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李吉林情境”

2020-05-28 09:38成尚荣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情境教育

【编者按】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于2019年7月永别杏坛。斯人已逝,情境犹在。中国情境教育的研究者與实践者们,以热爱为纪念,以前行表敬意,继续知真行远,传承、创生、提升、再构,让中国情境教育以新的理解、新的设计、新的建构和新的样态,彰显教育的中国特色,弘扬情境的世界意义。本期《关注》栏目,聚焦知名专家、学者和一线情境教育人的新研究、新认识与新实践。

摘要:情境教育是座富矿,源自李吉林老师是座富矿。从文化意义上看,李吉林本身是个情境,丰富而深刻。李吉林所展现的人生境界情境、中国文化情境、道德情境、儿童研究情境等是“李吉林情境”的丰厚内涵,崇高性、真实性、专业性、审美性等是“李吉林情境”的鲜明特征。要从“李吉林情境”研究走向“李吉林研究”,培养更多像李吉林一样的好老师。

关键词:情境教育 “李吉林情境”“李吉林研究”

情境教育是座富矿,有待从不同视角深度开发。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要揭开客观规律的秘密,就必须研究人。情境教育是座富矿,源自李吉林老师是座富矿。

一、从文化意义上看,李吉林本身是种情境,可称之为“李吉林情境”

情境,时代的话语;情境,教育的主导词。

情境教育是座富矿,待开发的东西还很多,可开发的角度还不少,比如伦理学、美学、社会学、儿童文化、学习科学等,从这些角度研究开发,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成果。但是,所有的研究都应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即指向人、聚焦于人。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恩斯特·卡西尔就坚持这样的观点。他说:“不研究人的问题而妄图揭开自然的秘密是不可能的。”他进一步论述苏格拉底的哲学观点,结论是:“苏格拉底始终坚持并捍卫一个客观、绝对、普遍的关于真理的理想。……他的全部研究所涉及的唯一世界是人的世界。”①

卡西尔的论点是正确的。长期以来,李老师正是在人的世界里寻寻觅觅,在儿童世界里漫溯深处。她的研究始于人、始于儿童,也终于人、终于儿童。她的情境教育学,是人的教育学、儿童的教育学。她最终创立的,是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今天,我们的深化研究,仍然必须循着她的学术逻辑走,循着她的研究轨迹前行。否则,我们的研究就可能触及不到这座富矿的最深处,触摸不到情境教育的本质与核心。

无疑,情境教育的实质与核心是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和研究情境、情境教育与他人、与儿童的关系,还要关注和研究情境、情境教育与李老师本人的关系,因为一提到情境、情境教育就自然想到李吉林,李老师与情境教育、与情境不可分离,早已融为一体。倘若深化研究还止于一般的人的研究,将是不深入的,抑或说研究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当下,深化研究的一个重点,应当是把情境教育、情境与李老师本人更加直接、更加紧密、更加深入地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联结原本就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的任务是让这样的研究自觉起来。

由此,笔者有一个假说:李吉林本身就是一个情境,不妨称作“李吉林情境”。“李吉林情境”的内涵要义包括三点。(l)李老师将情境,尤其将情境教育之情境人格化了;李老师创设的情境里,处处闪耀着李老师的身影,处处透射出李老师的精神、思想、人格,以及她的学术、专业和智慧。(2)李老师的品格、人格与她的研究、实践是一致的、一体化的,亦如“风格是特殊的人格”一样,情境、情境教育,即是她的特殊的人格。人与学说的一致化是一种境界,李老师达到了这种境界。(3)人是情境的主人,情境里缺失人,便无任何价值意义,便无所谓的情境。李老师让情境教育中国化,优化了儿童教育、儿童学习的情境,她是中国化情境、儿童化情境教育的创建者,她代表着情境,是“情境”的象征。说李老师本身就是情境,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而且是李老师人格的情境化揭示与呈现,是对情境教育之情境的更深层描述与表达。

因此,“李吉林情境”是文化意义上的,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并成为一种文化气象。中国意境说中,有一切物语皆为情语之喻;笔者要大胆地说,一切情语皆为人语。由此展开,“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这一“根生生态学”所提出的“贵其身”②“敬身为大”③“即身而道在”④,用在“李吉林情境”的命题中,就颇为适切。李泽厚所提出的“情本体”,如理解为“人本体”,也应该是本义的再现。张再林、李泽厚分别从身体哲学、美学的角度做出关于身体与情感的阐述,让笔者相信,从文化意义和哲学意义来看,“李吉林情境”应该成立。

