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简玄妙

2020-06-08 09:58董健丽
收藏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建盏

董健丽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发达的朝代,此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饮茶之风盛行,几乎达到全国皆嗜的地步,从君主至平民百姓,皆喜喝茶以自娱。从茶文化的发展史来看,宋代对中国茶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发明了一整套品评、鉴别茶之优劣的方法,这就是所称的斗茶。由于宋代仁宗皇帝好茶,因此带动了当时贵族士大夫的好茶风气,并由此扩展到社会各阶层,使品茶、斗茶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斗茶出现于晚唐,盛行于宋代,在以产贡茶闻名的茶乡建州(今福建建瓯)最为流行。这种活动常常是三五知己相约,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其过程是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再沏以初沸的开水,水面泛起一层白色的沫,这时要比茶汤的颜色,一般以纯白为上品,青白、灰白、黄白诸色则等而下之。其次要比咬水痕,即以茶汤先在茶盏周围沾染水痕的为负。有关斗茶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 “天下之±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宋人唐庚《斗茶记》: “政和三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与斗茶于寄傲斋,予为取龙塘水烹之而第其品”。①当“斗茶”风靡朝野,上行下效,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平民百姓,无不热衷而着迷,斗茶很快风靡全国,逐渐形成了一个高雅的茶文化之风,一直延续到元代初期。宋代茶色是白的,黑釉茶盏最宜观茶色和水痕,因而获得极大发展。

我国黑釉瓷器的烧造历史十分悠久,东汉晚期黑釉瓷器开始出现,晋唐时有些窑场兼烧黑瓷,黑釉瓷器的烧造在两宋期间达到鼎盛,建窑便是宋代黑釉瓷的代表。建窑是我国宋代南方著名的瓷窑,它以烧造适应当时社会点茶、斗茶需要的黑釉茶盏而闻名于世。蔡襄《茶录>对黑釉盏写到:“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他处出,或薄色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窑在今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的芦花坪一带,历史上属于建州,故名建窑。该窑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烧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宋代以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建盏”是产于建窑的黑釉瓷器,以碗类占绝大多数,宋代称“瓯”或“盏”,统称“建盏”。瓯的本意是碗,盏的本意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说小碗。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但局部因器型不同有差异,分为束口碗、敛口碗、撇口碗、敞口碗等。其中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其造型特点:口沿仰折,深腹,腹上部陡起,下部转为弧形壁向内逐渐收缩成小平底;底足与腹底部交接干净利落,足外墙较竖直,上下宽窄相同,足跟平切或略斜切,一刀到位不留痕迹;足底微挖浅,表面平整。造型古朴、厚重。

“建盏”的奇特之处除了优美古朴的造型以外,当是变化多端的窑变花纹,最美妙之处在于其釉中变幻莫测的结晶斑纹,美轮美奂,宛若天成。建盏珍品大致可分为兔毫、鹧鸪斑和窑变三种类型。兔毫盏的黑色釉层中透出有着金属光泽肌理的绵密如兔毫流丝,通常有“银兔毫” “金兔毫” “紫兔毫”之分。鹧鸪斑也称油滴天目、曜变天目,即在黑色的釉面上有着结晶状的圆点,大小不一,有的似泛出的点点油滴,有的似鹧鸪鸟身上的点点白色斑纹,有的似满天繁星,或白或褐、或泛着金属光泽。窑变是以釉色变化多端而著称,呈条形或斑状均匀散布,在黑釉底上泛出或黄、或褐红、或蓝色的结晶斑,色彩绚丽且变化万千。

兔毫盏是建盏中使用量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品种。宋代很多名士都赋诗表达对兔毫盏的喜爱和赞美,例如蔡襄《茶录>试茶诗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②的诗句;苏东坡《送南屏谦师》: “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儿酒”③;杨万里言“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④。对兔毫盏的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可见当时兔毫盏备受文人雅±的推崇,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也使建窑黑釉盏声名远播,一直流传至今。

