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中的昆曲:论浸入式表演中的昆曲传承

2020-06-03 04:02佘福玲
戏剧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非遗传承沧浪亭浮生六记

佘福玲

【摘 要】昆曲与园林都是世界级的“双遗”,两者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园林孕育昆曲,园林也常常入戏,成为诸多昆曲折子戏中的背景环境。近年来,不少园林都注意到了“园林与昆曲”的艺术建构,相较而言,在苏州沧浪亭上演的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具有独特魅力,它集现代性、独创性和融合性为一体,对于昆曲的保护与传承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园林;昆曲;浸入式;非遗传承;沧浪亭;浮生六记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4-0015-02

昆曲与园林,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是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诞生于江苏苏州,可谓世界级的“双遗”。如何用现代技术手段来保护与传承好“双遗”,如何在“双遗”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价值,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2018年8月17日晚(七夕节),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在苏州沧浪亭首次亮相,用现代的演出方式追怀古典园林中的昆曲风雅,将沈复笔下的“苏式生活”演绎得淋漓尽致。“昆曲”与“园林”再次双璧联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或可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一、园林中的昆曲史考

昆曲多以舞台形式进行演出,园林中的表演形式是创新之举,但若追溯其中渊源,也不乏其证。

其一,园林对于昆曲的孕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园林中习演昆曲古已有之。《昆曲史考论》中记载,元末名士顾瑛在昆山西乡建造园林别墅,园内先后落成了钓月轩、种玉亭、小蓬莱等二十六个景点,总名为“玉山草堂”,又称“玉山佳处”,招集四方宾客弦歌相叙,饩馆声伎,冠绝一时。顾瑛园林中蓄养了能歌善舞的家班伶工,吸引了四方来客,顾瑛遂成为艺坛盟主。魏良辅《南词引正》记载:“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说明玉山草堂主人顾瑛和南曲作手顾坚之间具有一定交游关系,加之雅集“张筵设席,女乐杂沓”的盛况,可见顾瑛、顾坚等人的玉山雅集对于昆山腔的形成是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此外,虎丘集会也是昆曲与园林进一步结合的例证。苏州古有每年八月半在虎丘千人石上唱曲的习俗。据张岱小品文《陶庵梦忆·虎丘中秋夜》所言,虎丘山上,或唱北曲,或唱南曲,即“南北杂之,管弦迭奏”,群众的广泛参与也使得昆腔进一步传播。

其二,园林也常常入戏,成为昆曲不可或缺的素材之一,甚至有不少经典剧目就是在园林之中敷演的。传奇作品中,以园林及亭台楼阁作为题目的就有《拜月亭》《牡丹亭》《艳云亭》《翡翠园》《西园记》等。园林按其隶属关系又可细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这三类园林在南戏中皆有迹可循。皇家园林如《长生殿·惊变》一折中,御花园小宴、游赏之情境。寺观园林如《西厢记》中普救寺后院发生“跳墙”“着棋”的场景;《玉簪记》中金陵女贞观“琴挑”“茶叙”的关目。私家园林则有《牡丹亭》中《游园》《惊梦》《拾画》《叫画》;《狮吼记》中《跪池》等。“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的传奇模式,营造出后花园的美好环境,成为男女见面、定情幽會的理想场景,发挥了园林美化情境、推动叙事的功能。

园林对昆曲的产生与创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昆曲在园林之中构思、酝酿,再到敷演成剧,经历着一个不断融合再到完美呈现的过程。园林中的昆曲,亦指在园林中演绎昆曲,它不需要垒架搭台、桌椅挂幕,而是更着重于利用现成的“山水景观”去构造一个更加直观的想象空间。近年来,不少园林都注意到了“园林与昆曲”的艺术建构。在苏州,留园冠云峰下即有《游园惊梦》折子戏实景演出,网师园也有夜花园《游园惊梦》实景演出。此外,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也出品了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以上都是对昆曲《牡丹亭》全本或其中精华部分《游园惊梦》的翻演与再创,是用一种园林实景的表现方式来更可观地呈现剧情。相较而言,苏州沧浪亭上演的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则稍显不同,它是一个全新的剧本,是现代人对于清代沈复笔记《浮生六记》内容的提炼与改编,演出方式也由“实景式”转变为“浸入式”,从而更具现代性、独创性与融合性。

二、浸入式表演《浮生六记》的独特魅力

所谓“浸入式(immersion)”表演,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实景式”表演,它是来自西方戏剧的理念,指打破观众和演员之间的间隔,让观众亲身参与到演出场景之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表演之中的一种先锋表演形式。

浸入式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打破“第四堵墙”,以“来福”和“荷香”两个侍从的角色引导观众入戏,直接与观众发生交流与互动,继而带领观众移步换景,在游园的过程中欣赏昆曲剧情。该剧情节选取沈复原著中的重要关目加以改编,主要人物有沈复、芸娘、王二、俞六等四人。剧情内容以时序为线索,分别展现藏粥(春盏)、观灯(夏灯)、游食(秋兴)、病变(冬雪)、回忆(春再)等至情至性的桥段。整部戏将园林与昆曲圆融结合,本色当行,妙曲警心,特色鲜明。

