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画”数学培养低年级学生几何直观能力

2020-07-03 08:48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袁玉玲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画图数形算式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袁玉玲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数学中,数和形是两个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彼此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一定条件下,数和形需要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画数学是数形结合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想说一说怎样通过画数学来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

一、引导学生化形为数——读懂图

现用教材,大容量、大范围以图形、符号、语言式数学信息等形式承载,培养学生读懂图意,有效实现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文字语言的转换是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片段一

在这个极为熟悉的家庭生活场景中,课堂最初展示环节,学生主要从关注的点入手。为了有针对性地引领,我通过设问:猜猜老师会怎么来观察这幅图的不同场景?学生开始认真揣摩,从而主动发现有顺序进行观察,并全面得到:花(花盆):4+1=5(盆或个),凳子:2+3=5(个),现实人物(照片人物)1+2=3(人),梨:1+2=3(个),并从中发现相同算式可以表达不同的场景。那一刻,写得全而多的学生内心充满欣喜,写得不够全的学生从同伴身上获得了新的认知和对同伴的欣赏。

片段二

这是一个关于8的加法算式的主题图。开始,多数学生只写出一个算式,便开心等待揭晓答案。后经提醒“看看你能写出几个加法算式”。于是他们又陷入了深思,并发现了系列算式:摇绳与跳绳总人数:2+6=8(人);戴帽子与不戴的总人数:1+7=8(人),穿裙子与穿裤子总人数:3+5=8(人)。截止到此,还是没能写出所有,我就再次启发:老师还能写出一个算式,猜猜看。结果全班还是没有一人能有所悟,我板书算式4+4=8(人),并追问“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写吗”。终于有学生满心欢喜地说出:“因为女生有4人,男生有4人。”老师趁胜追击:“仔细观察这4个算式,看看你能从中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来观察,在观察中比较,并发现4个算式涉及到8的组成,不仅可以按顺序写出算式:2+6=8,3+5=8,4+4=8,还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原来这个简单的跳绳场景图中,蕴含了这么丰富的数的内涵。

在上述2个片段中,当学生用数学算式进行表达后,即时为学生搭建说理平台,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意,通过相互补充与归纳,从而厘清图意,建立图形与算式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学生的化形为数的识图能力得以有效培养与提高。

二、培养学生化数为形——会画图

低年级学生独立画图存在较大困难,离不开教师的示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原有的数学学习经验,以“摆实物——摆学具——画实物图——画形象示意图——画抽象示意图”为丝线,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些画图的方法与小窍门儿,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延伸的数学学习能力。

教学片段:分物游戏

活动一:

2只小猴分4个桃,数量少。学生准备的实物图片,以分实物图片的形式进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分物热情,而且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活动二:

分12个胡萝卜,3只小兔,每只小兔分得一样多。数量相对多一些,课前没有要求去准备实物图,学生想到了以摆小棒形式来分,用小棒代替实物比较形象,同时在实物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

活动三:

15根骨头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到几根?

对于题目的条件,仅用文字方式来呈现,学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摆学具。随后我设置障碍:“老师现在既没有实物,也没有学具,有什么好办法来记录分的过程与结果呢,帮帮我吧!”学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自己画图。通过收集的学生作品发现,有的全画实物图(小狗、骨头);有的属于实物图雏形与数学简图相结合;有的全画抽象图,所画图形多种多样,记录分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随后,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评价一下多种方法,看自己比较欣赏哪些方法,为什么?通过追问、引导比较、促进优化的过程,使学生经历并获得了画数学的一些小窍门儿。

活动四:

将18个桔子平均分,要分完,可以怎么分?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这是一个开放性数学问题,共4种不同方案:

组数 2 3 6 9每组桔子个数 9 6 3 2

通过随堂巡查与最后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画图的好处,不自觉地动笔用画数学的方式完美解决了这个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问题并没由此终止,学生还从画的4种不同的图形中有了新发现:每组个数与组数的积都是18;组数越来越多,每组的数量越来越少。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开阔。

三、内化学生画图意识——想画图

几何直观能力并非学生与生俱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刻意而且经常性地予以渗透和内化。

教师可根据相应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尽量画图,将相对抽象的问题图形化,使学生做到心中有图、见数思图,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

教学片段:

问题1: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初步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用符号或图形来记录数量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堂上充分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学生想到了用符号或图形来解决,而不是去画实物图。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表达方式理清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3倍后,我接着追问:“你更欣赏谁的作品?说一说你的理由。”给足观察与思考的时空之后,学生没能说出欣赏的理由,然后我鼓励学生尝试“观察符号与符号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间隔距离,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部分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发现右边的每4个图形挨得很近,4个与4个之间隔得远一些,我再次追问“为什么这样画呢”?有的学生从中悟出了以4个为标准,较远的间隔距离更能直观感受到蜻蜓与蝴蝶之间是3倍的数量关系。

问题2:蜜蜂有多少只?

与问题1相比,数变大了,采用一一对应式图形,学生已经感受到它的麻烦,于是想到了“圈内备注数”的数、形结合的表达方式。

对于方法二,课堂没有生成,由教师呈现出来,先是充分让学生去读图,领会图意,理解画法,然后让学生思考画类似图形应该注意什么问题?随后又对这两种方法作出自己的评价。学生一致认为方法一更直观,更好画。“我也这么觉得。”最后我话锋一转“你能不能对方法二进行改进呢?”学生虽然经过冥思苦想,却没有一个人能想出改进的方法,课堂在那一刻怔住了。“想看老师怎么改进吗?”我画出方法三后,问道:“你想对老师画的图说点儿什么呢?”经过共同参与表达,最后达成了共识,原来方法二就是方法三的原型,但方法三更简单,画图的注意事项类似于方法二。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程度与精彩表达,启而不发到由启而发的画面让我不得不感叹:通过这样“慢下来、细下来”的坚持,学生的图形意识日渐内化,画图能力日渐提升。教师搭建的舞台有多大,学生的思想就会有多远。

读懂图,能画图,会想图,是低年级学生基本的几何直观能力,也是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只要做个有心的教师,切实找到数形结合的支撑点,慢慢渗透“画数学”的数形结合思想,不断去强化,不断去积累,低年级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就会慢慢提高。

猜你喜欢
画图数形算式
数形结合 理解坐标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数形结合百般好
怎样画图
数形结合 直观明了
画图比多少
画图理解“同样多”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画图理解“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