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国防教育刍议

2020-05-26 02:10高颖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43期
关键词:国防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高颖

【摘要】国防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问题。初中历史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提高学生国防素质的第一场所和重要阵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为例,介绍了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国防教育的做法,阐述了初中历史教学与国防教育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国防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国防教育是唤起人民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的教育,事关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对此有明确规定: “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应当将国防教育的内容纳入有关课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根據我们课题组对镇内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当前老师的国防教育意识几乎缺失,学生对国防内容兴趣极大,但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提供的资源少之又少。因此,老师们有责任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国防教育内容。

在初中的各学科教学中,历史学科在国防知识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近代百年屈辱历史凝聚的“落后就要挨打”“国不可一日无防”认识,赋予国防教育深刻的内涵。下面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谈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参透国防教育。

一、再现历史场景,深究战场失败之因

鸦片战争清王朝战败,何以战败?展示以下史料让学生思考深究“落后就要挨打”的原因:

史料1:整个鸦片战争中,清军到达前线的总人数达20万之多,英国远征军最多时不过2万人。然而本土作战的清军共伤亡22790人左右,英军共伤亡523人,其中阵亡仅69人。

一根据郭廷以《中英鸦片战争史》等整理

看到这些数字,学生目瞪口呆,伤亡为什么会如此“离谱”?教师顺势展示另一则史料。

一根据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鸦片战争再研究》整理

通过这则史料学生很容易得出战争就是武器水平、国防力量之间的较量。鸦片战争是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一次较量,双方巨大的科技国防实力差距已决定战争结局的必然性,让学生初步理解“国不可一日无防”,增强了对国防重要性的认识。

那武器落后是战场失败的致命原因吗?国防建设肯定不是唯武器论,于是又展示以下史料:

史料3: “五虎破敌”:1841年10月,道光帝派皇侄奕经为统帅,去浙江收复失地。到前线后,奕经拜佛求签,得到“必须有虎头人保佐,才能平安”的签语。他感到有道理,因为洋人是“羊”,虎能吃羊,只要属虎的人出阵,定能制服洋兵。于是他制定了一个“五虎制敌”计划,在寅年(十二属相,寅为虎)、寅月、寅日、寅时,挑选属虎的将士,戴形似虎头的虎皮帽子偷袭敌营。结果,“虎头军”大败而回。

一根据郭廷以《中英鸦片战争史》等整理

史料4:杨芳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但我却不能击中夷;……夷炮威力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学生一看这些史料就哑然大笑,大笑之后,却是深深的思考和心灵震撼。清军的武器固然落后,但清朝少数将领的愚昧,指挥系统的落后才是战争失败更深层次的原因。教师联系清政府长期闭关自守,对中国外的世界一无所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国家发展,每一个国民都是参与者,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提高国防意识,紧跟世界时代发展潮流,方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二、讲述英雄故事,彰显英雄爱国情怀

鸦片战争固然有奕经、杨芳等愚味无知的将领,但在两年多的战争中,也涌现出更多维护民族尊严、不计个人得失、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陈连升、关天培、陈化成,等等。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去分析、体验这些民族英雄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的行为与思想。

首先让学生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让学生回到豪气冲天的销烟现场, “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的英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林则徐浩然正气的形象深深扎根学生心灵。

接着补充了战前林则徐与友人通信的一则故事,“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炮,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

通过这则故事,让学生看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还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认识到中英双方武器的巨大差距,并已开始未雨绸缪,购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创办的刊物。当统治者还沉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当百姓们还处于麻木不仁的时候,林则徐站在了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意识到国防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居安思危意识,认识到和平时代也同样肩负着献身国防的崇高使命。

三、课后灵魂追问,深化国防意识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本质及意义,提高学生们的国防教育意识,在课堂小结之后,还出示以下史料,进行灵魂追问、民族之问。

史料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史料6: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1851年,日本海关在检查中国入境商船时,发现三本此书,如获至宝,连印十五版,极为畅销。1859年,价格已达首版三倍。1862年,日本维新派人士到上海,惊异发现从中国淘来的本国畅销书在中国早已绝版。——摘编自周英杰《<海国图志>的孤寂与荣光》

通过呈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及当时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的深思。一个失败的民族在战后认真反思,力图改革,是对殉国者最大的尊崇、最好的纪念,日本在战败后的强大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经历鸦片战争失败的清政府在炮声寂静之后又沉沉睡去,断送了迎头赶上西方的机会,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再次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由此启发学生关于鸦片战争的真意义,就是用火与剑的形式,告诉国人的使命:中国必须近代化,顺合世界之潮流,引导学生深层思考在国家和平发展的今天,深化改革,发展现代化,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提高国民国防意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当然,通过初中历史教学对国防教育进行渗透并不是朝夕之间即可收到良好效果的,它需要历史教师提高意识,将那些详实而生动的史料与国防教育紧密联系起来,精选史料,精心设问,讲好故事,在历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国防意识,让学生从小就养成心系祖国、心存国防的品德,共筑中华民族的坚固长城。

【本文系2018年度广东省国防教育研究课题成果。课题名称:兴国强兵从青少年抓起——初中历史教学渗透国防教育教育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GJX18YB002】

【参考文献】

[1]曾玉华.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国防教育渗透——以《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为例[J].考试周刊,2017(81).

[2]李少玉.论国防教育渗透于历史教学[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3(5).

[3]李玉.教学立意统领下的历史教学——以《鸦片战争》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J].历史教学,2016(01).

[4]付昭权.历史探“原”另辟蹊径——用历史细节探究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原因[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4( 03).

[5]刘凯华.鸦片战争的另类视角——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大纲》[J].

猜你喜欢
国防教育初中历史渗透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面临困境与突围路径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