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行为能动性的边界在哪?

2020-05-29 08:21费少卿殷建瓴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能动性战略管理生命周期

费少卿 殷建瓴

摘 要:对于管理者而言,何时应该“动”,何时应该“静”,体现了战略行为能动性的边界问题。文中通过整合事件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了一个战略行为能动性分析模型。文中发现:战略行为的直接来源在于事件;战略行为能动性的大小受到事件强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强度事件的生命周期,决定了战略行为能动性的生命周期;事件的直接來源在于不同形式网络的运动,而事件的根本来源在于社会网络的运动;战略行为能动性的根本来源在于社会网络的运动;战略行为能动性的大小,取决于所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战略行为能动性的生命周期,取决于社会网络的运动状态。文中启示管理者应当关注社会网络的动态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转移工作焦点,符合能动性自身生命周期的规律,以更加有效地开展管理工作。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行为;能动性;事件系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生命周期

中图分类号:F 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20)03-0292-04

Analyzing the Boundary of Strategic Action FEI Shao-qing,YIN Jian-ling

(School of Busines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Abstract:What is the proper time to move actively and what is the significant sign of staying still? In other words,mang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ir limits and find out the boundary of their strategic actions.Based on Event System Theory and Social Network Theory,this paper put forth a model of the boundary of strategic action.The paper found that:the direct source of strategic behavior lies in events;the size of strategic behavior initiative is affected by the intensity of the event;the life cycle of events with significant intensity determines the life cycle of strategic behavior initiative;the direct source of events is the movement of different forms of networks,while 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events is the movement of social networks.the fundamental source of strategic behavior initiative lies in the movement of social network;the size of strategic behavioral initiative depends on the location in the social network;the life cycle of strategic behavioral initiative depends on the movement state of social network.Several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to managers,that the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dynamic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network,and shift their focus among different tasks,better understand the life cycle of strategic action initiatives,and make their strategic actions lied in the reasonable boundary,therefore increase their effectiveness.

Key words: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action;agency;event

system theory;social network theory;life cycle

0 引言对于管理者而言,战略行为既是至关重要的,也是难以把握的[1]。管理者既要做出充足完备的计划,也要随着实事变化而随机应变[2];既要对美好愿景心怀向往,也要抛弃幻想从实际出发[3];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然而,没有计划、失去愿景、缺乏主观能动性,却会让管理者陷入不作为的庸碌之中。中国古代经典所提到的“止于至善”、“无为而无不为”、“随心所欲不逾矩”境界似乎遥不可及,对“度”的拿捏似乎难以学习。从事件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文中提出了一个战略行为能动性的模型,以求解答战略行为能动性的边界在哪,又对组织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启示。

1 从事件和网络视角出发

1.1 战略行为能动性的直接来源实体和偶性概念的提出是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衍生出的基本思维方式也对当代管理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幕后的影响。管理学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的内在稳定特征,概念反映了实体,而特征则反映了偶性。Morgeson,Mitchell 和Liu(2015)提出了事件系统理论,关注由不同实体参与的事件对实体产生的影响,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4]。目前已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基于该理论或者思想开展管理学研究[5-6]。王春艳等(2018)基于事件的3个维度,对组织群体离职事件进行关注并建模,分析了群体离职事件的严重性,并探讨了其对组织其他管理要素的影响[7]。Beeler等(2017)通过对B2B服务公司的案例研究,探讨了关键事件对销售组织改进过程的影响[8]。Madhavan等(1998)的研究反映了事件研究的思想,探讨了行业层面事件如何影响企业之间关系网的问题[9]。Morgeson,Mitchell 和Liu(2015)在其论文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能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关键的变量在于事件强度。事件强度包括新颖性、关键性和颠覆性。即新颖的、关键的、具有颠覆性的事件,能够进入到人们的意识当中,吸引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去关注和理解事件本身,并塑造者人们未来的行动。而不那么新颖的、关键的、具有颠覆性的事件则只在人们潜意识层面自然流动着,人们对此的反应也是无意识的,此时人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而不加以控制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战略行为能动性的直接来源在于事件,具体而言在于高强度的、足以引起人们注意的事件,即事件强度和战略行为能动性的大小是直接相关的。命题1a:战略行为的直接来源在于事件。命题1b:战略行为能动性的大小受到事件强度的影响。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行为总是在情境(Context)中发生的。从事件的角度出发,从国际层面的外交事件,到国家层面的社会事件,到行业层面的政策出台,到企业层面的并购重组,管理者身处于不同类型、不同层面、不同强度的无数事件当中。然而无论哪个层面的事件,这些事件都是有时效的,即事件强度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管理者开展战略行为,事件的强度逐渐降低,直到一个阈值后,再次隐没在人们潜意识冰山之下,而战略行为的能动性随之降低直至消失,再到出现新的具有显著强度的事件,塑造出新的能动性。命题2:具有显著强度事件的生命周期,决定了战略行为能动性的生命周期。

