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融合研究(2007-2019):综述与展望

2020-04-26 09:23程瑞芳教授张美琪
商业经济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合度文献融合

程瑞芳 教授 张美琪

(河北经贸大学 石家庄 050061)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文献来源与总体分析

本研究述评针对国内相关研究,通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平台,以“旅游产业融合”为主题对SCI来源、EI来源、核心期刊、CSSCI、CSCD期刊进行高级检索,剔除相关性较低、代表性较弱、会议综述、书评等条目,时间截止到2019年6月1日,最终得到相关研究成果198篇。

文献总体分析。引用指标分析见表1所示。对于时间阶段分析,国内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文献研究源于2007年,见图1所示,根据发表时间大致可分为萌芽阶段(2007年-2010年)总发文量14篇,奠基阶段(2011年-2014年)总发文量77篇,深化阶段(2015年至今)107篇。2011年较2010年增加了4倍,发文量达到22篇,2011年4月国内旅游领域顶级期刊《旅游学刊》在中国旅游发展笔谈部分开设“产业融合与旅游”专题,由此可见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这一时期相关学者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了基础性研究,其成果对后期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2015年至今,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入深化阶段,发文量持续增长,研究的视角、方法不断丰富。随着旅游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相关研究会更加丰富。

(二)文献分布分析

学科分布分析。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见表2),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是一个涉及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这与旅游业的综合性和强关联性特点契合。发文量最多的学科为经济与管理科学,总发文量188篇,占文献总量的48.8%,说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者近半数为经济与管理领域学者,这与旅游学科的学科属性密切相关。其次是哲学与人文科学,总发文量75篇,占文献总量的19.5%,随着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深入,研究视角更加多元化,近年来哲学和人文科学成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新视角,因而相关文献不断涌现。随后依次是社会科学Ⅱ辑、农业科技、基础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等学科,发文量依次减少,但都占有一定比例。

文献来源分析。根据统计分析可知(见表3),旅游产业融合文献来源广泛。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旅游学刊》,共刊发文献22篇,占总发文量的11.1%,成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文献发表的主阵地。发表3篇以上的期刊有14个,涉及旅游、地理、农业、经济管理等各领域期刊,另有一半以上为发表2篇文献以下的期刊,这一方面说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多学科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没有明确学科特性。

基金项目分析。基金是开展研究的物质支撑,也是引领研究方向的风向标。在已有文献中(见表4),有43篇文献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占比20.1%;有6篇文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占比2.8%;另外各省软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对相关研究也给予了一定支持,这说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受到了国家和各省的重视,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未来仍可继续深入研究。但是,过半数文章没有得到基金支持,今后有关方面需要加大对该领域研究的支持力度,推动旅游产业融合研究的深入进行。

表1 文献指标分析表

图1 国内旅游产业融合文献时间分布及阶段

表2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学科分布

表3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来源分布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内容分析

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内涵。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产品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的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旅游产业融合源于产业融合,是产业融合理论在旅游产业的细化和应用。相比于明确完整的产业融合概念,国内对于旅游产业融合概念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杨颖(2008)在国内较早提出旅游产业融合的概念,其认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在信息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兴起、跨产业需求的产生、政府规制的放松等因素推动下由分立走向融合,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实现彼此共生共赢的过程,这一概念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早期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凌云(2011)、何健民(2011)、李树民(2011)、程锦(2011)在产业融合概念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或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这种界定仅是对产业融合概念加以旅游产业的限定,是目前应用最多和被相关学者广泛认可的观点。也有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旅游产业融合进行界定。徐虹等(2008)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旅游产业看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旅游产业融合是系统内不同产业要素在竞争、协作与演化的过程中形成新产业的过程。严伟(2014)则从演化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旅游产业融合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是在动力因素作用下依次经过技术、产品、组织、市场融合后形成旅游新业态,并由企业层面逐步扩展到整个旅游产业。综上所述,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界定虽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在产业环境变化条件下,旅游产业与不同产业或行业内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产生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

旅游产业融合影响因素。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成是在一定动力因素推动下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方法上既有定性研究又有定量研究。从定性研究来看,杨颖(2008)对融合动因进行了旅游特质性剖析,认为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和经营者对经济性回报的追求是旅游产业融合的三大动因;徐虹等(2008)从内外力两方面提出旅游产业在系统强关联性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内在驱动力及市场需求、竞争合作、技术创新、放松管制的外在推动力下渐趋融合;曹世武等(2011)以系统论为基础,构建起由旅游者需求与企业利益追逐的原动力、科技进步的助动力和产业环境优化的支撑力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旅游产业融合动力系统;高凌江等(2012)认为需求拉动、企业驱动、技术创新、外部环境变化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四大动力机制。从定量研究方法来看,张玉蓉等(201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市场资源、消费偏好、融合环境等产业融合影响要素与融合创新度及产业竞争力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李静(2017)基于层次分析融合 SOM 网络的产业融合演化模型,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周春波(2018)基于协同创新思维,运用前沿面板计量分析技术,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动力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研究方法来看,定性研究仍是现在的主要研究方法,少有学者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从研究内容来看,旅游产业融合是市场、企业、技术、政府等主体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动力因素相对应,融合的障碍因素也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徐虹等(2008)认为旅游产业融合面临制度、能力、需求三方面障碍;邢中有(2010)在徐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还包括中介服务障碍;何建民(2011)则从更具体的角度提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着缺乏信息交流、跨部门和地区制约、行业进入壁垒等障碍。旅游产业融合障碍既有产业自身内在的能力障碍,也有外在的环境障碍,因此障碍因素的发现和解决对于旅游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

