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南黎族乡村文化建设

2020-06-11 07:00◎呼
文化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黎族海南文化遗产

◎呼 和

(琼台师范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1]。建设美丽乡村,不仅是为了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是为了实现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海南黎族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要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文化建设中,这已成为当下海南创新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丰富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海南黎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这是建设乡村文化的根本和基础。在黎族中有传唱已久的崖州民歌、代代流传的航海经验、观赏性极强的海南公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黎族服饰、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建筑、手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依托这些基础,深入发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乡村文化建设才能够实现有效提高[2]。

(一)别具风格的黎族织锦文化

海南黎锦图案,是黎族文化的具体表现。黎锦云彩缭绕、旭日东升,山水翻腾,龙凤戏珠,图腾动物栩栩如生,花草树木娇艳欲滴,整个画面生动灵活,十分壮观。结合黎族织锦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发现,黎族织图案已经达到100多种。根据种类可以将所有图案分为六类,分别是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生产用具纹、自然界现象以及汉字符号纹样,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动物纹、植物纹和人形纹,人形纹反映了黎族人民生活生产的场景。黎族人民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工艺法,以布料为载体将自己的美好生活记录下来,使图案造型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艺术水准。

(二)别树一帜的黎族建筑文化

生活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传统的居住房屋跟云南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干栏式住宅相似。干栏式房子是一种古老建筑形式,由“巢居”衍变而来,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子。其具体构筑办法是用竖立的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竹、木质大小龙骨作为承托地板悬空的基座,基座上再立木柱和架横梁,构筑成框架状的墙围和屋盖,柱、梁之间用树皮茅草、竹条板块或草泥填实。此外,船形屋也是黎族人民聚集地中常见的样式,架空船形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有高架船形屋与低架(落地式)船形屋之分。高架船形屋,底层离地面1.6-2米,上面住人,下养禽畜,一般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坡地,垂直等高线布置。底层形成横形空间,四周以木、竹栏围,平面布局已趋定型,一般由庭(晒台)、厅堂、卧房、杂用房等几部分组成,从山墙左侧入口,庭在最前面,有简易木梯上落。

黎族船形屋

(三)黎族歌舞艺术多姿多彩

黎族人民能歌善舞,代代相传,黎族地区素有“歌乡”的称呼。海南黎族歌谣题材广泛,类型丰富,生动活泼;其唱腔多变,画面感极强,方便传唱,很多人对黎族歌舞艺术颇感兴趣。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结束流放生活离开海南时,受到黎族父老乡亲“黎歌变舞祝公归”的欢送;苏轼写下了“蛮舞与黎歌,余音犹沓沓”的诗句。可见,黎族的歌舞不但历史长,更有其独特的魅力。

竹竿舞也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于2006年被列入“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保护名录”之中。古老的舞蹈艺术向观众诠释了海南风情文化的魅力,以多种多样的竹竿舞舞风,让竹竿舞展现出别具的精彩。例如,由海南海口晴伊舞团表演的《黎家新竹》;由海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团表演的《嬉水竹竿》;由艺源舞团表演的《竹上摇摆》;由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表演的《打柴舞》,表演现场精彩激烈、气势非凡。

竹竿舞节奏强烈有力,动作明快,古朴粗犷,艺术感染力强,表演者穿着颜色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在竹竿的缝隙里翻飞、跳跃,潇洒自然,演绎出美丽的舞姿,展示了跳法新颖、别具风韵的竹竿舞表演和人们载歌载舞、欢天喜地的心情,把人们带到了一个安祥欢乐、团结凝聚的氛围,充分体现了竹竿舞的文化底蕴。这是海南黎族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别具一格的黎族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黎族的饮食方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不断改善。黎族传统饮食习俗,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并形成特有的饮食文化。黎族一天三餐,以稀饭为多,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属黎族三色饭:三色饭是海南黎族同胞在其传统节日农历三月三必制的一种美食,寓意来年平安如意,吉祥幸福,黎族的三色饭是用红、黑、黄三种颜色,取自天然植物,无人工色素,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用山兰米和三色的野姜汁搅在一起,再用香蕉叶包住后蒸或煮熟。此外,黎族甜糟也广受游客们的喜爱,黎族甜糟用黎族特产山兰糯米发酵制成。黎家人将山兰糯米饭,拌以黎山特有的植物做成的酵母,装到竹篮里用新鲜干净的芭蕉叶盖好,让其自行发酵几天后再密封进坛里,经过半个月时间便成为甜糟。甜糟营养价值很高,用来煮鸡蛋则更香美。