关于“李吉林本身就是情境”,一定会有质疑。比如:将李吉林当作情境,会不会将李老师降到物的层面?一般来说,情境属于物,是物化的。但是,人们常常赋予物化的情境以意义。蒙台梭利曾论述过儿童与环境的关系,“儿童的任务就是构造一个适应环境,适应他的时代、地区和文化的人”⑤。他将这样的环境称为“有吸引力的心理”⑥。我的理解是,环境给儿童的“有吸引力的心理”,人(儿童)要在这样的环境里成为适应文化的人、成为文化意义上的人,就是让环境拟人化、人格化了。这样的环境不是物化的,更何况情境呢?又如:人怎么可能是情境呢?从语法上看,“人情境”似乎也不合用词的规律。同样的回应,“人情境”的关系已超越了语法的规定与规律,这种超越是对表述对象描述的“诗化”,“诗化”的结果是“活化”。这也正是情境教育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和特色,显现了情境教育的魅力。卡西尔有一个别具一格的观点:“要真正理解人类哲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得用一种戏剧性的描述方式”①,“采用一种诗的语言,而不是科学的术语来表述”②。因为这是属于人的宇宙,人的宇宙有自己的法则和逻辑。应当承认,这些质疑都有其合理性、启发性,而对质疑的回应、解释,使我们更加慎重、更加深入地研究,让我们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判断更加准确、更加稳妥,并逐步趋于完善。

二、“李吉林情境”的特征与内涵

“李吉林情境”特征非常鲜明,内涵十分丰厚。“李吉林情境”是李老师的人格化,是李老师人格的映射和体现。因此,“李吉林情境”的特征与内涵,说到底是李吉林人格的特征与内涵。李老师的人格转换成“李吉林情境”的特征与内涵,会更加具体、生动,大家会更好地感受、领悟,在特定的情境里受到独特的感染、触发与鼓舞。

一是“李吉林情境”的崇高性。“李吉林情境”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价值世界,儿童和教师浸润于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向上、向前、向远方的力量的推动和鼓舞,理想、信念、使命,高尚、神圣、纯洁,会进入灵魂,崇高感会在心灵里升腾起来;儿童的心田里会播上真善美的种子,萌发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也将会像李老师一样飞扬起“小鸟之歌”,写下“明天的诗句”。

二是“李吉林情境”的真实性。李老师反复对我们讲,要真实,要真诚,做人。做好教师,根本就是一个字:真!真,求真,是科学精神,也是至上的美德。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还有我们,会真实地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与心理得到弘扬。

三是“李吉林情境”的专业性。李老师研究的是教育规律、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两种规律整合在一起,置于生活和社会的宏大情境中,研究的是教育的大专业,培养的是大写的儿童。科学、专业,让“李吉林情境”更有厚度和深度,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还培养教师们的专业品质和教育智慧。

四是“李吉林情境”的审美性。李老师特别重视审美,以美为境界,以美召唤道德,以美塑造儿童的童心。在审美化的情境中,孩子们受到美的陶冶,情绪是沸腾的,创造力是旺盛的。

总之,“李吉林情境”充满着教育的魅力。“李吉林情境”本身就是教育。假若我们再往下走,不妨简要地阐述“李吉林情境”的内涵。

“李吉林情境”展现的是人生境界的情境。李老师以自己的切身体悟告诉我们一人的一生要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人的一生要有追求,要克服人性的弱点,要做踏踏实实、永远向前的竞走运动员,要做不断攀升、突破、自我超越的跳高运动员;人的一生要献给儿童,献给祖国,永远铭记:“我是中国人,我爱祖国”。

“李吉林情境”展现的是中国文化的情境。李老师把自己的教育深深扎根在中国大地上,让自己的血脉与民族的血脉相融通。她从中国文化传统的经典中汲取思想、理论的营养,让自己的研究有丰润的土壤、坚实的文化基石、高耸的平台,向世界文化嘹望,与世界文化对话,在中国特有的情境里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

“李吉林情境”展现的是道德的情境。中华文化的本色与底色是伦理道德,李老师深谙这一点,一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做有道德的人,做有道德的教师。她临终前叮嘱儿女,最重要的话是:“对人要好啊!”在她走后不久,她的子女就在华东师范大学设立了教育专项基金,在她的母校也是她一生任教的通师二附设立了奖教金。她的道德人格,在子女、学生身上延续,薪火相传。

