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20-05-26 02:10漆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3期
关键词:班集体德育班级

漆萍

【摘要】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班级的灵魂,通过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小组团队建设、开展参加各项活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营造出了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教育、教学氛围,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关键词】班级文化;德育

学校建设的主阵地是班级,因此学校德育建设中班主任是至关重要的。平时班主任的工作不但是教书,更是育人。为了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班主任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后进生转化。这三方面中,班级文化建设起精神引领、行为规范、正面激励、增强班级凝聚力等作用,它是班级的灵魂的体现。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样的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书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教学内容并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给学生提供了什么学习条件、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了什么。“生活”是什么,就是“文化”,由此可见我们班级文化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什么是班级文化呢?我认为,一个班集体里形成的独特的能够为全体班级成员认可和公共遵守的价值观、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共有集体舆论、学习风气的总和。它是班级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德育教育中,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的,最重要的是建设雅致、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其次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文化的保障;还必须有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的引领,这样才能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小组团队建设、开展参加各项活动动,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让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下面我从班级物质文化,班级制度文化和班级精神文化如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组成单位,班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在课室。因此课室的布置是班级文化中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部分,正確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规范是班级文化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个班级精神面貌的具体反映。

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包括课桌、椅子、物品的摆放,课室卫生保洁,为了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渗透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建设文化软环境,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使得学生在不经意间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

新学期开始,我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每个小组也可以根据自己组员的特长进行合理的分工,进行专题或专项的设计。例如我们班设有“班务栏”“学习龙虎榜”“班级公约”“班级风采”“文化长廊”等区域。每个区域都有学生专门负责设计内容主题、定期更换。 “文化长廊”是我们班的品牌栏目,同学们成功地举办过“舌尖上的春节”“暑假的足迹”“秋天的颜色”等主题活动及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教育内容和意义蕴含在课室的每一个角落,德育教育在班级物质文化中得以渗透。

二、小组团队建设——班级制度文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健康成长的保障。我们的班级制度是同学们集思广益,不断补充和完善而产生的。它包括:共同奋斗目标、立身处世篇、立志求学篇、班级公约、班主任寄语组成。在统一思想和要求下,实行“学习小组”团队建设。学习小组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成,常规上的公开评比、学习上的公开竞争,提升了学生管理班级的主动性,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一句话: “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学生自主管理不仅在于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小组有自己的组名、组规,2015届的班级有5个小组,他们的组名是:奇葩组、乐学组、和谐组、卓越组、阳光组。他们分别都有自己的组规。例如“和谐组”的组规:1.如迟到者,到操场跑2圈;2.如作业5次以上没有交作业,为班集体作一件好事等等。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加强监督,认真落实,学生基本能够把“外驱力”化为“内动力”,由“他律”转为“自律”。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管理与被管理相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德育教育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渗透。

三、开展各项活动——班级精神文化中渗透德育教育

班级文化建设除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外,还必须有文化核心的支撑。班级的共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班级文化核心的主要内容,它的实质是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是班集体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这个核心是文化的实质体现,它是需用心去感知和领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班级、学校等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我。

1.班级可以通过班名、班徽、班旗、班歌、班训来提炼和体现班级精神。班训是一个班集体共同目标和追求,言简意赅,它是班集体的精神核心。可以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和水平,提出整体的有针对性、阶段性的目标和要求。

2.班主任应和学生一起给自己的班级起一个既能体现班级特色和时代精神,又通俗易懂、具有激励意义的班名;班歌是班级精神风貌和班级特色文化的标志,它的思想内容代表着班集体的精神,会给班级每一位成员以力量、勇气、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的体验。这种体验会激励每一位成员为拥有好的班级而更加努力。

例如我的2014届的班级,同学们初入班级,我就布置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拿出主人翁的精神,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团队合作精神,经过1个星期的努力奋战,5个小组都拿出自己的佳作,然后由家长和同学们共同投票产生我们班的班名(飞翔班)、班徽(一只展翅高飞的天鹅)、班旗、班歌(《我要飞得更高》改编)、班训(明志、静处、慎思、勤学)。这些内容构成了班级的核心和灵魂,不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还能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重大作用。

