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2020-05-19 07:00黄文宏熊文平李志强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血管炎顶叶皮层

黄文宏 刘 暌 熊文平 李志强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rimary angiiti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PACNS)是一种少见的、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术前诊断困难,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PACNS,总结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和预后,探讨多学科团队(multiple 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中应用的价值。

1 病例资料

图1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影像学表现及术后病理表现

60 岁男性,因左侧肢体麻木半个月入院。当地医院头颅MRI 示右顶叶占位,未行特殊处理转入我院。既往糖尿病病史4 年,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入院体格检查:GCS 评分15 分;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活跃、巴氏征阳性;左侧肢体浅感觉减退。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头部MRI示右顶叶不规则混杂信号病灶,稍长T1、等低T2信号(图1A、1B),T2FLAIR 示高信号水肿带(图1C);增强后右顶叶病变呈脑回样、线样强化,大小约22 mm×35 mm(图1D);扩散加权成像示右顶叶病变不均匀稍低信号(图1H),表观扩散系数图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图1I);波谱分析示病灶实性部分胆碱(choline,Cho)峰升高,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峰减低,Cho/NAA 比值为2.22,Cho/肌酸比值为1.51,病灶区可见乳酸峰(图1F);扩散张量成像示右顶叶病变区纤维束局部稀疏、中断(图1G)。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抗“O”类风湿全套、抗核抗体及抗非组蛋白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谱、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及常见病原体抗体等检查均正常。腰椎穿刺术取脑脊液检测:白细胞数为11×106/L,生化正常,隐球菌、抗酸杆菌及细菌阴性。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初步诊断考虑右顶叶胶质瘤,在神经导航定位和黄荧光引导下行手术切除病灶。术中见病变组织位于右顶皮层下0.5 cm 处,呈灰褐色胶冻样,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尚清楚,血供一般。术中黄荧光染色可见病灶边缘淡染,中央区无荧光。显微镜下完整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示(图1J、1K):大部分脑组织出血,变性伴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局部组织细胞聚集,脑组织间可见厚壁大血管及增生的中小血管;免疫组化示(图1L~O):EMA(-),GFAP(-),Ki-67(灶状+),PR(-),SSTR2(-),Vimentin(+),ATRX(+),IDH1R132H(-),Olig-2(-),P53(-),CD68(KP1)(组织细胞+),CD163(组织细胞+),LCA(淋巴细胞+),NeuN(+),MPO(中性粒细胞+)。因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不吻合,术后组织神经肿瘤MDT 讨论,综合分析病人资料,最终诊断为PACNS。

2 讨论

PACNS 是一种主要局限性累及脑实质、脊髓中小血管和软脑膜微血管管壁、病因不明的罕见重度免疫炎症性病变。1922 年,Harbitz[1]最早报道“一种不明原因的血管炎”。1959 年,Cravioto 和 Feigin[2]将其称为孤立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并作为独立疾病首次提出。然而,PACNS 的病因、发病机制和免疫机制,至今尚未明确。PACNS 的发病率仅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1%[3],总体发病率估计为2.4/10 万[4],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60 岁多发,儿童偶见[5],无性别差异。

PACNS 主要累及大脑,其次是脑桥、延髓、小脑和脊髓,临床特点与颅内或脊髓的责任病灶相关。急性或隐匿起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其中头痛、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持续性的神经功能缺损或卒中最突出,有些病人可出现癫痫、脑出血、晕厥、共济失调等,病变累及脊髓时可表现为单纯的脊髓症状[6]。PACNS 典型MRI 改变可见皮层、皮层下或深部白质长T1、长T2信号,以散在脑回状强化多见,有的呈部分皮层或皮层下占位改变伴水肿,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磁共振波谱对此种类瘤样病灶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7],磁敏感加权成像可有微出血改变[8]。头颅CT 检查可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低密度信号影。本文病例表现为右顶叶单个局限的圆形病灶,因生长部位和形态都与胶质瘤相似,术前考虑胶质瘤。

PACNS 的典型病理特征为原发的血管透壁性损害及血管破坏性炎性反应[9],组织学分型包括肉芽肿性血管炎、淋巴细胞性血管炎、坏死性血管炎和β淀粉蛋白相关性血管炎。本文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考虑PACNS,误诊为胶质瘤而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考虑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PACNS 进展迅速,总体预后差,1/4~1/3 的病人复发[6,10],病死率在6%~15%,多死于脑梗死[6]。推荐治疗方案是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可根据病情危重程度适当应用激素冲击疗法。免疫抑制剂的维持治疗可防止复发[6]。本文病例明确诊断后给予免疫调节(甲泼尼龙,1g/d,静脉滴注3 d,反应良好;3 d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60 mg/d,每10天减5 mg,到20 mg/d 后每 1个月减5 mg,到10 mg/d 后每 2个月减5 mg)及对症支持治疗,用药2 周后出院。随访6个月,左侧肢体麻木逐渐恢复正常。

为尽可能避免复发及进展,对于高度怀疑PACNS的病人,可行MDT讨论,在排除其他疾病后,可在病理结果出来前尽早进行激素干预,以最大限度地控制病情和改善病人预后。MDT 诊疗模式已在肿瘤诊疗中广泛应用,其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单学科诊疗模式[11]。除恶性肿瘤外,MDT 诊疗模式目前也应用于良性、难治性及感染性疾病等。本文病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不符,表明单一学科不能满足该疾病诊疗的需要。MDT 诊疗模式可涵盖疾病评估和各阶段治疗间的衔接。联合各专业组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可弥补专科医生知识不足的局限性,最大程度避免误诊、误治,使诊疗更合理规范,从而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最佳治疗方案。此外,MDT讨论也可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扩大知识面,使各专业组对疾病有较全面认识,以保障治疗方案的实施。

目前,对PACNS 的研究报道较少,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术前MDT 讨论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误诊、误治。另外,PACNS 复发率高,也需MDT 各专业组联合进行密切随访。

猜你喜欢
血管炎顶叶皮层
视皮层神经元结构可塑性研究进展
血管炎的分类及ICD-10编码探讨
D2DR影响运动疲劳后皮层信息输出的作用机制
合并肾损害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APP、BACE蛋白表达的影响
ANCA相关性血管炎到底是什么病
出血性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
为何不能回忆气味
顶叶与认知功能障碍
去雄携带顶叶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