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 体现立德树人

2020-05-19 15:17王国胜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考道德与法治

王国胜

摘   要:立德树人是我们党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时代性回答。河北省中考文综道德与法治试题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凸显思维能力的考查,彰显学科的思想性、综合性和育人之价值,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而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考;道德与法治;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8-0007-06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和根本问题。在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河北省中考文综道德与法治试题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立足人的全面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发挥学科立德树人的功能,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一、试题基于生活,引领价值追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基于这一要求,试题在背景素材的选用上,一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二是积极反映时代生活中体现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生活素材,使试题创设的生活情境具有真实性、导向性,与现实生活实现了无缝对接。

例1.(2017·2)阴雨天,在有积水的路上,大多数机动车驾驶员看到路上有行人会主动减速慢行,生怕将路上的脏水溅到行人身上。对这样的驾驶员我们会心生敬意,其原因是他们

①尊重他人     ②尊重劳动

③讲公德     ④有教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赏析】本题以“阴雨天中驾驶员减速慢行”这一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对这样的驾驶员我们会心生敬意”的原因。对这样的驾驶员产生敬意源于其内在道德品质的感染。为防止积水溅到行人身上而减速慢行,这是对人格的尊重,是友善待人的体现,充分反映了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良好道德品质。当然这种行为不涉及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故排除选项②。由此本题正确答案应为C项。

试题展示的生活情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直接把考生带入到了真实鲜活的情境中,意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价值的判断中实现了价值的引领。

例2.(2019·2)从心底生发的每一点善意都有温度,这样的温度可以化成暖流,让社会少些冷漠,让心灵感受阳光。能對此进行诠释的是

①暴雨中,年轻人主动请环卫工人上车避雨

②退休老人用蹬三轮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

③一些网店为吸引买家雇人刷好评

④雨雪天,700多名杭州消费者在点外卖的同时为外卖小哥下单暖心食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赏析】主动请环卫工人上车避雨的年轻人、资助贫困学生的退休老人、雨雪天为外卖小哥下单暖心食品的杭州消费者,这些凡人善举都是友善这一价值准则的鲜活体现,向社会传递了友善的正能量,给人以心灵的启迪,思想的引领,激发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的力量。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思考学科任务要求时,提炼概括,凝聚共识,围绕“友善待人,做温暖的人”这一主题进行判断选择,这样的设计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品质,又关注了“理性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统一。

【践行感悟】生活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正确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载体。“核心素养”强调基于生活的真实任务情境的问题创设。为此,在教学中,要基于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选择真实、鲜活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科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育人之美、育人之价值。

二、厚植中华文化,滋养精神生命

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试题植根中华文化的沃土,考查学生在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智慧以及精神追求,倡导人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人文底蕴,鼓励人们追求积极向上向善的生活。

例3.(2017·6、7)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回答6~7题。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厚的精神滋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启发我们与人为善、平等待人;“群己合一”,启示我们要有团队精神、善于合作;“和而不同”,启迪我们尊重不同文化并与之和平共处……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①影响我们的道德情操

②影响我们的思想观念

③凝聚中华民族的智慧

④决定我们的行为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④

7.四大发明传入西方,被英国哲学家培根誉为“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培根和75位诺贝尔奖得主的观点共同说明了中华传统文化

A.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

B.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C.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最大

D.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

【赏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群己合一”“和而不同”等古训蕴含着人们立身处世之道,也体现了友善、尊重等做人的道德品质。由此可知,中华优秀文化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凝聚着民族的智慧,所以选项①②③正确。另一方面,人的行为方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会影响人的行为,但不能笼统地评价决定人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判断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故排除选项④,正确答案应为选项A。

从四大发明和孔子智慧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中可以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选项B、C、D夸大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世界和人类的影响,故应排除。正确答案为A。

本例题中的经典文化古训、四大发明、孔子智慧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學生的阅读欣赏、分析、概括、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在体悟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底蕴,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践行感悟】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精神家园。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其次,引导学生守望精神家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避免简单说教。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挖掘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包括有声素材和无声素材,让学生立体式感知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再次,注重跨学科综合认知中华文化,多元解读中华文化。比如,语文学科的古诗词赏析、影视剧赏析与中华文化文学艺术内容进行对接,这样的对接直接指向核心素养中的“信息意识”“人文沉淀”“理性精神”“文化认同”等。

三、培育法治思维,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法治思维是学生成长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关键能力。法治思维是法治素养的核心,是提升法治素养的关键。试题在法治内容的选择上,突出大处着眼,小处落地,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法治生活,融入法治生活;在问题的呈现方式上,突出以法治的视角思考问题,考查学生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意识,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法治的价值,提升自身法治素养。

例4.(2018·24)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宣传图片。

材料二:吸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妇孺皆知的常识,公众对二手烟危害的认识与自我保护意识明显提高,对目前室内无烟环境的满意度普遍较低。室内无烟环境成为公众诉求。

(1)据图一及“法律连线”得到的启示,选取一个角度,提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设想。

(2)据对图二的理解,谈谈实现室内无烟环境,吸烟者应提高哪些道德素质。

(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概括解决公众诉求对社会的影响。

【赏析】本题是一道非常经典的考查法治思维能力和法治素养的试题,试题紧紧围绕“回应诉求——文明进步”这一主题线索展开。

试题的素材在呈现结构的不对称中实现创新。材料一呈现的是“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这一公众诉求的解决之策,材料二提出了“实现室内无烟环境”这一公众诉求。从表面上看,两则材料之间没有同质的内容,而且结构不完整,其实法治思维是连接二者的桥梁。这要求考生要体悟到“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这一公众诉求解决过程中的法治力量,进而为材料二中“室内无烟环境的治理”的公众诉求解决指引方向。