3.开展班级活动能促进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学校组织和班级组织的活动是班级活动的重要形式:学校组织的活动有:绘画书法比赛、运动会、科艺节、朗诵比赛、每周板报等。这些活动由于规模较大、影响深远,有助于形成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精神。鉴于此,在运动会准备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意识,积极对待校运会。特别是运动会入场式比赛,老师的精心编排,同学们刻苦排练,每次都能获得成功。运动会上同学们努力拼搏,即为班集体增光,又培养班级凝聚力。除了学校活动外,班集体也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课、辩论会、专题演讲会、亲子活动、兴趣小组等。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远大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得德育教育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中渗透。

班级文化建设通过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小组团队建设、开展参加各项活动动,教室的环境变得干净整洁了。“明志、静处、慎思、勤学”,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也形成了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班级团队。(上接第2版)一种错误的导向,认为只要达到目的,可以丢弃礼义廉耻,诸如此类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现象还有很多。要避开这些负面影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们的自控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家长和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去搜寻一些中国古时候的名人轶事,通过网络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量,也让学生们学习这些名人的高尚品德,耳濡目染地对他们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产生影响。例如数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去搜一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学习事迹;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去自主了解达尔文和童第周先生的感人事迹;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去学习课本以外的一些古诗词和优秀文章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同时还对学生们的价值观念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网络的海洋不仅仅有波光粼粼的景色,也有波涛汹涌的暗流,中学生就是置身其中的一只小船,很容易随“波”摆动。作为保驾护航的家长和学校教师,我们要经常与学生们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经常与学生们进行一些实事的探讨,多听听学生们的见解。这首先是培养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避免学生们沉溺于网络中而造成的人际交往的缺失,其次是我们能够通过学生的这些自主表达来判断学生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成长历程,让我们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波动,便于我们对学生的成长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

三、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紧密合作的德育模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好的环境,而学校、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网络时代,学校的德育成效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因此,应该优化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环境,落实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德育责任,建立起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共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1.学校是中学生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的地方,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物质文化方面,要加强学校的基本建设,如德育活动室、团队活动室、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营造一种德育氛围。要充分利用走廊等公共場所悬挂或张贴名人画像、格言、警句,并设立阅览橱窗、宣传栏等,这样,通过净化育人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此外,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具有能够体现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教师、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文化中得到升华。只有师生的目标一致、追求一致,才能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并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要经常开展健康有趣的文体活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抗干扰能力和免疫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2.家庭是中学生成长过程中启蒙老师的所在,是中学生学习生存技能的地方,家长应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环境,使他们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家长良好的品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同时,家长要密切关心学生的成长,因为中学生的心理具有不稳定的特征,需要别人的了解和关爱,作为家长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使他们敢于并乐于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释放紧张和压抑的心情。特别是对于经常上网的学生,家长也应该不断学习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既提高了自己的网络知识水平,又可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言传身教,从而使孩子正确地利用网络。

3.社会是中学生参与具体实践活动的地方,我们应该大力改善我们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国际环境看,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网络德育的经验,为我所用。从国内环境看,我们应着力于社会环境的整治。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加强对网络的立法和管理工作,抓好“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建设,坚决取缔那些无证经营、违法经营,侵害广大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为中学德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而言之,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让中学生拒绝网络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非常不人性化的。因此我们让学生在网络世界遨游的同时就要考虑到网络世界所带来的负面的影响,趋利避害,从学生的内在素质人手,加强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对网络世界的认知、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让其自主地抵制不良消息带来的影响,而不是我们一味地去限制学生接触网络,应该堵与疏结合,吸收其精华。这种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会为学生们今后的人生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树民.中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及应对方式《素质教育大参考》2011年第7期.

[2]王巧儿.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0年第8期.

[3]侯亚琴.浅谈网络对中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猜你喜欢
班集体德育班级
班级“无课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人心齐,泰山移
中等职业学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研究
温暖的班集体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提升学生自主管理水平 构建特色班集体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