“李吉林情境”展现的是儿童研究的情境。“为儿童研究儿童”一语端正了儿童研究的目的,成了儿童研究的指南针。李老师患病后住在学校隔壁的医院,选的是面向校园的病房,每天望着校园里的儿童活泼的身影,听着孩子们的歌声、读书声和笑声。“长大的儿童”道出了教师与儿童的实质性联系和深层意蕴,以及教师的天职与智慧。

三、“李吉林情境”与“李吉林研究”

如前文所述,关于人的研究是一切教育研究的基础与重点,否则,要揭开秘密是不可能的。提出“李吉林情境”命题,要旨是回到对李吉林本身的研究上来,所以,研究“李吉林情境”,应当再向前跨进一步,进行“李吉林研究”。

李吉林是从课堂教学研究中走出来的儿童教育家。一位小学教师,从教60多年,被誉为教育家,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一如苏霍姆林斯基。孙孔懿先生的两本著作《苏霍姆林斯基评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带给我们的重要启发是,要从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学说研究走向教育家本身的研究。这是一种研究的趋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揭示教育家成长的规律、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以从整体上提升教师的水平,培养更多的好教师。

情境教育这座富矿,源自其创立者李吉林老师是座富矿,“李吉林研究”是富矿之生成的深度研究。我们应该研究李老师的成长背景、成长经历、成长轨迹,人格特征、文化修养、思想观念、教育主张,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儿童发现、家庭教育,著书立说、语言风格……这些研究都是必要的,其价值意义不言而喻。

同时,笔者以为,以下视角的研究不可忽略,甚至可以成为“李吉林研究”的闪光点一

名师成长工程的自我铸造者、开启者。在李吉林奖教基金会捐赠仪式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说,早期,还没有什么名师名校长工程,但李老师为自己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主动请教,主动实验,主动总结……她是今天的名师、名校长工程的自我铸造者、开启者、先行者。当下,我们一直为名师成长机制而困惑、而苦恼;而李老师早就告诉大家:名师不是刻意制造出来的,是自主“长”起来的。

教育理论的追寻者、转换者、创造者。李老师一直说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小学教师,但是她又把小学当作大学来上,因为小学不小,小学里有大学问、深学问。她不断地去追寻理论,这是一种“学问的思维”。我对这一思维的阐释是,追寻高深学问与理论的思维。李老师有一个卓越的理念:一切理論都要与实践相结合,要为我所用,要为儿童发展服务。理论要本土化,要自我内化,要从实践出发,进行创造性转换;还要在创造性转换的过程中生成自己的理论。不难发现,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论都是打上李吉林印记的,是个性化的。李老师告诉我们:作为实践者的教师该如何去学习理论,如何让自己成为有理论支撑的实践家。

教育思想的实验者。李老师的情境教育实验,是思想的实验。她在追寻、转换、生成自己的教育理论的同时,创生了关于情境教育的思想,并将思想付诸实践,用思想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一李老师既坚信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推翻自己一提炼自己的思想,概括自己的理论。显然,思想的实验指导、引领着实践。对孩子播下的思想的种子,是思想的启蒙。李老师告诉我们:做一个有思想的老师。

自我风格的表达者。教师的风格往往体现在其话语风格上,因为风格总是关于修辞的。李老师的表达风格非常有个性,她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手写我心”“我口记我心”。这并不意味着不开放、不吸收。恰恰相反,开放的系统应是不离失自我的系统。李老师告诉我们:说自己的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说有思想含量的话,但这些话又是“普通话”一大家听得懂,也用得上。

“李吉林研究”还有更多的视角。因为,它是一座富矿。愿大家共同努力,让“李吉林情境”“李吉林研究”开出新的花朵,结出新的果实。参考文献:

[l]李泽厚,从美感两重性到情本体——李泽厚美学文录[M].马群林,编,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

[2]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评传[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孙孔懿,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成尚荣,原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小组专家。)

①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唐译,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

②③④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 9,27,26。

⑤⑥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12,13。

①②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唐译,编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8,8。

猜你喜欢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
李吉林情境教育的基本概述与情境教育的踵事增华
论语文情境教学的推广
情境教育思想下“主线教学”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小学低年级开展思品教学的点滴体会
小学高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使用情境教学法探究
情境教育视野下的幼儿体育活动设计探析
小学数学以儿童为中心的情境教育应用刍谈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情境中浸润儿童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