宋代“斗茶”之风盛行,适宜斗茶的黑釉茶盏,受到了上至皇帝,下到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普通黎民百姓的喜爱。宋元时期,可以说是黑釉瓷发展的极盛时代,以建盏为首的黑釉茶盏得以广泛传播,影响深远。当时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有很多烧制的窑场,如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安徽、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宁夏、甘肃等地都有发现,各窑的产品既有相同点,也存在差异,下面依据田野调查资料和考古出土资料对宋代重点瓷窑所烧造的器物,加以阐述。

一、福建地区

以闽江为中心,南北流域出现了众多生产黑釉盏的窑口,如福建武夷山遇林亭窑、建阳建窑(水吉镇芦花坪窑、水吉镇大路后门窑、南山、庙上等)、南平茶洋窑、宁德飞鸾窑、连江浦口窑、闽侯碗窑山窑和福清石坑窑。代表器物有:

黑釉兔毫盏

宋代,高6.7、口径13.2、足径4厘米。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建窑大路后门山窑址出土。盏束口,斜腹内收,圈足,近底露胎。内外壁施酱褐色釉,盏心釉黑色,盏内壁有密集的黄褐色兔毫。⑤(图1)

黑釉酱彩盏

宋代,高6、口径12.4、足径3.9厘米。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村建窑大路后门山窑址出土。盏束口,斜腹内收,圈足,近底露胎。内壁黑釉间有放射状酱褐色羽状斑纹,外壁施黑釉酱褐色斑。⑥(图2)

黑釉银绘梅纹盏

南宋,高5.2、口径11、足径3.5厘米。1963年江西省贵溪县鱼圹公社出土,是福建武夷山遇林亭窑产品。盏束口,斜曲腹,浅圈足。胎坚致呈米黄色。内外施黑釉,口沿处釉呈褐色。内壁用银绘花瓣纹,内底为干支梅纹。⑦(图3)

黑釉盏残片

南宋中期或者略晚⑧,闽侯碗窑山遗址采集。盏束口,器型规整,刮修比较细致,挖底浅,矮圈足,胎灰色,外壁施半釉,厚釉外壁有垂釉现象,内壁满釉,釉中有黄色兔毫纹。(图4)

福建建阳窑之外生产的黑釉盏与建阳窑的产品既有共性,也有特性。如连江浦口窑的黑釉盏与建阳窑在器型、釉色、外底露胎采用护胎釉等方面,具备了建阳窑的显著特征,与建阳窑黑釉盏的烧造工艺极为相似;崇安窑、南平窑、闽侯、福清窑在器型、釉色上接近建阳窑,但外胎沒有上护胎釉,南平窑、闽侯、福清窑的底足处理与建阳窑有区别,外壁在底部先修成平直台面(少量是斜直台面),然后再修出圈足。这些窑的圈足较矮且挖足较浅,大多刮修整齐,偶见跳刀痕。

二、浙江地区

发现的烧造黑釉的窑址有丽水庆元潘里垄黑釉盏窑、永康武义窑、临安天目窑等。

黑釉盏

南宋早期,浙江丽水庆元潘里垄黑釉盏窑出土。盏束口,铁黑色胎,施黑釉,釉漆黑光亮,釉里有黄色兔毫,口沿呈褐色,垫烧。(图5)

庆元潘里垄黑釉盏窑的产品在造型、胎釉等方面与福建建阳黑釉盏几乎完全一致,应属建窑体系,探究原因,是因为该地与福建地缘相近有关,据《庆元县志>记载: “(庆元)又南起为天马,是为邑,之面山南去五十里,为白岩山,福建政和县界,西去四十里,为跪炉山,福建松溪县界。”⑨

