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远无极穹空幽

2020-06-08 09:58姚颖
收藏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定窑釉料釉面

姚颖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北方地区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产品清雅脱俗、色莹可爱。定窑以烧制白釉瓷著称,但也烧制高质量的黑釉瓷,这里称为“黑定”。黑定的出土情况带给我们一些新思考。

一、黑定的胎釉特点

精良的黑定茶盏,一般是极精细宋代斗茶高峰期的高档产品,极薄盏壁、轻盈造型,与光洁如漆的釉面结合烧制而成的黑定,造型挺拔,色泽深沉,漆黑釉面看起来像深邃的夜空。故史料中有其价高于白定的说法。

1胎骨纤秀釉色轻盈

考古实物经检测得出,定瓷制作的坯体配方中90%为当地矿物原料(少部分用曲阳附近太行山系矿料)。曲阳灵山窑址附近有着丰富的制瓷矿物资源灵山白矸(当地俗称为矸子土)和紫木节,是县城周边煤矿的伴生产品,属优质的煤系,沉积成高岭土类黏土,因瓷土中高岭石含量高,助熔氧化物含量低,耐火性高,得天独厚的胎原料制成的胎坯坚韧,再加窑工精湛的修坯(利坯)技艺,经过熊熊窑火激发出的窑变,物质化学产生变化的过程,也是火与土神奇交熔的画面,永久停留在轻盈的瓷器上,流光溢彩。如定窑遗址中发现的精美黑定茶盏瓷片和底足,口沿处厚度只在两毫米左右,胎壁薄而坚致,釉不及底,足平切,刀口利落不拖泥带水,胎骨呈现薄如纸的纤秀面貌,为宋代黑定的典型特征。(图1)

瓷土耐火性高,所以需在胎料配方中需加入富含钾的岩石类原料(长石)来降低其烧成的温度。定窑遗址附近有丰富的碳酸钙、方解石(石灰石)资源,可以作为定瓷釉中的主要助熔剂,黑定釉料所用的无色透明的石灰石釉,其配方是由石英、高岭土、石灰石等纯天然矿物组成,这些矿物质的加入,降低了高硅釉的粘度,提高釉的流动性和釉面的光泽度,石灰石釉与碱金属氧化物(长石釉)相比,更能增加釉的抗折强度和硬度,降低釉的膨胀系数,既能与釉料发生反应,也能与坯体发生反应,大大增加坯与釉的结合性,能使定窑产品形成釉色轻盈的艺术效果。(图2)

2胎骨釉料结合紧密

釉的使用是由石灰釉到石灰碱釉发展顺序,石灰釉出现比较早,石灰碱釉较晚些,石灰釉特点易于流淌,不易控制,烧成后显得稀薄、光滑、硬亮。石灰碱釉由于在石灰釉中加入草木灰,增加了釉的碱性,提高了粘度,使釉面在烧制过程中更容易被控制,形成粘稠乳浊状,均匀凝滞在器物表面。烧制温度不高时,釉面不如石灰釉表面光滑,多呈现凹凸的橘皮状;烧制温度增高则釉面光滑如镜,黑釉面油腻感不灵动。但也有例外,唐代有些黑釉瓷器表面釉质呈现乳浊感。或许,唐代匠人们也学会石灰碱釉的使用。古人把釉料配方的浓淡、烧成温度的高低、氧化还原焰等因素运用恰到好处,将黑釉烧制成乳浊多变釉质效果。

黑定器物底足留白或者施半釉的釉效,多数使用易于流淌的石灰釉,留白就是为石灰釉留下充分流动间距。因石灰釉较难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需处理好釉料与胎骨在烧成过程中的结合关系,掌握好胎骨与釉料烧成温度与时间,一般釉料会在高于胎骨约30度左右成熟,要胎先熟釉后熟,如果釉面先熟,开始流淌,胎骨却没有烧成熟,再等胎骨烧成熟就已失釉。必须恰到好处掌握胎釉烧结关系,精准把握釉料与胎骨成熟的节点,才能烧出精美绝伦的产品。

北宋早中期的黑定精美绝伦,胎釉结合紧密,胎骨轻薄是关键因素,胎与釉成熟温度区间较小,即便出现白口也多不失釉,精致白口却反衬出器物圆润线条,底足留白,光滑垂釉,让器物静中有动,精美雅致。

