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途径分析

2020-05-11 10:19周中辉
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统计数据公信力公众

◎周中辉

一、引言

统计数据是监测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其不仅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也为公众进行经济决策、判断等提供信息,是公众关注的重要对象。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有义务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确保其与客观事实一致,令公众获取具有高可度的统计信息,提高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的信任,持续增强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其直接影响政府治理能力,是政府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就此展开分析。

二、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价值

政府统计数据的生成过程如下图1所示,其具有权威性特征,且直接面向公众,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旦发现统计数据失真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统计部门的信任,由此引发信任危机。基于此,研究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指的是政府统计部分通过履行自身职责、义务,向公众提供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获得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认可。

根据相关理论分析,可将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基本属性归纳如下:

1.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的信任程度,是一种主观性的评价;

2.负载于政府统计数据内,以政府统计部门为主体;

3.是一种介于“强”与“弱”之间的量化评价。

图1 政府统计数据生成过程

从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价值角度分析可知,其属于是一种无形信用财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展现了政府统计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影响力,是政府统计部门与公众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由此,维护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在保证政府与公众互信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

三、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近些年,我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较多,公信力下降,下文主要就其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展开具体分析。

1.主要问题。

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受损的根本原因在于统计数据质量差,出现失真的情况,其主要存在问题可归纳如下:

(1)政绩观偏差。

部分地区、政府领导干部在政绩观方面存在偏差,追求“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甚至是在遭遇发展瓶颈时,为掩盖实际情况采取统计数据造假的做法,以致于整个统计数据失真,不具备参考价值。

从我国政府统计情况来看,GDP 是公众主要质疑对象质疑,其是地方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领导政绩的直观反映。自1992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开始对GDP 进行全面核算,各省的GDP 平均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增速,且从2004年以来各省的GDP 总量高于全国总量的情况,且部分省市出现了各城市GDP 之和高于全省总量。此种“1+1>2”的怪相长期存在GDP 数据统计中,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质疑,尤其是近年来各地不断曝光统计数据造假事件,如:2017年辽宁省数据造假问题,根据调查显示,一个镇年财政收入为160 万元,最终上报金额2900 多万元,数据失真严重,直接动摇了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造成极为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

(2)长期积累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在政府统计目的方面主要偏向于为政府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不够重视社会公众的需求,这也就导致政府部门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面对公众时参考价值不高,甚至是出现误导的情况。

从近年来的社会焦点——社会平均工资这一统计数据来看,其统计对象是劳动报酬总额,即劳动者税前工资,且涵盖个人缴纳的五险一金等。此种计算方法与社会公众所理解的平均工资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每年社会平均工资统计数据一经公布,就会引发社会大范围讨论,不少公众认为自己“被平均”,对政府统计数据的信任度大大下降。由此,政府统计部门在公布统计数据时,不应仅仅是数据的简单告知,还需加强统计方法、过程以及目的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减少公众误解。

(3)统计指标方法不合理。

目前,我国统计指标、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政府统计数据质量。一方面国家在制度设计方面不够完善,缺乏强有力的审核,导致统计数据质量难以控制。另一方面统计指标体系无法满足当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如:部分指标过于繁琐,但是现实意义不大;部分指标解释存在模糊不清的情况,相关数据获取难度大,且指标的时效性相对较差;统计报表设计逻辑性不高,且存在反复增减审核公式的情况,以至于给企业填报人员、统计人员的相关工作带来较大的负担。根据实际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相关统计指标主要由国家统计局直接制定,多次推敲、完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依旧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亟需做好相关完善工作。

(4)被调查对象自身原因。

政府统计中的被调查对象主要指的是企业和个人,部分被调查对象因为利益的驱动,如:争取相关优惠政策、逃避税收等等,出现故意虚报、瞒报的情况,导致政府的相关统计数据出现失真的情况,直接影响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2.要影响。

根据调查分析可得,政府统计数据失真、公信力降低,将直接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秩序。对于市场经济运行与发展而言,法制、信用是重要基石,一旦失信情况横行,则必然对市场秩序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殊性,政府政策引导、宏观调控发挥着巨大作用,其需依托于真实有效的统计数据,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否则将阻碍市场经济发展。

(2)影响政府公众利益。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企业投资、政府投资以及民间投资均显著增加,其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主要是以政府统计数据为依据,因此政府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公信力高低,具有关键性意义。

(3)影响政府统计工作良性发展。对于政府统计工作而言,具有严肃性、系统性特征,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高低不仅是面子问题,若是公众失去对政府工作的信任,则极易出现方案、不配合相关统计工作的情况,引发统计数据失真的恶性循环,造成严重后果。

(4)影响政府威信力。正所谓“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缺失,不仅是统计部门的事情,更是直接关系到整个政府的诚信,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发展,舆论的放大作用越加凸显,一旦政府失去威信力,对于整个国家发展而言都将出现巨大的障碍。

四、提升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途径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政府统计数据失真、造假等问题的出现,严重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而言都将带来严重后果,下文对提升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几个途径进行了分析。

1.树立正确统计观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态度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在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的开展中,从部门领导到基层统计工作者,只有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方可保证统计工作的规范开展,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真实反映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客观情况,有力维护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在实际工作中,将统计管理体制改革与从严治党工作全面结合,政府领导树立正确政绩观、法制观,具体如下。

(1)加强党章党纪、法律法规学习与法制意识培养。对于政府领导干部而言,应以身作则,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党章党纪、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梳理正确的法制意识,明确统计数据造假的违法责任,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构建统计数据质量监控体系,筑牢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的坚实防线,一旦发现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立即处理并通报,落实监督与警示工作。

