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社交问题、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相处問题以及学生与社会群体的相处问题。面对新环境,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极度渴望被群体接纳,交结新朋友,并希望在新环境中得到信任与尊重,而社交恐惧心理多出现于低年级学生群体。刚步入校园的学生内心敏感度较高,在与新同学、新舍友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经历以及不同的校园生活,会在结交友谊的过程中较为害羞、胆怯、缺乏共同话题,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无法在新生群体中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在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时,由于缺乏大学生活经历,以往的初高中师生相处模式不再适应现阶段实际情况,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无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以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差距甚至导致对教师管理的逆反心理或恐惧心理;社交能力的欠缺导致部分学生无法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自己的交际圈变得异常狭窄,自身能力无法得以提升,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被限制,原生家庭与教育经历的差异更是导致人际交往中的不相容、不合群等现象。这种社交恐惧心理会导致学生出现自闭、孤僻、抑郁等严重逆反心理。

二、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现状下自我认知不足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学历,学历成为就业的“敲门砖”。而在我国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高等院校人才扩招现状下,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就业压力。在用人企业对学历的高度重视下,高职学生的技术能力显然在高学历要求面前略低一筹。在得知自己就业前景的前提下,高职学生一入学就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由此导致不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认知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属于自我意识的一种。在就业压力过大的社会现状下,高职学生如果拥有正确积极的自我认知会对其学习与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如果错误消极的自我认知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阻碍其学习与生活的正常发展[1]。由于高职学生年龄尚小、涉世不足,遇事容易钻牛角尖,除了对社会现状认识较为片面外,还存在面对周围的人和事欠缺思考、遇事敏感以及容易受外界影响的自我认知偏差,无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自我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些都属于自我认知不足的表现。自我认知是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拥有正常校园生活、步入社会拥有健康心态的保障,对思维逻辑以及意识形态有着重要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二)网络冲击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生多为“00后”,在互联网异常发达的今天,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网络信息与功能的支撑,信息化时代在给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消极影响。高职学生不经人事,是非判断能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对追星、网游、网红模仿等带有娱乐性质的行为都容易把握不当,从而分散学习注意力,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甚至产生情绪失控、逃避现实等心理问题。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都是自己的家长及亲人,而原生家庭作为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场所,对其成长发展的影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父母的言语谈吐、行为方式、处事态度、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经济资本、家庭文化资本都对学生的性格养成、行为塑造、生活方式以及处事态度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深远影响。不同的教育方式与家庭氛围会培养出不同的后代,研究表明,拥有良好家庭氛围与家庭教育的学生会具有更加乐观的心态以及完善的人格,其心理发展会呈现积极健康的发展趋势。他们在学龄前就被教育成为坚强勇敢、独立坚强的人,这也为后期在大学校园生活中的优良作风及生活习惯、处事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的完整性会对人格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氛围融洽会为子女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若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出现离异等情况会对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创伤,使其产生叛逆性格、孤僻性格等。另外,家庭的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等家庭资本情况也会对高职学生产生一定影响[2]。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富裕的家庭会相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保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子女校园生活的满足,但如果过多的物质供给会令学生产生奢靡浪费、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的不良习惯;而经济状况较差的家庭如果在经济供给中过度克扣,反而会影响高职学生的学习心态,令其更注重物质条件的提升,耽误其学业进展,无法更好地在学业中寻求出路。

三、教育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方法探析

(一)优化教育途径,创设积极的心理健康辅导环境

世界教育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专业学科教学必须放在相同等级的位置上,甚至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程度比专业学科教学更加重要,因为学生首先是独立发展的个体,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够保证其成长与发展的顺利进行。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保健常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等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内容,了解自身所处的境地,才可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防患于未然。同时应当加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建立一批以班主任为中坚力量、以心理健康教师为首、以任课教师为辅的有专业素养、有爱心、有责任的心理健康辅导教师队伍,以此为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长久的后盾与保障。其次,高职院校应努力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利用发展教育学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构建阳光健康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二)未雨绸缪,构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多端性和内隐性是当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两大特性,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忽视。入学前,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测试环节,通过相关的系统测试理论上来排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防患于未然。同时,高职院校应注重全程式、多角度育人,应通过贯穿学生生活与学习的全过程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不仅学校需要做出努力,高职学生家长也应当提高其对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面对不同学生出现的不同情况与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当从自身出发,主动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学校应当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家长更应当积极了解子女的在校表现,只有家校树立完善的共育机制,才能够保证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从入校到毕业,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在家期间,教师和家长都应将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心安排在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王浩,俞国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

[2]康小孟.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0(15).

編辑 陈鲜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院校家庭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家庭“煮”夫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