基于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设计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三个问题的设计都需要综合两个情境,单纯依靠某个情境是不能完成任务的。例如,设问一的回答,需要考生综合分析图一和法律连线,图一显示的是执法人员依法对违反法律的行为作出处罚,法律连线为思考图一提供法律支持。综合图一和法律连线可以得出,“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的诉求解决一是要有法可依,二是要严格执法,三是公民要遵法守法。基于这一认识,针对“实现室内无烟环境”这一公众诉求,借助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可以得出“实现室内无烟环境的治理”也要从立法、执法、守法等角度寻求解决之策。此外,考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也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法治意识的过程,这就直接指向了核心素养中的“公共参与”“理性精神”“法治思维”等内容;设问二考查考生解决诉求二必备的道德品质,设问三是在设问一、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生成的新思想、新认识的基础上,探究法治的价值和意义,直接指向社会文明,呼应主题。三个问题的设计,紧紧依托情境材料,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有机统一,既考查了知识的基础性和通用性,又考查了法治思维能力,落实了提升法治素养的要求。

【践行感悟】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八年级下册专门开设了宪法教育专题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法治素养,尤其是法治思维的培养。

一是教学选材要来源于真实生活,选材要典型,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真实典型的生活情境易于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积累素材,勤于观察,敏于思索,乐于践行。

二是依托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拓展补充,重新建构,特别要注意设置一些具有一定冲突性或者矛盾性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是培养法治思维的过程中要将能力培养融入到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归纳概括、观点论证阐释之中。部编教材在编写中坚持贯彻了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统一,打破了过去过于强化知识本位的倾向。为此,法治教育中要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要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理解、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判断、推理、论证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培养法治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厚重,提升法治素养使学生的成长更加有品味,使得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

四、紧扣时代脉搏,彰显使命担当

展现时代风采,关注我国发展的新成就,增强政治认同感,彰显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成长中的独特价值。试题直面现实生活,着眼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势,思考新时代应具有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例5.(2013·25)关注生态,分析说明。

材料一:

材料二:自1989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多部环保法律。2013年,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科技攻关,重点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和技术体系。

材料三: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舒适的人居环境……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哪方面的不协调?

(2)材料二体现了国家为解决上述不协调采取了哪些策略?

(3)材料三中的“需求”反映出人与自然应是什么样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二,谈谈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对自己的行为应有怎样的反思。

【赏析】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三则材料分别从大气污染问题、应对策略、愿景期盼等角度,将知识的考查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设问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考生通过“机动车保有量”和“机动车排污量”的同步增长,认识国家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设问二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通过国家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大气环保科技攻关等具体措施,概括提炼出国家采取法律手段和科技手段应对大气污染问题。设问三考查学生对待大自然应有的情感态度。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或期盼)的实现需要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正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应有的状态,也是人类对待大自然的应有态度。材料一、二反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警示人類必须改变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错误做法,才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人类在行为上应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试题紧扣“文明”的核心价值追求,通过展现人类与大自然关系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考生逐步明确人类对待大自然应负的责任,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例6.(2019·5、7)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回答5~7题。

5.1978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仅5.2万公里,到2018年底已经发展到13.1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

①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②认同我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③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④分享实现全面小康的喜悦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6.在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智能高铁建设中,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高铁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这表明

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②科技创新改变生活

③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

④我国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在杭州至黄山铁路修建过程中,曾投巨资有效防止泥浆渗漏污染水体,也曾频频给古树“让路”,尽最大可能不影响古树林的生长。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旅游产业

B.保护生态环境

C.节约自然资源

D.促进经济发展

【赏析】回答第一个问题时要注意材料情境与现实的对接,选项②④与我国的现状不符,故排除。铁路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局部缩影,它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信心,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回答第二个问题,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性认识,即高科技的应用推动了中国智能高铁的发展,然后再对这一观点进行阐释说明,具体化为科技的发展及影响。选项④与我国当前发展现状不符,故排除。本题正确答案为C。回答第三个问题需要考生要认识到,该做法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推理出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本题正确答案为C。

试题以中国铁路发展为背景,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成就、科技进步和生态建设的重大成果,涉及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对于我国铁路的发展成就,可以多个角度认识,一是它佐证了改革开放促进我国的(下转第16页)(上接第11页)发展,表明了这改革开放这一决策的正确性。二是探究铁路快速发展背后的科技因素。三是感悟我国铁路发展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形成上述认识有助于考生加深对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策略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等内容的理解和认同,试题直接指向了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践行感悟】国情国策内容是中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落实核心素养,反复琢磨核心素养与教材内容的对接点,知道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认识。比如,“政治认同”这一素养我们可以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思考,具体涉及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制度建设、采取的方针策略、成就、重大举措等等。其次,加强阅读能力训练,善于运用学科语言归纳总结、演绎推理,形成新的认识。对于教材中的诸如“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栏目要学会综合运用,重新建构。再次,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在感受国家发展,社会的进步中明确培养勇于担当,不负时代的精神追求。

纵观历年河北省中考文综道德与法治试题,一路引领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逐步改变着“唯知识”“唯书本”的传统现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教师以学定教,更多地思考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学生更多地思考自己的成长,师生在课堂上相得益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科之美,育人之美跃然呈现。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中考道德与法治
中考“三数”大扫描
2017年中考数学模拟试题(一)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中考英语完形填空练习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放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