三、江西

在紧邻福建省的江西上饶、铅山发现了专门烧造黑釉盞的窑口,与福建建盏同属一个窑系,江西吉州永和镇吉州窑也烧造黑釉盏,品类繁多,灿若星辰。

黑釉盏

南宋,上饶市上饶县荣亭王塘窑址出土,盏撇口,内口有凸棱,器物外腹近底有折痕,浅圈足,足面浅而宽,施透明护胎釉,土黄色胎,通体施黑釉,釉光亮,有兔毫纹,口边呈铁褐色。 (图6)

黑釉木叶纹盏

南宋,高5.3、口径10.5、足径2.9厘米。1996年江西省上饶电厂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墓出土,是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产品,盏束口,斜曲腹,矮圈足,底足露黄褐色胎,施黑釉,盏内壁有一片淡黄色木叶贴花装饰,叶脉清晰。⑩(图7)

黑釉鹧鸪斑纹碗

南宋,高5.9、口径12.7、足径3.5厘米。1980年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遗址出土,盏束口,斜腹,圈足,胎米黄色,碗内外施黑釉,并分布很多黄褐斑。⑾(图8)

黑釉剪纸贴花盏

南宋,高6.1、口径12.4、足径3.3厘米。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州窑遗址出土,口微敛,斜曲腹,浅圈足,外壁施黑釉,并施有黄褐色斑,内壁施褐黄釉,饰剪纸贴花纹样,其内分别为“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福寿康宁”,构图严禁,极富民间艺术风韵。⑿(图9)

江西上饶、铅山的黑盏器物撇口,内口有凸棱,器物外腹近底有折痕,胎土黄色,浅圈足,足面浅而宽,施透明护胎釉,通体施黑釉,釉光亮,有兔毫纹,口边呈铁褐色,属于建阳窑系,与福建建阳黑釉盏相比,器型略大,更显敦实,胎色为土黄色,有别于建阳黑釉盏的铁色胎,釉更光亮,足面较宽浅,外底有折腹的特征比较突出。江西吉州窑是宋代江南地区一座著名的综合性瓷窑,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与民族艺术色彩。吉州窑黑釉瓷独创的剪纸和木叶贴花、玳瑁釉、鹧鸪斑花釉等装饰工艺别具一格。考察江西上饶市两处黑釉盏窑产品,亦与建阳黑釉盏类产品类似,这是因为上饶靠近福建崇安(现指武夷山地区)的缘故,根据《崇安县志》记载:“(崇安县)南至建阳县竹湖山七十里,北至广信府上饶县岑阳关八十里”⒀;《铅山县志》记载: “(铅山县)抵建宁府崇安县分水关预八十里”。。可见两地都邻近福建崇安(现指武夷山),通过崇安直抵建阳,便捷的交通有利于两地陶瓷技术的交流。

四、湖南

在湘乡发现了烧造黑釉盏的瓷窑,器物束口,采用大泥丁支烧,有别于福建建窑垫烧工艺,别具特色。

黑釉盏

南宋。湖南祁东唐家窑遗址出土,盏撇口,碗口沿有凸棱,采用大泥钉支烧,圈足有一周削痕,铁色胎,碗内施黑釉,碗外施釉至口沿下,黑釉盏有一周天蓝色窑变釉,比较有特色。(图10)

黑釉兔毫盏

宋代,高4.8、口径11.3、足径3.3厘米。湖南湘乡棋子桥窑址出土,盏束口,斜腹,近底急收,胎呈红褐色,施黑釉,外壁施釉至口沿,内施黑釉,釉色中有褐带浅蓝色的兔毫纹。⒂(图11)

五、广西壮族自治区

兴安县严关窑烧造建盏类器物。

黑釉窑变盏

南宋,高6.7、口径10.9、足径3.5厘米。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严关窑址出土,盏束口,深斜腹,小平底,小圈足。底足露灰白胎,盏内外施酱黑釉,釉面流淌蓝色条斑纹。内底心有垫烧痕,用大泥丁支烧。⒃(图12)

