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测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2020-05-16 04:13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放射科天津30045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7期
关键词:压痕椎间隙硬膜外

天津北大医疗海洋石油医院放射科 (天津 300452)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CT检测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效果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19年9月本院接收的2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开展研究,首先对患者进行CT检查,如果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符合,则对不符合患者继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基于检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的检测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矢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结果:椎间盘膨出患者和椎间盘突出患者分别为11例和18例。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矢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治疗中应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可作为手术治疗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

腰椎间盘突出疾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随着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腰椎间盘突出疾病的防治已经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1]。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由于软骨板以及髓核等部位产生退行性病变,导致髓核组织脱出以及突出,压迫患者的脊神经根,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以及肢体疼痛等症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行为能力,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主要采用医学影像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进行诊断,如CT以及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疾病常用的诊断方法[3]。本文为了分析CT检测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选取本院患者开展了深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9月本院接收的2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背疼痛、臀部疼痛以及大腿后侧疼痛。其中,男17例,女12例,年龄41~66岁,平均(56.52±7.33)岁。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首先对患者进行病史询问以及体格检查。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患者进行CT检查,如果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符合,则对不符合患者继续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检查。

CT检查流程:选取Siemens16层螺旋CT扫描机,设置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600mA和120kV,层间距和层厚分别为1mm和3mm,设置矩阵为256×512,机架倾斜角度控制在±30°范围内,在检查过程中让患者取平卧位,对患者进行定位图像拍摄之后,对患者的腰椎L3/L4-L5/S1分别进行扫描,每个间隙重复扫描3次,认真观察患者的脊椎突出位置、密度以及形态等,此外还应该对患者的软组织窗以及神经根淹没情况进行有效观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4]。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对比(n=29,±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对比(n=29,±s)

组别 椎间隙高度(mm) 硬膜外压痕矢径(mm) 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分) 视觉模拟评分(分)治疗前 12.61±3.23 7.25±2.61 13.43±2.67 7.05±1.22治疗后 8.16±2.75 4.14±1.38 23.86±3.95 3.05±0.82

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流程:选取Siemens Magnetom Essenza 1.5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系统,对患者分别开展矢状位、轴状位以及冠状位的扫描,在扫描过程中让患者取平卧位。采用常规SE序列T2WI以及T1WI进行扫描,采用序列T2WI SPAIR进行扫描,采用横轴位FSE序列T2WI进行扫描等,在扫描过程中详细了解患者腰椎间盘位置信号的变化情况,认真观察患者的脊椎受压情况以及椎间盘突出情况。

1.2.2 手术治疗方案确定。基于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为手术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支持。如果患者椎间盘膨出并且合并有侧隐窝狭窄则采用椎板切除术开展椎管减压治疗,如果患者仅患有椎间盘膨出则采用经皮腰椎间盘切吸术进行治疗。对于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全椎板或一侧椎板手术进行治疗,对于孔外型椎间盘突出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切除术进行治疗,对于旁侧型椎间盘突出患者采用椎板开窗或半椎板切除术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检测病变情况、手术治疗前后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矢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患者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病变发生在L1,2、L2,3、L3,4、L4,5、L5S1患者数量分别为2例、2例、4例、13例和8例。椎间盘膨出患者11例,包括6例患者膨出均匀和5例患者膨出不均匀,有2例患者存在侧隐窝狭窄。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包括中央型突出患者5例、旁侧型突出患者10例和孔外型突出患者3例。

2.2 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前这2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和硬膜外压痕矢径分别为(12.61±3.23)和(7.25±2.61)mm,治疗后患者的椎间隙高度和硬膜外压痕矢径分别为(8.16±2.75)和(4.14±1.38)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这29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13.43±2.67)和(7.05±1.22)分,治疗后患者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23.86±3.95)和(3.05±0.82)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近些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核磁共振成像和CT技术以及相应的检查设备均不断成熟完善,在临床疾病诊断广泛应用。目前临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主要采用MRI和CT进行检查诊断。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以开展矢状位一次性成像,同时在游离方面的检查更加全面,可以对游离髓核的位置和形态进行有效观察[5]。核磁共振成像在椎间盘结节方面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优势,其能够对患者病变组织结节的病变边缘和结节数量进行有效观察,可以更好地对椎间盘结节进行判断。CT扫描具有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以及检查费用低等特点,其在腰椎间盘突出检查中可以对患者腰椎间隙内部进行清晰显示,可以清楚观察到患者脊髓内是否存在肿瘤、结核等病症,可以更好地对腰骶椎后位以及斜位状况开展评定[7]。此外CT还可以对周围组织和病变髓核之间的情况进行有效显示,在腰椎间盘突出钙化以及积气观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基于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疾病诊断中的优缺点,本文选取本院患者系统分析了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两者联合可以对患者的病变类型进行准确诊断,患者治疗后的椎间隙高度、硬膜外压痕矢径、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以及视觉模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充分表明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在治疗中应用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可作为手术治疗效果评价的客观指标。

猜你喜欢
压痕椎间隙硬膜外
非特异性椎间隙感染细菌学特征的研究进展
超声与传统体表标记定位孕产妇L3~4椎间隙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的效果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催产素引产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牙科氧化锆陶瓷压痕尺寸效应模型评价*
准静态纳米压痕的理论基础与数据分析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原地区高血压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改良硬膜外导管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
为什么人老了就矮了
便携式里氏硬度计相邻压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