(一)现代性。昆曲《浮生六记》中,最大的特色就是运用现代的表演手段去重塑一个古典的园林世界。“浸入式”表演吸取西方的舞台经验,但不囿于即兴发挥与肆意张扬,以一种张弛有度的手段来更好地引导观众进入古典世界,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荷香”和“来福”这两个重要的引导角色。博约楼门口,来福随机选四位观众发名刺,并走入人群中施礼,继而与观众交流,此刻的“交流”在剧本中称为“现挂”。现挂,是指演员根据演出的实际情况,在适宜的情境里,联系当时当地发生的事件,现场即兴发挥,传统的演出中鲜有“现挂”出现。在昆曲《浮生六记》中,共有四处“现挂”的情节,这四个现挂情节皆是由来福和荷香引导完成的。

“现挂”部分的处理十分关键,也是与观众互动最为直接的地方,是“浸入式”表演的集中体现。此间的现代性不仅表现在对“名刺”等现代元素的应用,更是对当下氛围的一种营造,立足现实世界,在清醒的现世中回溯古典园林中的昆曲意味。但在实际运用中也须注意把握分寸,引导部分的“现挂”若把握不当,则有“出戏”之嫌。

(二)独创性。以园林中的昆曲表演来还原发生在这个园林里的故事,《浮生六记》目前是首例,颇具独创性。《浮生六记》本是清朝文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原著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介绍了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居家生活。作品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昆曲《浮生六记》中,基于原著又进行了大胆创新,从而完成了一部浪漫的浮想。

昆曲《浮生六记》在剧本创作中基本参照原著的体例进行改编,其中也有独创的一面。“王二”和“俞六”这两个小仙角色的加入即令人耳目一新,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这两个人物的命名实际上也是取材于原著中的“王二姑”和“俞六姑”,“吾父稼夫公喜認义子,以故余异姓弟兄有二十六人;吾母亦有义女九人。九人中王二姑、俞六姑与芸最和好。王痴憨善饮,俞豪爽善谈。”(卷一·闺房记乐)

一方面,“王二”和“俞六”的丑角形象填补了整部剧的人物角色的安排。在戏曲舞台中有行当之分,生旦净丑各具特色,在“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之间增加一二丑角,使得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人物形象也更为立体,互相映衬、烘托。另一方面,两位小仙贯穿整部剧,有园林处即有二仙,影响了整个情节的发展。他们甫一出场就自报家门,道出了“目的”——要寻找一位写书人,写满六张纸,带去蟠桃宴会赠予王母。据此,整部剧的情节变化就围绕着“写满六张纸”的线索铺陈序列,颇具新意。

(三)融合性。总体上看,戏剧本身结构比较清晰,移步换景、因地制宜的方法也恰当地运用了园林的景观叙事。例如,《冬雪》一回中,演出地点在假山上的沧浪亭,观众则是在平地仰望,漫天飞雪之中,园石寒峭,塑造了一种凄怆幽寒的意境。又如《春再》一回中,沈复、芸娘重逢,地点在“流玉石刻”,石刻本身就有一种“盟誓”的坚贞意味,加之园林中自然景物的生成:池面上的水纹在灯光的效果下浮动在石刻上,形成“流动”之效,同时字幕也投影在石刻上。一块石刻,承担着多重角色,深厚的意味之中体现了园林景观叙事的妙用。

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不仅将“昆曲”与“园林”巧妙联合,而且糅合了诸多苏州元素,对于城市的文化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其中“苏州为东南一大都会”“商贾辐辏,百货骈阗”的描述更是向外地游客彰显苏州地方文化自信的鲜明旗帜。此外,苏州方言、苏州美食的运用更让观众在“浸入式”的体验中仿佛回到了古代,对于“苏式生活”有了一种可观的感受。

现代手段与古典艺术的结合,西方理念与东方文化的交相辉映,绽放出一个圆融而开放的园林与昆曲的世界。

三、走向未来:昆曲的保护与传承

在昆曲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经济效益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昆曲《浮生六记》仍处于市场培育阶段,由于演出成本较高,尚处于一个微利的状态。不过,剧组的主创人员都致力于打造一个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力图通过这种方法实现一个更加立体化的经营。在“浮生六记”的文创商城里,已经展出帆布包、荷花茶、团扇等,有望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微信公众平台“沧浪亭浮生六记”“昆曲浮生六记”,以及小程序“昆曲浮生六记”、微博官方账号“沈氏芸娘”都在运营当中,观众可以在网上直接购票。

昆曲自诞生以来,便是文人雅士的专好,它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适宜士子们在园林中的“雅集”所需。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曲高和寡”往往不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浮生六记》制作人萧雁表示,浸入式园林版《浮生六记》对于观众的定位是“雅俗共赏”,一方面剧作本身的典雅性符合老戏迷的口味;另一方面,“浸入式”的园林体验也能让初次观看昆曲的观众消除心理上的陌生感,从而融入到情境中去。

昆曲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随着现代技术与网络媒体的发达,昆曲的传承方式也渐趋多样化。园林中的昆曲,既是对古典艺术氛围的追怀,也是对昆曲传承方式的开创,在未来的昆曲传承中有着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吴新雷.昆曲史考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吴昆麓校正.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J].戏剧报,1961,(Z2):61-66.

[3](明)张岱.陶庵梦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蒋星煜,齐森华,赵山林.明清传奇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非遗传承沧浪亭浮生六记
沧浪亭
《浮生六记夜读》
寻幽沧浪亭
置亭沧浪上 日与沧浪亲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