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台秘要》消渴病用药特点及饮食调养

2020-05-19 06:56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中医文献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润肺方剂饮食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032)

《外台秘要方》又名《外台秘要》,唐·王焘撰,成书于天宝十一年(752年)。全书共40卷,1104门,收录医方6000余首。该书集汉代以来晋唐医方之大成,是一部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学典籍。书中凡所引书籍均详细注明出处,从而保存了大量唐以前的医学文献,为后世挖掘中医药宝库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其所载“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是世上现存最早的有关消渴病尿甜的文献记载。比西方1670年威尔斯的认识早约900余年。《外台秘要》不仅对消渴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治疗进行了全面而翔实的总结,而且对消渴病的饮食宜忌、预防调养等方面也均做出了详述。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外台秘要》中有关消渴方的用药特点,为日后提高消渴病临床疗效,优化处方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外台秘要》第十一卷消渴病十八门中所收载的86首消渴方及卷末4篇专论。其中凡是完整的内服方剂均被纳入。所引书籍名称参考《中国医籍大辞典》,排除同名异书或异名同书现象。如遇一药多名者,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标准,予以规范统一处理(如将栝楼统一为瓜蒌,干地黄统一为生地黄,黄耆统一为黄芪,萎蕤统一为玉竹,黄檗统一为黄柏等)。对以上标准进行筛选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药物在组方中的占比及使用频次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消渴方分类

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根据发病因素及临床表现不同在历代古籍中有“消瘅”“消渴”“肺消”“消中”“膈消”等不同名称。其中“瘅”指病因,“消”“渴”指证候 ,“脾”“鬲”“肺”指病机及病位。消,《说文解字》曰:“尽也,减也。” 瘅,“热也”。《素问·皮部论》曰:“热多则筋弛骨消。”[1]

《外台秘要》依据《古今录验》将消渴病分为三类:“一、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数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饮水不能多,但腿肿脚先瘦小,阴痿弱,数小便者,此是肾消病也。”[2]同时指出三消之病,三焦受之。上消者其病在肺,上焦津液枯涸,随饮随渴,故渴证也;中消者其病在脾胃,多食善饥,不生长肌肉,且日渐消瘦;下消者其病在肾,小便黄赤,如膏如脂。正是基于此段的详实论述,而开创了消渴病上、中、下三消的辨证分型先河。《外台秘要》消渴门中收载上消相关方剂33首,中消相关方剂5首,下消相关方剂32首。此外,尚有消渴并发症痈脓诸疮等相关方剂16首。

用药原则及用药特色

通过对86首消渴方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可以发现晋唐以前医家治疗消渴病的基本大法为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主,辅以潜阳、固涩、渗湿等法。其中上焦多清热润肺、生津止渴(瓜蒌、麦门冬、生地黄);中焦多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石膏、知母、黄连);下焦多益气温阳、滋阴固肾(人参、黄芪、牡蛎)。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若肺燥津亏,则胃失濡润;胃失濡润,胃热偏盛,上可灼其肺,下可耗其肾阴;肾阴不足,阴虚火旺,火势上炎,故又可反灼肺胃两脏。诚如《医学心悟·三消》所言:“三消之证,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3]

表1 《外台秘要》疗消渴方中用药前十五位统计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瓜蒌、麦门冬、黄连、甘草、人参、生地黄等。其中瓜蒌使用频率最高。因其性甘寒而润,归肺胃大肠经,具有清肺化痰、利气宽胸之功,善于清肺润燥 。《本草纲目》言其“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止消渴,利大肠,消痈肿疮毒”[4],故常与善清上焦肺热之黄芩、清中焦胃火炽盛之黄连配合应用,治疗消谷善饥、烦渴多饮或热盛血壅而引起的痈肿疮毒诸症。

其次出现频率较高的为麦门冬。麦门冬性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上可润肺燥,中可滋胃阴,善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是养肺阴、润肺燥,治疗上消中消之常用药物。《名医别录》言其“疗虚痨客热,口干烦渴……保神,定肺气,安五脏”[5]。《本草拾遗》曰:“去心煮饮,止烦渴。”[6]《珍珠囊》云:“治肺中隐伏之火。”[7]

此外,《外台秘要》中也大量应用了人参、黄芪、牡蛎等药物,既可益气养阴,又可固精潜阳,不使水谷精微之物下注。诸药相配,共奏润肺清胃滋肾之功,不仅上中下三焦同治,又可标本兼顾,可谓选方精良,组方缜密。

治疗特色

消渴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标本相移往往又互为因果。病位虽有上中下之分,然三者之中,却又可相互影响,终至肺燥、胃热、肾虚同时存在,多饮、多食、多尿并见。故《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曰:“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淫而已。”[8]