上述湖南湘乡棋子桥窑址和兴安县严关窑黑釉盏采用同样的大泥丁支烧方法,探究原因,是因为两处窑都处在湘江流域,地缘接近,工艺方法有交流的缘故。

六、四川、重庆

黑釉瓷在宋代的四川地区可谓异军突起,尤其到了南宋时期,黑瓷窑场几乎遍布川峡四路,具有代表性的有位于成都平原的金凤窑、瓦缸坝窑、金马村窑,峡江地区的涂山窑,北部地区的广元窑。黑瓷产品火候高,但胎质不够致密,釉色多明亮光洁,以黑、褐、酱、棕等各种色调的窑变釉为主,纹饰可见大量的兔毫、玳瑁、星点纹等,也有油滴、鹧鸪斑等纹样。风格与福建建窑相似,胎釉浑厚凝重。

黑釉兔毫盏

南宋,高7.7、口径12、足径4.1厘米。成都都江堰金凤窑烧造,盏直口微敛,深腹,小平底。胎色发红,粗硬。通体施黑釉,釉厚而凝重,釉面光亮,釉中有褐黄色兔毫纹。⒄(图13)

黑釉兔毫盏

南宋,高6.7、口径11.2、足径4.3厘米。重庆荣昌窑烧造,盏束口,口沿下有凸棱,斜曲腹,圈足,平底内凹。胎乳白色,施淡红色化妆土,并涂铁黑色瓷衣,盏内外壁施黑釉,釉面布满褐色兔毫纹。⒅(图14)

黑釉玳瑁盏

南宋,高5.4、口径10.5、足径3.5厘米。重庆涂山窑烧造,盏口微敛,曲腹,圈足,胎呈淡黄色,盏内外施黑釉,有玳瑁纹,形态千姿百态。⒆(图15)

蓝色窑变盏

南宋,乐山西坝窑产品,盏敞口,外底平,胎铁色,蓝色窑变釉。(图16)

七、河南省

在三门峡市政府工地M67出土了黑釉盏,根据胎釉特点,应该是河南当地烧造,是北方所见与福建建盏最为相近的。

黑釉兔毫盏

北宋,高6.1、口径13.5、足径3.2厘米。1991年河南省三门峡市政府工地M67出土。盏束口,斜曲腹,圈足施釉至底足,浅灰色胎,施黑釉,釉面有棕色兔毫。为河南地区窑场烧造。⒇(图17)

八、山西

诸多窑口皆生产黑釉盏,有油滴、兔毫、铁锈斑、酱彩等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黑釉油滴盏

金代,高4.5、口径9、足径2.9厘米。1991年山西省朔州市政府M42出土,盏侈口,弧壁,深腹,小圈足。施黑釉,釉层表面散布着银灰色“油滴”。21(图18)

黑釉铁锈斑碗

金代,高7.8、口径19.3、足径6.7厘米。1985年山西省朔州市西影寺村出土,碗敛口,斜曲腹,圈足,足心微凸,挖足较浅。浅黄色胎,胎质较粗,施黑釉至下腹。内壁有五块铁锈斑,周边有稀疏的小铁斑点。22(图19)

黑釉兔毫盏

元代,高7.6、口径18、足径5.9厘米。1964年山西省曲沃县西阳Ml出土。盏直口,斜腹,小圈足,足底平切,足外沿斜削。胎色淡黄,胎质坚致,施黑釉不及底,碗心见兔毫。23(图20)

黑釉褐花短线纹盏

元代,高7.7、口径17、足径6.3厘米。山西省西阳县出土。盏敞口,斜曲腹,深腹,圈足,足心有乳突。黄白胎,质稍粗。施黑釉,釉面密布小棕眼。外壁下腹施酱色釉,不及底。内壁上部用铁锈褐彩饰两周短直线。24(图21)