进入金代依然生产黑釉茶盏,仍在极力追求釉料的碱性,以厚腻温润碱性釉料效果为美,追求温润失透的玉质感,让器物釉水肥厚柔中有刚,黑窑轻薄纤秀刚劲率真,釉质如秋水般明澈,如春水般柔和,无疑增加了烧造的难度。然而宋人崇尚文雅,燕赵文化追求极致,使得他们不畏难度。

二、黑釉的化学组成分析

陶瓷釉面呈色主要采用的化学元素有铁、铜、钴等,铁元素呈色种类最多,形成由黑釉到酱釉,再由褐釉到青釉的过渡。铁元素的使用最早也最为广泛。铁釉呈色就是由黑至白的过程,也是铁元素含量由浓到淡渐变的过程,呈色关键物质三氧化二铁的浓度决定器物釉面的颜色,有黑、褐、绿(茶叶末色)、青、白,同时,在锰铝硅等元素辅助下,创造出各种神奇的变化。(图3、4)

颜色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烈火熊熊的窑炉铸就了瓷器胎釉的千变万化。窑变形成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种,自然因素包含胎釉的纯净度、杂质含量、炉堂结构、烧成温度、烧制时间、氧化焰与还原焰的气氛等;而人为因素包括故意调整胎釉中铁和其它元素的含量,有意加入容易产生窑变的化学元素,使用点画、描绘含铁浓度有差异的釉料制造不同色彩。采用减薄釉层、出筋、加入变质颗粒等方法,形成不同胎色,用不同铁锰含量,造成釉面上酱紫、茶叶末、甚至是白色斑点变化。经高温窑火锤炼,釉水流动熔解出现了神奇的变化,由于胎质、釉质的不均匀性,并含有偶然存在杂质,在漆黑明亮的釉面上偶尔会出现一些杂色的斑点,看起来像漂浮的云朵、跳动的火焰、垂落的流星在光亮如漆的釉面上瞬间凝固成永恒,化作美丽神奇的窑变,定格成一幅幅灵动闪烁的画面,绚丽多姿地展现玄远无极的神秘美感。 (图5)

三、黑定的分類及装饰技法

定窑黑釉瓷从釉面上观察可分为三类:一类釉面漆黑油亮,光可鉴人,正如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所称“有墨定色黑如漆”。此类残片胎质洁白,瓷化程度较高,断面气孔很少,可见烧结的温度较高;二类釉面黑中透黄褐色,胎质瓷化程度一般,断面不甚平整,气孔可见。三类釉面中带有“窑变”色,或者带有浅浅的银色短兔毫,或者带有笔尖大小的银色圆油滴,或者犹如建窑的褐兔毫,黑中涌出酱色的波浪兔毫,但是整体还是以黑色为主题,也被归类到黑定中。

宋代五大名窑之列的定器不仅有轻盈俊秀造型,更有精美绝伦的刻划花、印花等装饰。但由于黑釉浓稠失透,剔划刻花纹不易在器物表面显现,黑釉花纹装饰使用的相对较少,目前考古发掘和各大博物馆藏品资料黑定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1素黑如漆

故名思议就是纯黑色且没有其他工艺装饰,这类质量好的可以达到“色黑如漆,光可鉴人”的效果,这种素黑釉其实是一种复合色,把所有的颜色融到一起的時候就会呈现黑色,所以黑色也是万色之色,在强光下往往我们看到的是黑带有褐、蓝,或紫的效果,而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看起来就是纯正的黑色。(图6)

黑定器物的口沿因高温下釉流动快速而形成了一道不规则的酱口,透过酱口可见其胎的白色,黑定施釉多数不及底,底部均露胎之原色,强烈的色彩反差,给黑定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素黑中圈足满釉的黑定数量比较少,大多数都是釉不到底,距足有0.5~1厘米的距离,结合黑釉的流淌特性,一般再选择比较好的窑位,有助于提高成品率。

定窑遗址出土的素黑瓷片釉面莹光闪闪,光洁平滑,可见釉面烧成温度极高,由于对流釉技艺掌控,使釉流动却又不露胎,即使碗口釉水流失显露微黄的圈口,却也光亮而不失釉。碗口上黑釉浓淡深浅的过渡,更具灵动的艺术效果,美丽耀斑闪烁在漆黑如镜的釉面上就更加美轮美奂了。

