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020-06-04 22:19刘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合作探究中学语文

刘红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前介入”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考时间,通过“逐步探究”可以让学生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探求知识。本文主要介绍这两个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 提前介入 逐步探究 合作探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47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也就是说,千里之路,是靠一小步一小步走出来的,没有小步的累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学习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中的部分人(学习上的“弱势群体”)也具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他们的努力在“快步走”的教学模式及由考试成绩“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前止步了。最终造成了部分学生惧怕学习,不爱学习的情况。

为此,本人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提前介入、逐步探究”的教学模式。“提前介入”是指提前2—3天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需要探究的问题提前介入,便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逐步探究”是指按照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规律,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究。

下面,本人对该模式的各个环节作简要剖析与

说明。

一、按照学生的学业程度、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按强弱搭配的原则,适当调整学生的座位,使前后排的四位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四位学生的构成为:1号组员(品学兼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2号组员(热情主动、学习积极的中上等学生),3号组员(知识接受能力较弱,性格内向,但基本学习任务均能完成的学生),4号组员(学习态度比较消极,基本的学习任务经常没完成的学生)。

这种按照学生的学业程度、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组成的学习小组,有利于成绩好的学生得到更广泛锻炼,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在组内也会树立信心,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另外,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培训好组员,特别是1号、2号组员,指导他们怎样检查作业,怎样互相检测,怎样批改,怎样分层评价,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小组成语组织、管理、督促的

作用。

二、逐步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一)第一步:对基础知识的探究

提前介入。教师提前2—3天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对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提前介入。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预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拼音、词语解释,掌握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背诵默写古诗文等。经过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1.自主或合作完成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则是:学生通过自学能掌握的,教师不参与;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能理解的,教师不参与;学生经过教师引导能明白的,教师不参与。

比如,对于课文中的生字词、拼音、词语解释、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或者古诗文的背诵、默写等,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学或者合作学习来完成。又如,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字典获知,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利用电脑上网搜集资,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获知。

2.组内检查、测验、互评

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必须准备作业本、初测本、订正本、复测本。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对于教师提前布置的作业,组员要尽量独立自主完成,写在作业本上。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可通过组内合作完成。对于需要测验的内容(如听写生字词、古诗文默写等),则在本组成员的互相监督下(有时在课堂上,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全班测验),用初测本进行测试,然后由组内成员互改。1号组员批改3号组员的测验内容,2号组员批改4号组员的测验内容。1号组员与2号组员则对换批改,初测中错误的部分要写在订正本上,订正后再用复测本到指定组员处复测。

(二)第二步:对问题的探究—引导质疑

1.提前介入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提前1—2天熟悉课文,找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探究预设的重点问题。

2.引导质疑

哈佛大学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而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忽视培养学生独立提问、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懂得如何提出问题。为此,我根据教材特点,先引导学生怎样质疑。

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课文前,我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等角度进行探究。这种引导方式,针对性强,效果也较明显。

3.提出自己的问题,探究老师设计的重点问题

《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见识短浅。为此,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要求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专用的“问题探究本”上,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1号组员的带领下针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和老师设计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独立解决能够自主完成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待汇总后,交给老师,在课堂上共同探讨。

(三)第三步:对问題的探究—指导解疑

各学习小组把在课前合作探究中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前提交给教师,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汇总、归类,找出共性问题,在课堂上对全班同学进行指导(个别问题,单独指导),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学生在理解解题思路后,再一次对刚才提交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仍不能解决的,在课堂上及时向老师提出,把问题带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师生合作解疑环节。

(四)第四步:对问题的探究—合作解疑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学生再一次提交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讲解答题方法与思路。此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积极参与,把控全局,尽可能让每个同学都提出不同的观点,要允许学生不断尝试回答问题。

例如,在《孔乙己》一文开头一句“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与结尾有一句“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在学生分析这两个句子的作用时,首先提问,这是属于小说环境描写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再提问: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因为这是以前学过的知识,所以,经过小组探讨、教师指导后,学生能明确区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升华文章主题。在结尾处进行环境描写,还能预示人物命运。

(五)第五步:课后训练—能力提升

教师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及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基本技能,精心安排训练题,要求学生限时完成。通过组内成员互批、教师抽检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

三、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优点与不足。

优点:提前介入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与思考空间,避免课前仓促“应战”;小组合作中的作业互查、互改,测试互评,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作业、测验批改中“解放”出来,学生在互查、互改中,能够提高学习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及时检查学生的作业本、初测本、订正本、复测本、问题探究本,发现问题后,及时予以纠正。

不足:在质疑、解疑这一环节中存在较多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其次,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缺乏积极主动性。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合作探究中。

猜你喜欢
合作探究中学语文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高中政治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小议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初探尝试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运用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等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出彩机会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