旅游产业融合形成机理与路径。机理是指事物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肖建勇等(2012)将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归纳为两个阶段三种形态,指出产业融合要经历垂直一体化产业链条的模块化分解和跨产业(或跨行业)的模块化整合两个阶段,呈现出原始、分解和融合三种形态;严伟(2016)运用自组织理论对旅游产业融合的机理进行了系统剖析,指出耗散结构特征是旅游产业融合产生的背景,失稳性是旅游产业融合的起点,融合序参量具有协同性,融合过程是微涨落和巨涨落相统一的。基于不同的形成机理,不同学者提出了多种融合路径。麻学锋等(2010)提出的资源、技术、功能与市场四大路径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边界局限问题;曹世武等(2011)将“跨边界”和“超边界”思想引入旅游产业融合路径模型,对麻学锋模型进行了补充修正。依据产业融合的不同要素,丁雨莲等(2012)提出资金融合、企业融合与人才融合三大内隐式旅游产业融合路径;高凌江等(2012)则根据产业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和特征不同提出模块嵌入式、横向拓展式、纵向延伸式、交叉渗透四条发展路径;孟茂倩(2017)指出宏观层面要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区域产业分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融合,微观层面要实现资源要素禀赋、技术、市场优势等融合的发展路径。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于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研究系统而丰富。

表4 旅游产业融合文献基金分布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旅游产业融合度是评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早期研究以定性的主观评价为主,朱华等(2010)对成都会展旅游融合发展程度进行了定性评价分析。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定量测算成为评价融合程度较为客观的方法,不同学者运用不同方法构建了多样的定量检验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的应用较为广泛,侯兵等(2015)、黄蕊等(2017)、庞娇等(2018)借鉴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融合发展模型,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古冰(2017)采用投入产出法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另外,梁君等(2014)、卢红梅(2015)采用贡献度测量法,实证检验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度。还有学者如王兆峰(2013)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系数判断方法,通过理论假设构建了信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对西部12省份的融合度进行了研究测算;翁钢民等(2016)结合融合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及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南宇等(2017)运用Lotka - Volterra 模型对甘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度进行了实证检验。从定性研究走向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反映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影响。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是旅游产业融合不断推进的重要原因。杨颖(2008)从对旅游业的再认识、产业竞争格局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旅游功能的模块化、旅游教育的启示五方面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李志勇(2014)采用投入产出法,基于地域经济成长空间构造模型从结构转换力、质量转化力、协同力三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融合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夏杰长(2016)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相互影响效应;田里(2016)指出未来旅游产业融合将促进旅游供给的精细化、旅游需求的体验化、旅游服务的人性化;周春波(2018)采用经典计量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以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为例,实证检验了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对旅游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旅游产业融合的积极影响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对于影响程度的客观评价和测量以及最大化积极效应是仍需研究的问题。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类型与模式。旅游产业融合类型与模式是旅游产业融合的外在表现形式。对旅游产业融合类型的划分均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且研究时间较早。杨颖(2008)将旅游产业融合划分为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和与非服务业的融合两种融合类型;张凌云(2011)将旅游产业融合分为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三种类型;何建民(2011)依据产业融合的类型和地区将旅游产业融合分为产业间融合、产业内融合、本地融合、跨行政区融合;孙根年等(2011)依据旅游业发展的区位条件、景观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不同将旅游产业融合分为四种模式。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研究更多是结合具体产业展开。雷波(2012)提出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不同模式;方世敏(2018)对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程晓丽等(2012)、尹华光等(2015)分别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模式开展了研究。

对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类型与模式的研究,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具体产业提出了不同的融合类型与模式,即使是同一产业尚未产生得到学者广泛认可的研究结论,研究的凝练性和普适性有待加强。

研究展望

一是延伸拓宽研究内容。结合研究的热点和趋势,本文认为今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应关注以下四方面:第一,旅游产业融合的空间动态演化研究。从空间角度或时空角度对不同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研究,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背景下,分析旅游产业融合的空间演化差异对于国家因地制宜地制定依托旅游产业推动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第二,旅游产业融合度与融合效应评价标准及多元价值提升策略研究。有必要构建客观公正统一的旅游产业融合度与融合效应评价标准,为准确认识和评价旅游产业融合状态与影响提供理论基础;结合对旅游产业融合度与融合效应的评价分析,更具针对性地提出推动融合效益多元价值提升的策略,最大化融合效益。

第三,旅游产业融合新型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研究。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了对原有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新构建,通过对旅游产业融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剖析从而对其不断完善,进一步提升产业效益,同时也是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创新。

第四,旅游产业融合产品创新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多样化发展研究。一是基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旅游融合产品如何更好地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是学者必须关注的问题。二是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学科交叉融合方法的兴起,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综合多元的视角展开研究,将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与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进行融合,以创新研究视角。三是构建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现有研究虽领域广泛,但是研究内容没有形成逻辑体系,今后应结合旅游研究的框架体系,尝试构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体系,形成系统完整的研究体系。

猜你喜欢
融合度文献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
湖南省品牌农产品与电商平台融合度测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