2窑变、铁绣花

在宋代,铁锈斑(花)是北方最具特色的窑变品种,很多窑口都会用铁锈花做装饰,当然定窑也不例外,黑定中的铁锈斑装饰器物可以占到一半以上。其形态或点状或片状或线状,有自然淋洒又有人为涂抹。

定瓷窑变兔毫的数量相较于铁锈花要少,所占比例只有5~10%,油滴和兔毫一样,数量所占比例也不大。 (图7~9)

3黑釉印花

印花工艺在定窑器物上使用的较多,是将刻好纹饰模印到器物上,早期使用凸起的线条图案,后来发展成浅浮雕图案,层次清晰,形象生动,意境深远,也是让观者心醉的黑定印花品类。

黑定印花别致,在花卉线条凸起部分朦胧地显现出洁白胎体,使整个画面若隐若现,再结合贴塑、出筋技法运用,在黑色器物上制造出突起线条,利用釉水流动,在器物上形成流动的白色线条,以增加器物的美感,但遗址发掘出土的黑定器物却少见。

4剔花运用

剔花主要分剔釉和剔化妆土两大类,运用黑白视觉反差对比,展示器表层次之美,将局部黑釉剔除,留出白地或弦纹,黑定的拍鼓就采用剔釉的表达方式,窑址中也出土了拍鼓的残件,还有剔化装土的瓷枕,剔花技术增加了器物的立体视觉感。(图10)

吉州窑流行一种揭纸留白方法,在定窑中也见有使用,先将剪纸花卉、禽乌等图案帖于器物表面,上釉之后再将纸揭去,就有了留白图案,比剔釉留白更方便,有时还将蘸有其它釉料剪纸帖在器物上,烧成后会显示剪纸的花纹,甚至还有贴木叶就更神奇了。

5黑定描金

金色出现在瓷面上,会使画面产生和谐温暖之感,体现不同的艺术魅力。在器物上贴金箔、描金、镶金成为一种追求华贵的生活方式。历史上定窑金彩器白定、黑定、紫定、绿釉器上都曾使用,呈现不同的高贵华美,增强了画面的亮度和色彩效果。

目前考古发掘出土描金器物为两种:一种为用金箔贴饰,因工艺复杂,成本昂贵,未被推广;一种为金粉调胶成汁状描画,像今天的彩绘,需入窑烘烤。定窑为唐宋时期一个著名的供御窑口,开放,包容,曾博采众长于青铜器、缂丝、花鸟画等,金银器更是信手拈来,成型工艺上取金银器延展性的锤鍱、卷边等,装饰上又效仿其精密细腻,可说是惟妙惟肖。 (图11~12)

瓷器上采用描金以宋代定窑最早,与北宋同时代的高丽首都开城遗址曾出土定窑黑釉描金碗,内壁描金彩,有牡丹花和蜂蝶。金色在漆黑的映照下更亮丽、鲜活,不同于在白瓷上的勾边、涂面的点缀,艺术价值更高。考古的瓷片标本中的金花定器,虽有部分金饰脱落,但余者仍是明黄如新,不枉“华美贵重”之誉。

而宋代周密《志雅堂杂抄》载: “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金子磨成粉后需用一种有粘性的液体调和后方能描绘在瓷器上,所以有此记载。当代定窑工匠按文中记载试验烧制,却未能达到效果,也有人认为是用漆,不过佛像描金中多有用漆,黑定上大漆极少见。有学者认为杭州地区出土的黑定瓷片,口沿处贴金箔,即涂有大漆。同类中建窑乌金釉有涂大漆瓷器出土。

描金工艺为二次烧制而成,挑选最精美黑定进行二次制作,这样才能使金保存的时间长久,描金装饰的定瓷稀少,十分珍贵。由于黄金贵重,大约只有宫廷用瓷或订制瓷器才能使用这一方法装饰,此品种在整个黑定中也是少数,而墨书“茶”的黑定斗笠盏的标本,佐证了黑定斗笠盏是作为茶具使用的。