(2)弘扬廉政文化,做好反腐倡廉工作。对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而言,廉洁是底线问题,对于政府统计工作而言,腐败是导致数据失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政府统计部门而言,必须抓好廉政工作,切忌为追求政绩为进行数据造假,对此应建立一个完善的廉政统计监控体系和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将数据真实性与廉德政绩挂钩,实现对领导干部行为的有效约束,提高统计工作规范性。

(3)创新政绩考核方法,从根本上减少数据造假动机。基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地方统计数据对领导干部考核任命的影响进行进一步的摸索与分析,梳理好统计数据与政绩的关系,在考核领导干部的政绩时,应从全局出发,从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分析,切忌以单个指标、短期指标为主要考核依据,需不断创新政绩考核方法,完善考核体系,有效减少数据造假动机。

2.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维护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法律保障是维护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的重要措施,与社会实际情况相比,法律制度具有一定滞后性,具体如做好以下完善工作:

(1)增强统计法律保障力度:我国是法制国家,法律是保证统计工作规范实施的重要基础,增强统计法律保障力度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措施包括:增强违法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扩大统计领域中的刑法处罚范围;在以个人为统计调查对象的处罚方,对于情节恶劣者,加大罚款等有力的处罚措施。

(2)完善统计失信惩戒制度:此方面的重点在于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性文件,着力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格局,为统计失信惩戒制度运行提供保障;做好地方统计机构协调工程,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更具有实践性法律规范性文件,为统计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3.改革政府统计方法制度,抓好统计数据质量。

政府统计方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统计数据质量,做好相关改革与完善工作十分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统计调查方法方面:此为政府统计工作实施的基础环节,对此应积极构建一个统一的数据上报、审核、验收制度,做好全流程控制;改革统计报表制度,构建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统计报表,对于政府统计部门而言,对于部分无现实价值的报表,应及时放弃,同时根据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痛点补充新统计报表,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推广信息化技术,抓实统计“四大工程”——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数据处理平台、联网直报,由此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减小数据被篡改风险。

(2)统计指标体系方面:基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统计指标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对此必须做好统计指标的更新换代工作,如:加大对民生就业、环境治理、医疗健康等数据指标的重视程度,落实相关统计工作。我国政府统计部门,需定期梳理统计指标,分析社会各界关注焦点,不断增加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统计指标,更好的满足政府与社会公众的需求。

(3)服务型统计工作方面: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的开展中,需增强服务意识,积极打造现代服务型统计工作体系,重视对统计调查对象、社会公众的服务,真正将统计数据服务于社会,由此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①在统计用户方面:一方面,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必须明确其有两大服务对象,一是政府部门,其可为政府相关决策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二是社会公众,政府统计部门应与社会公众保护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状态,通过多渠道掌握用户实际需求,不断完善国家数据库、各级统计信息网站,增强相关查询、检索功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全面、高水平的服务。②在统计调查对象方面:我国政府统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调查流程与制度的优化方面,通过有效减小统计调查对象工作量,提高调查对象配合积极度;在依法统计前提下,要求统计调查对象独立、真实上报相关数据;政府统计部门需掌握调查对象的实际经营情况,主动为调查对象提供服务,如:宏观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等,提高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的配合度、信任度等。

(4)规范部门统计方面:落实《统计法》要求,规范部门统计机构,充实统计工作力量,强化基础台账资料,规范规范统计调查行为,统一统计口径和操作流程,推进部门统计科学化、规范化,提升数据质量。同时,强化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增强指标之间的匹配性。

4.改革人事培训与考核制度,打造高素质统计队伍。

政府统计工作质量与数据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受到统计队伍业务水平的影响,做好相关培训与考核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统计队伍十分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统计人员培训工作:在政府统计工作中,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有效措施,与一般政府工作相比,统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其必须具备经济、财务以及统计调查行业的相关知识。由此,一是要在考录、选聘时,对报考统计部门的人员的专业、学历等提出明确要求,选择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二是对于已经参与工作的统计人员,应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组织集中学习,夯实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不断学习新的统计理念与方法,切实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保证统计数据质量,为提高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增强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政府统计工作的实施而言,规范的工作流程、高度的职业道德十分重要。一方面统计人员在开展调查统计工作时,需以数据质量为核心,严格遵守统计法律法规,不得出现虚报造假等行为,确保上报的数据真实有效;另一方面统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积极与调查对象沟通,认真核实调查数据,保证每一个数据都是真实的、可靠的,为最终的数据质量控制把好每一道关卡。

(3)完善政府统计考核体系:为保证政府统计数据真实性,其应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简单,这也是消除公众误解、增强公信力的有效措施。对此,应构建完善的政府统计考核体系,一是各级纪检监察机构应加强对政府统计部门的监督管理,包括:统计日常工作、统计报表工作等,积极推进全流程、全覆盖监督管理;二是引进第三方统计考核方法,各级人大委员会可建立统计工作委员会,实现对同级政府统计工作的审核,提高统计透明度,保证统计数据真实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近年来政府统计工作的实施情况来看,数据失真的情况较为普遍,政府统计公信力面临巨大的失信压力,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遏制虚报造假等行为,为政府与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是我国政府统计部门必须解决的问题。对此,必须要严格规范政府统计工作的开展,树立正确的统计观念,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打造高素质的统计队伍,保证统计数据真实、可靠,可为政府、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全面提升政府统计数据公信力。

猜你喜欢
统计数据公信力公众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力的调查与思考
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