二、乡村文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南黎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服饰文化以及节日习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当地开发时间较短,且开发过程中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所以建设乡村文化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

第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首先,很多黎族当地人对文化遗产的认知不足,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较弱。其次,文化遗产传承出现断层现象,很多黎族文化的传承者选择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十分艰难。

第二,文化品牌创新问题。结合海南黎族的实际情况来看,黎族文化品牌多是以手工业为主,所生产出来的手工业产品也没有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看待。在现在这个市场开放的时代下,产品的精致度和新颖度非常重要。只有创立独特的手工艺品牌,提高品牌价值,才能提高手工业产品的市场价值,吸引顾客购买。

第三,文化制度建设问题。制定合理完善的文化制度,要吸引更多的能人志士参与到海南黎族文化建设中来,例如专业的导游可以在游客观光游览时进行专业的讲解,专业的文化研究者可以给出专业的建议。此外,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整体度较低,游客们不能够深入感受到当地的人文风情,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海南黎族乡村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发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

要想发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首先要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要通过不断的宣传及科普来培养黎族居民对于文化遗产的认知,通过有效的法律条例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此外,还要吸引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及规划人才。

(二)打造黎族文化品牌

打响黎族文化的知名度,要开拓黎族文化市场的潜力,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研发具有不同特点的商品。在设计文化商品过程中,还要不断挖掘自身文化底蕴,找到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不同之处、找到自身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产业,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来提升市场竞争力,打造黎族文化品牌。

(三)设计和完善文化制度

美丽乡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要结合实际情况,推进和完善文化制度设计[3]。同时,还要重视居民文化培训,让每一位居民都参与到文化传承中。乡村旅游与特色乡镇是美丽乡村系统的有机构成,其发展更显重要,要不断强化自身文化的独特性,加强旅游营销,增加经济和科技的投入,并落实到具体政策和制度中。

四、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建设美丽乡村,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仅是为了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还是为了实现大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018年9月29日,中国(海南)美丽乡村发展大会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召开,大会以海南在自贸区自贸港建设下的乡村振兴新机遇为主题,紧紧围绕共享农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精准扶贫等议题,为更好地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路径参考。

在实践中,对海南黎族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要进行统一规划,对各地独特的民俗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避免出现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雷同的现象,以实现黎族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分配。现以东方市“三月三”节日为例进行分析。这里最负盛名的就是当地的“三月三”,也是海南岛黎族同胞最盛大的节日。游客若赶上此时游览东方县,一定能亲身体验黎族同胞的幸福和欢乐,给旅游增添无比的乐趣。

如何办好“三月三”节日活动?首先要强化旅游路线管理。应按照不同的人流量将旅游路线分为“热线”“温线”和“冷线”,在布置“三月三”节日旅游路线时要做到冷热结合,使游客们在途中感受到黎族文化风情和当地自然景观;要将黎族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紧密结合在一起,呈现完美的艺术效果,激发游客们的兴趣。第二,要强化文化旅游培训。要举办各类型的具有黎族特色的文化培训班,让服务人员和导游更好地掌握黎族多种文化习俗以及文化艺术,增加对黎族文化的熟悉程度。第三,要强化协调和宣传。要有计划、有层次地组织好“三月三”传统节日活动,扩大宣传和传播,提高游客的参与度,提高海南黎族乡村文化的吸引力。

总之,建设黎族美丽乡村,不仅要深入发掘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还要打造具有黎族特色的文化品牌;要通过设计和完善文化制度来促进黎族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性,不断推动黎族乡村文化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黎族海南文化遗产
黎族小伙闯“深海”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黎族母亲》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Tough Nut to Crack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