四、黑定精粗瓷的区分

油亮晶莹磨光黑陶很早就仿制成青铜祭器样式,出现在殿堂庙宇或祭祀活动中,黑暗中蕴藏着无穷的未知,幽静空远,宋代早中期为黑定最辉煌的时期,再加时代背景对黑釉器物需求,高等级的精细黑定和粗黑釉瓷都得到了大力的生产。

1烧制工艺

粗胎黑瓷的胎土和釉料取材容易,工艺简单,使用广泛,满足不同阶层的消费需求,普通大众需求人数要多于士大夫阶层,粗质黑定大量存在,并贯穿整个定瓷烧造全过程,至今粗质黑釉在缸罐类器物上依然使用。而精细黑定为满足定瓷高端市场需求,窑户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产品质量品种会逐渐增多,精细产品层出不穷,竞争无疑是创造发展动力。

北宋晚期覆烧工艺盛行,盘碗类产品多采用覆烧烧制完成,但高档黑定产品依然采用正烧工艺,因黑釉器物装饰非常重视釉水在器物上流淌形成的艺术效果,尤其是在碗盘口沿处形成浓淡变化。另外,正烧还可以在底足留白处创造垂釉的效果,在视觉上为深沉凝重黑定增添几分灵动效果,而覆烧都很难达到这一优势,故黑釉精品很少有芒口或镶金银扣的器物留存。

明代收藏家项元汴称“找黑定如找黑天鹅一样难”,指精细黑定瓷器的数量少。但有时为了掩盖粗糙胎质,工匠开始使用棕色的护胎土和护胎釉,不仅可以平滑胎面,又可以节约珍贵的釉料,所以在黑定的烧制过程中,精良胎釉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2釉面效果

正如王英莉、穆青《定瓷鉴定与鉴赏》一书中提出定窑成熟时间点为北宋早中期。北宋早中期是定窑生产高档黑釉时期,多数的黑定釉面黑漆平滑如明镜一般。

北宋后期至金代其它窑场的黑瓷烧造技术逐渐成熟,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白瓷窑场,大多烧制黑瓷,而且烧造的十分精美。黑瓷造型有盘、碗、瓶、罐、炉等,但此时定窑胎质已大不如从前,白中泛灰,烧制温度也明显下降,胎中杂质多,胎不平滑,釉面就很难做到平滑如镜,在此类胎骨上施精炼釉,反而显露瑕疵,多施以碱性浓稠釉来掩盖胎质的不足。(图5、图13~14)

宋代苏东坡诗称“定州花瓷琢红玉”即为对黑定、红定名贵之赞誉。当代定窑大师陈文增复烧的实验中得出:特定烧成气氛下的黑釉,温度在1280℃左右时,黑釉如点漆,沉着稳重,光泽厚实,釉面呈橘皮状,即黑定;温度在1290℃左右时,釉由黑色趋向紫色,俗称酱釉,即紫定;温度在1300℃时,釉面由紫色变红褐色或红色,即红定。故传世的黑定、红定之说,并非色定中有专门釉色配方,而均为窑变烧制时掌握其温度所致。

宋人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黑定中有黑茶盏,以及行炉、熏炉、香具,只是流传下来极少。(图15~17)

出土的黑定,以盏、碗类为大宗。但是在一些寺院遗址,如定州的开元寺,正定的临济寺、舍利寺以及隆兴寺等,却出土不少黑定香器,另外器底有墨书“长老”“方丈” “堂头”等铭文的。 (图18~19)

中国文化讲究见物如见人,睹物思情,见物思怀的心理,以及由物传递自我思想精髓的方式。在宋元文化的积淀下,这些黑釉器物更多的成为了思想携带的载体。就像今人面对玄妙黑釉鹧鸪斑斗笠盏时,有如浮现宇宙苍穹的浩渺空幽,又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空宇,玄远又无极。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定窑釉料釉面
简述明末清初过渡期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工艺特点及其成因
提高全抛釉瓷砖釉面硬度的研究
渗花釉料及其制备方法、渗花抛釉砖及其制备方法
简淡疏阔 意韵悠远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一种抗菌陶瓷釉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高透强化白陶瓷釉料及制备、使用方法
浅谈日用陶瓷小膜花纸装饰的常见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种陶瓷釉配方的调试方法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