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

2020-06-20 11:04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贵州毕节5517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9期
关键词:管术体重增加空肠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内镜中心 (贵州 毕节 5517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定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供需肠内营养的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有无进行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分为观察组(有)20例与对照组(无)20例,比较2组舒适度评分、体重增加、住院时长。结果:观察组舒适度评分、体重增加、住院时长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可提升供需肠内营养患者的治疗效果,且可缩短患者的出院时间。

肠内营养是一种具体效果取决于胃肠道功能、精神状态及时间长短等因素的营养支持方式,一般包括经肠瘘口、空肠造口(经皮内镜下)、鼻空肠管、鼻胃管等途径,应用后可降低患者的肠源性感染,加快恢复患者的胃肠功能[1,2]。但临床上予以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时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消化道症状,包括恶心、腹胀、应激性腹泻等[3]。为改善需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患者的以上问题,目前常采用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对其进行辅助治疗,可在保证患者手术质量的同时提升其安全性。本次研究为系统分析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在供需肠内营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作如下阐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定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诊的供需肠内营养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以完全随机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观察组中,女11例,男9例;年龄23~80岁,平均(56.75±6.31)岁;疾病类型:脑出血患者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13例,肿瘤患者2例及外伤胃肠修补术患者2例。对照组中,女16例,男4例;年龄26~80岁,平均(56.91±6.28)岁;疾病类型:脑出血患者2例,重症胰腺炎患者14例,肿瘤患者3例及外伤胃肠修补术患者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知情同意,临床资料均齐全,且经医学伦理会批准。②年龄>18岁,精神无异常。患有代谢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如胰腺炎、感染性肠道疾病、放射性肠炎和化疗、肠瘘;危重疾病:大面积烧伤、创伤、脓毒病、大手术后的恢复期;营养不良患者的手术前喂养等。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脏病:如严重心率失常,心肌梗塞活动期、重度心力衰竭;严重肺部疾病:如哮喘、呼吸衰竭不能平卧者;精神失常不能合作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穿孔急性期;急性重症咽喉疾病内镜不能插入者;腐蚀性食管炎损伤急性期。②言语、理解、行为、视听、阅读等障碍者。③耐受性较差或主动配合能力较差。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应用肠内营养专用管道,做好固定管道操作与相关约束性操作,避免鼻部压疮、喂养管滑脱、非计划性拔管等情况发生,予以其适宜体位,再依照患者肠道耐受度对输注量、输注速度进行调节,500~1000mL/d。疗程7d。

观察组,上述基础上行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检查前1d晚餐进食易消化、清淡饮食,需要禁食水6~12h。胃排空延缓者,则需禁食更长时间。检查前请带上病历本和以前的检查报告。检查当天早晨需要口服药物(如降压药)者、患有严重心、脑、肺疾病、凝血机制障碍、高血压、近期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者,事先与医生沟通,检查前在医护指导下口服咽部局麻药,必要时可加服去泡剂、去黏液剂,保证检查效果。如有药物过敏史,提前向医生声明。对于需要静脉麻醉的患者,术前通知麻醉医生评估患者。术中给予危重症患者吸氧,用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患者口服利多卡因胶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多种体位如坐位、半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等,胃镜(FUJIFILM生产EG-530NW)镜身涂搽润滑剂,胃镜配套主机以及鼻空肠营养管辅助下,对患者实施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一般予以患者左侧卧体位,鼻空肠营养管放置期间应将胃镜与营养管一同送进患者胃腔,选择一侧鼻孔进镜,将超细胃镜头端从一侧前鼻腔缓慢插入,循腔进镜,经后鼻孔至鼻咽部时,调节上下弯角钮以适应鼻腔的弯曲角度,至口咽部,对准食道入口插镜即可进入食管腔内,依次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黏膜是否梗阻。另一侧鼻腔将带有导丝的空肠营养管缓慢经后鼻孔至鼻咽部送至食管、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球部送入十二指肠降部Treitz韧带以下远肠腔约20~40cm,整个过程可在超细内镜下直视完成,如遇插入困难,需应用活检钳对患者的十二指肠至营养管(鼻空肠)上线头作相应夹住处理,可避免营养管出现损坏。随后应在胃镜辅助下置放营养管,无需反复送镜退镜及行置入处理,可通过边送活检钳边退镜的形式进行有效干预,以达到减少营养管带出的目的[4]。营养管到达十二指肠水平部以下,60mL生理盐水从营养管侧孔注入,无阻力,拔出导丝,退出胃镜,即可开始进行肠内营养治疗,治疗步骤与对照组一致。疗程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评测2组供需肠内营养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体重增加、住院时长。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1.0软件,计量资料上,两组供需肠内营养患者的舒适度评分、体重增加、住院时长用±s的方式表示(t检验);P<0.05:差异明显。

2.结果

比较2组供需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组干预后的舒适度评分(89.61±6.54)分、体重增加(6.43±0.46)kg、住院时长(7.54±1.14)d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对比2组供需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指标(n=20,±s)

表1.对比2组供需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指标(n=20,±s)

组别 舒适度评分(分) 体重增加(kg)住院时长(d)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71.54±5.26 89.61±6.54 6.43±0.46 7.54±1.14对照组 71.86±5.21 77.42±6.17 2.67±0.31 12.47±1.53 t 0.137 4.287 21.435 8.171 P 0.893 0.000 0.000 0.000

3.讨论

以往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对长期禁食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但由于该类型患者常存在消化道细菌移位、肠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萎缩等问题,其肠源性感染的概率较高,患者的生存状态易受到影响[5]。相比之下,肠内营养则可在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同时保护其肠黏膜屏障,是一种具有效果优良、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符合人体生理等特点的营养支持方法。

过去通过传统留置鼻肠管方式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较多,虽可短期内减轻患者临床病症,但因其需特殊技术及仪器支持,患者的风险、痛苦感均较大。现如今随着临床医学研究进步、器械发展,常应用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辅助干预需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总体效果较佳。如文中结果所示,观察组干预后的舒适度评分、体重增加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比较可知,经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治疗后,患者的体重显著增加,且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可说明该术式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在需肠内营养治疗患者中应用胃镜下经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术,可有效保证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质量,提升患者的临床舒适度。

猜你喜欢
管术体重增加空肠
戒烟后体重增加问题新机制
胃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中不同食管-空肠吻合口加固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超细鼻胃镜辅助胃窦直视法空肠营养管置入术的应用
十全大补汤加味联合空肠营养管改善胃恶性肿瘤患者疗效观察
超声辅助法置入经鼻空肠营养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与护理研究
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肿瘤科化疗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家属参与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间期体重增加的影响
颈内静脉置管术在脑梗死昏迷长期输液患者中的应用
社会版(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