从药物功效角度分析,《外台秘要》所引消渴方中,使用最多的是补益药,占比约为总药物的26.74%(127次),而补益药中尤以补气药首当其冲(占11.58%,55次),其次为补阴药(占8.21%,39次),补阳药(占3.58%,17次),补血药(占3.37%,16次)。频次位居第二位的为清热泻火药(占23.16%,110次),多是些具有清热生津,滋阴润燥作用的药物。此外依次为清热化痰药(占9.89%,47次)、潜阳安神药(占5.89%,28次)、收敛固涩药和利水渗湿药(各占4.84%,23次)、解表药(占4.42%,21次)、理气药(占1.26%,6次)、温里药(占1.05%,5次)、活血祛瘀药(占0.84%,4次),另有其他药(占17.05%,63次),多指现今药典中没有收载的药物,由于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故不予以功效分类。如屋上瓦、雄鸡喉咙、雄鸡屎白、蓐烧等63味中药。

由此可见,《外台秘要》所载消渴方,无论是在使用种类,还是使用频次上都以补益药和清热泻火药为重,据此可以推断晋唐时期医家在治疗消渴病时多以益气清热、养阴生津为根本大法。

用药禁忌与饮食禁忌

1.用药禁忌

孙思邈有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9]同样《外台秘要》在每首消渴方后也多言及服药禁忌,且多次提到忌猪肉、酢物、海藻、菘菜、芜荑等。具体服药禁忌详见表2。

表2中,有些是依据药物配伍原则而被列入(例如甘草反海藻、地黄忌葱、茯苓忌醋等),有些是依据消渴病病机特点结合药物自身寒热温凉四性而被列入(例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在《外台秘要》诸多用药禁忌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为猪肉,占比达36.04%,《本草拾遗》言:“猪肉,热人食之,杀药动风”[6]。在李筠等人对39部历代方书中2587首方剂进行统计分析后,也发现在治疗消渴病处方的服药禁忌中,猪肉占比高达47.62%[10]。由此可见,掌握药性及药物配伍理论,对于充分发挥药效和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2 消渴病用药禁忌频次表

2.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备急千金要方》论曰:“夫消渴者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9]为此《外台秘要》将日常饮食分为“鱼肉”“菜”“米豆”三大类,并分列三篇予以阐述,即“叙鱼肉等一十五件”“叙菜等二十二件”“叙米豆等九件”。在每篇专论中,从食物种类到采食方法等多方面进行详加说明,用以强调消渴者日常养护的重要性。具体饮食宜忌详见表3。

《外台秘要》中所言肉类又可细化为多种,如羊肉患风及脚气者不可用;鹿肉微冷可少吃;獐肉性温不可灸吃;鲫鱼六七寸以上者益人,但不可生吃;野鸡春月后,不可再食。

菜类中更是按四季节气详细记述。如:韭从二月后至四月上旬可补益机体,但四月上旬至七月二十日间不可食;葵性滑夏季不可食;葱多食令人虚冷,少吃无妨;冬瓜、莴苣性寒,不可久服;醋、盐多食伤筋骨,须节制。

表3 消渴病日常饮食宜忌表

谷类中小豆、绿豆、白豆易动气下津液,荞麦不可食,大豆久食身重,小麦面易动热,此皆不宜多食。

由表2、表3可知,《外台秘要》强调药物治疗应与饮食调养并重。无论药忌还是食忌,都应按照病情、药性和治疗要求予以正确应用。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言: “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1]

养生调摄

中医历来主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强调机体应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的摄生观。基于此,《外台秘要》在“将息禁忌论”篇中指出:日常起居应少食多餐,不得滋纵口腹之欲、不得饱食久坐、不得食后即行;机体需要适当运动,但要适可有度;人存在于自然界中,与自然息息相通,应取法自然、顺应天时。冬不可极温,夏不可贪凉;不得当风而眠,不得雾露星月而卧,不可触冒大寒、大热、大风。机体只有法阴阳,和术数,节饮食,慎起居,方可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除日常起居外,情志活动也与人体机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外台秘要》言“才不逮而思,力所不胜而举者,此皆伤”。人应摒除贪念与欲望,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心境空明,如此方可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由此可见,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情志调摄,均对消渴病患者的养生调摄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外台秘要》卷十一的18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消渴病在晋唐以前已被各医家所重视,对其辨证分型、治疗用药、饮食宜忌以及养生调摄等方面均有深刻的认识。其中所收载的诸多治疗方法与经验沿用至今,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后世研究消渴病积累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外台秘要》对消渴病并发症的认识相对粗浅,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论治体系。

猜你喜欢
润肺方剂饮食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寒露保暖润肺脾 补冬不如补霜降
春节饮食有“三要”
润肺、通二便的紫菀
咳嗽可以用吃梨润肺解决?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何谓中医“七方”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