1.2 战略行为能动性的根本来源已有的研究文献聚焦于事件本身及其影响,却忽略了对事件来源的分析。正如事情是人做的,但是事情的发展不是人能控制的一样,事件是人造物,但是却是人际互动的结果。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人是处在社会网络当中的,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塑造者人的态度和行为[11-12]。人们的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当中的[13],从根本上说人际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运动时一切网络运动的载体。在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以其紧密互动的经济关系形成了特定的国家政治网络结构,供应链上下游之间以其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交互,形成了特定的供应链网络结构[14-15]。归根结底,这些网络结构是以社会网络运动为载体的,没有网络中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互动,这些网络结构也便失去了其功能[16]。命题3a:事件的直接来源在于不同形式网络的运动,而事件的根本来源在于社会网络的运动。命题3b:战略行为能动性的根本来源在于社会网络的运动。启发于现有理论关于组织结构的认识,社会网络运动具有层次性。在社会网络当中,不同个体所在的层级不同。这种层级主要体现为权力和信息量的差异,然而权力和信息量之间又存在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根据Burt(1992)对结构洞的认识,处在结构洞位置的个体更能获取异质性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提升其在非正式组织中的信服力[17-18]。既有的正式组织结构则赋予了个体获得特定信息的权利,从而相对地提升了个体所能拥有的信息量[19]。二者的互动造成了个体之间层面的差别,塑造着社会网络平原中的山峦起伏。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际来看,事情似乎总有偶然和巧合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能动性当中,总是存在随机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下层网络个体所看来的随机性,是上层网絡个体间运动的结果。如果从时间的分布上来看,事件在时间轴上的分布似乎不是平均的,而是具有显著的波峰和平坦之处。这令人不禁想起,上文所提到的社会网络平原中的山峦起伏的形状。命题4a:战略行为能动性的大小,取决于所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命题4b:战略行为能动性的生命周期,取决于社会网络的运动状态。

2 一个分析框架

如图1所示,图表最上方所示为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层级(中心性),社会网络是一个动态结构,因此个体的中心性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变化。个体所意识到的事件强度,随着网络的运动而起伏变化,从实际来说事件强度通常是一个陡增的过程,即个体对一个事件的关注程度陡然增加。个体能动性的大小随着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和事件的强度变化。随着网络运动的客观推进(Ω-A),网络中的矛盾不断增多,事件正处于前期的酝酿阶段。在网络中,部分个体的中心性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也是能动性的不断增强。然而在这个阶段,由于事件强度还未达到显著的阈值,因此个体并未投入注意力,即出现能动性不足,即个体还在处理其他显著的事件,并未聚焦于此事件。随着网络运动到达一个临界点A,也必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个体处在网络当中的绝对中心位置,此时个体开始意识到具有显著强度的事件,同时个体的能动性到达最高点。然而随着社会网络客观运动的推进(A—B),事件强度也应该随着实事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对事件所需投入的注意力不需要维持在A点,而应该随着实际网络运动而减少聚焦程度。然而人们转移注意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即注意力的转移是有成本的,导致了事件强度本身的延续性。此时只关注事件强度而不符合客观能动性需求的行为,便会导致主观能动性过度。最后随着网络运动,一个子事件趋于尾声(B—C),个体的能动性也降到该子事件的最低值。