黑釉盏在长江、黄河流域的大量出现,它的形制,纹样、流传等都和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背景、社会生活因素、文人乃至民间匠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以赵宋王朝为代表的宋文化,从文化心理上说是一种细腻深微的内敛型、相对封闭、较为精纯的本位文化;从文化风格上谈是一种雅俗协奏、淡雅舒缓的大文化。艺术的张扬与浪漫,文人生活的精致优雅抑或腐化奢靡,两宋之下恐无出其右,两宋是一个世俗生活愈益精致化和“诗化”的时代,崇古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所关怀的寻常事物中也浸入古人的风雅与精致。而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到工艺产品的精神取向,建盏的形制浑厚古朴,线条明朗简洁,舒展自然、朴实无华,毫无造作之态。这种简素、古朴之美的品格生来就与禅意的境界有着一种默契。建盏的素胎纯釉,不加雕琢,其不浮、不嚣,素雅淡静,许多釉斑宛若天成,但又变化万千,蕴含无限的自然之美。建盏之釉色变化,将怡然自得的追求与师法自然的精神相结合,达到了“釉”有限而意无穷的境界,从而体现意蕴之美。黑色的釉色朴素玄妙,使得整个器物敦厚而富有安定感,呈现出淡泊、洒脱而又浑厚的特色。黑釉在视觉上的美感也体现出禅宗以素简为美的精神。建盏不仅仅有着美妙的器型与色泽,更是凭着一件小小的作品却能够那样影响并准确地诠释宋代“斗茶文化”的真正内涵。正是因为这样,建盏顺理成章地成为这一时代美妙文化的载体。在宋代这个崇尚高雅浪漫的时代,文人雅士手捧幽黑玄妙的茶盏,茶的香汤泛起白沫,如飞扬的雪花,白雾升腾缭绕,随处飘逸。正是这样的烂漫与意绪构成了宋人艺术美学的主题。饮茶艺术增添了士大夫阶层无限的自然情趣,符合了他们所需的超脱与满足。文人趣味开始逐渐成为影响整个社会文化品位的主流,在斗茶逐渐在文人阶层中被接受并将之视为雅尚后,对建盏的偏好,也就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建盏因此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味,令文人趋之若鹜、流连忘返。宋代文学中也产生了咏赞“兔毫”“鹧鸪斑”等建盏的大量茶诗、茶词,极大丰富了宋代文学和美学的内容,刺激了人们对建盏的购置和拥有的欲望,促进了建盏的再生产和新品种的创新,这样的互动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终使黑釉建盏在宋代盛行一时。

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到两宋时期,形成了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等各类工艺品中。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文人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宋代工艺美术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

注释: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

②明万历刊本《蔡忠惠文集》卷二。

③《四部叢刊》本《天门文字禅》卷八,十一页。

④《四部丛刊》影宋写本《诚斋集》卷二十,七页。

⑤⑥《中国出土瓷器全集》(福建卷),科学出版社,2008。

⑦《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西卷),科学出版社,2008。

⑧温松全《闽侯县碗窑山窑址Y2、Y3发掘简报》,《福建文博》2011年12期。

⑨[清]关学优《(嘉庆)庆元县志》庆元县志目录,清嘉庆六年刻本。

⑩⑾⑿《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江西卷),科学出版社,2008。

⒀[明]陈道修黄促昭纂《(弘治)八闽通志87卷》八闽通志卷三,明弘治刻本。

⒁[明]费寀纂修《(嘉靖)》铅山县志12卷》铅山县志卷之一,明嘉靖刻本。

⒂《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湖北、湖南卷),科学出版社,2008。

⒃~⒆《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广东、广西等卷),科学出版社,2008。

⒇《中国出土瓷器全集》(河南卷),科学出版社,2008。

21~25《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山西卷),科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建盏
宋风建盏武夷茶
建盏谣
为茶而生的茶器,土与火的艺术
品牌建设于建盏产业的发展
建窑建盏的前世今生
建盏之“道”在自然
建盏的穿越与还原
涅槃重生,土火交融的建盏之美
曜变七彩虹建盏创烧成功
建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