3 结语文中对管理者何时应该“有为”而非“乱为”,何时又应该“无为”而非“不作为”,何时应该“动”,何时又应该“静”进行了探索,对管理者战略行为能动性的边界进行了讨论,即借助事件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和框架。从事件和网络出发,管理者希望保证能动性始终处在合理的范围内,就需要考虑从事件和网络两个方面考虑。事实上,事件代表了管理者决策的主观因素,而网络则是代表了管理者决策的客观因素[20]。管理者由于见到了一些触及心底的现象,因此出现了能动性,然而这种能动性实际来源于客观的网络结构运动。管理者在不同的事件中穿梭,正是网络运动复杂性和动态性的体现。管理者战略行为能动性的边界就在于,既不出现能动性不足,也不出现能动性过度。管理者之所以出现以上两种无效状态,根据文中分析,在于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转移注意力。从表面上看,管理者注意力的转移似乎是有成本的,正如市场经济中的交易成本一般。然而从事件和网络的视角来看,其他显著事件的出现,本质上就是在提示管理者应当转移焦点,只不过管理者主观刻意忽略了这一点。文中认为,一个管理者对事件强缺乏动态考虑,本质上在于没有认识到网络运动的动态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事件轻重缓急的拿捏,本质上是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对静止状态和绝对运动状态。

参考文献:

[1] 王 迪,葛玉辉.基于战略柔性的高管团队互动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06):661-666.

[2]叶红雨,陈 恬.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基于高管激励的调节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6(02):177-182.

[3]叶红雨,王 勋.高新技术上市企业高管激励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研发投入的中介作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05):520-525.

[4]Morgeson F P,Mitchell T R,Liu D.Event system theory:an event-oriented approach to the organizational scienc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5,40(04):515-537.

[5]張 默,任声策.创业者如何从事件中塑造创业能力?——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连续创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8(11):140-155.

[6]张 旭,颜 静.基于社会互动和事件系统理论的“局”的研究[J].管理学报,2018(10):971-979.

[7]王春艳,袁庆宏,林润辉.什么样的群体离职更令人担忧?——基于事件系统理论的多案例分析[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03):136-148.

[8]Beeler L,Zablah A,Johnston W J.How critical events shape the evolution of sales organizations:a case study of a business-to-business services firm[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7,74:66-76.

[9]Madhavan R,Koka B R,Prescott J E.Networks in transition:how industry events(re)Shape interfirm relation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8,19(05):439-459.

[10]Burt R 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1]魏云凤,阮平南.企业创新网络协同的影响因素及形成路径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8(04):359-364+385.

[12]Cantner U,Graf H.The network of innovators in jena:an applic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Research Policy,2006,35(04):463-480.

[13]Granovetter M.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5,91(03):481-510.

[14]Lin F J,Lin Y H.The effect of network relationship on the performance of SME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05):1780-1784.

[15]Lechner C,Frankenberger K,Floyd S W.Task contingencies in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tergroup networks and initiative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0,53(04):865-889.

[16]Westphal J D,Boivie S,Ming Chng D H.The strategic impetus for social network ties:reconstituting broken CEO friendship 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05):425-445.

[17]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04):23-35.

[18]肖 鸿.试析当代社会网研究的若干进展[J].社会学研究,1999(03):3-13.

[19]盛 亚,范栋梁.结构洞分类理论及其在创新网络中的应用[J].科学学研究,2009(09):1407-1411.

[20]谢德仁,陈运森.董事网络:定义、特征和计量[J].会计研究,2012(03):44-51+95.

(责任编辑:许建礼)

猜你喜欢
能动性战略管理生命周期
基于云制造模式的产品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探索ASP.NET的生命周期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路径选择探析
税收筹划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国有企业战略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论医院如何完善精细化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建设
浅议海外并购后的整合管理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