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H5作品分析

2020-07-04 12:34李沁芳
新媒体研究 2020年8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

李沁芳

摘  要  自2014年以来,H5作品大量涌现,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的报道,文章从主题策划、视觉呈现、交互方式三个方面分析2019年国庆节期间,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日报公众号和人民网推出的H5,探究H5是怎样被用于重大事件的报道,人民日报H5的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H5;人民日报;重大事件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08-0011-02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H5是指建立在HTML5技术规范基础之上,综合了特定的网页效果、视听效果、感官效果和交互性等因素,以“超媒体”的技术形式呈现的报道形式和样态[1]。自2014年以来,H5作品大量涌现,被广泛用于各种场合的报道,其中不少甚至获得了上亿的观看量。H5作品有许多优势,例如适用性强,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支持HTML5格式;制作简单方便,许多零代码平台可以让制作者快速上手;适合场景式报道,可以承载更多的信息量;用户互动感参与感强,可以形成链式传播;等等。

作为一种新兴的承载内容的形式,目前关于H5的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空白。本文从主题策划、视觉呈现、交互方式三个方面分析2019年国庆节期间,人民日报社旗下人民日报公众号和人民网推出的H5,探究H5是怎样被用于重大事件的报道,人民日报H5的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为日后更多的H5新闻报道提供一定的参考。

2  案例研究

2019年国庆节期间人民日报社共推出8个H5作品,分别是《时光打印机》《时代青年秀》《爱国style》《我的年代照》《复兴大道70号》《一笔画出70年》《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今天,我们都是升旗手。

其中有三个是独立推出的作品,分别是《时光打印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今天,我们都是升旗手》,另外5个是与其他机构或媒体联合推出的作品。

接下来本文分别从图片生成类、长图拖动类以及游戏类,这三类交互方式分析人民日报社的H5作品。

2.1  照片生成类作品

图片生成类即通过用户选择选项或上传照片,生成可以分享至朋友圈的图片的H5,主要的互动方式是点击与上传照片。照片生成类由于每个用户选择或上传的照片不同,生成的照片有独特性,往往很容易被用户分享,从而形成链式传播,可以迅速积攒起大量的关注。

在2019年国庆节期间人民日报社制作的4个图片生成类中,《我的年代照》和《时代青年秀》相似度最高,通过用户上传照片生成图片,用不同的装扮和背景体现出70年的变化。切入点有一定的不同,《我的年代照》设定的场景是用户“穿越”到不同的年代去照相馆照相,而《时代青年秀》则将受众设定为“时代的亲历者”,最终生成的照片上配有描述生活变化的简短文字,例如“90后”是“从循环着青春旋律的MP3到随点随听的数字专辑”。视觉呈现上,《我的年代照》相较而言更简单,在简单的照相馆场景后就来到了上传照片界面;而《时代青年秀》的开头有一段视频,通过不同年代出生的“建国”,体现人人都是时代的亲历者这一主题,此外与《年代照》相比,《时代青年》多了让用户填写自己信息的互动,增加了最终生成照片的独特性。

《时光打印机》选择的也是新中国成立70年岁月变迁的侧面,但通过用户选择自己出生的年份生成类似当年的报纸头版的照片,用真实事件将用户与时代联系在一起。从视觉呈现上说,《时光打印机》所生成的图片虽然随年份不同而变化,但是相同年份获得的图片是一样的,最终得到的结果的独特性并不那么强,用户的分享意愿也有所不如。

《爱国style》的主题与切入点较上述几个有较大的分别,意在突出56个民族是一家,通过生成照片让用户“穿上”各民族的服装,由于民族的数量多,每个用户可以生成的照片差异也很大。切入点很独特,美工的高投入换来的是受众新奇的体验感,故而传播效果在这4个照片生成类H5中也是最好的。

2.2  长图拖动类H5

长图拖动类通常会设置一定的场景,让用户通过拖动等方式观看作品。内容上长图拖动类内容承载量大,内容里有一定空间或时间跨度的H5会常使用这种互动方式。在本文研究的三个长图拖动H5中,两个跨度方式都有涉及。

人民日报公众号与快手合作的《复兴大道70号》是以横向拖动的方式,场景变化的同时也通过背景标志性建筑的变化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在每十年交替的地方增加了可以上传照片的互动。但是由于内容太多,转场方式只有简单的横向前进,所以略显枯燥。在叙述上,缺少一些必要的事件说明、年份说明,部分受众可能无法理解其想要表达的历史画面。技术上依然存在着一些瑕疵,互动体验还有进步的空间。

《一笔画出70年》讲述的也是70年跨度,是人民日报社和网易新闻合作的作品,其绘画风格,叙事方式,动画效果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网易特点。叙事上,直接点明年份并配上文字说明,非常简介明了。在美工上,除黑白外主要使用了两个对比度很大的颜色——红和黄,用于突出重点。不同于《复兴大道70号》,虽然用户在观看时也只用简单的向上滑动,但是转场方式却是多变的,同时景别也在不断的变化,不局限在一条街道上,而可以从超大景别随着手指滑动快速变到特写,带给观众观看电影运镜似的感受。表现场景并不完全写实,有许多抽象的元素,例如中国加入WTO使用的是一个门牌标着WHO的门不断放大,又自然转场到太空,描绘神舟上天。虽然场景跨度很大,但是并不显得突兀,门和火箭上天都可以作为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腾飞的隐喻。交互非常的流畅,可以通过手指上下滑动控制播放进程。

由人民网独立出品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的表现重点在“新時代”,展现的是空间上的跨度,通过向左滑动的方式,火车快速途径了中国,向受众展现了各个省份的标志性元素。在画面呈现上,画面非常的精美,也具有层次感。但滑动时,惯性系数偏大导致画面很容易迅速从头滑到尾,又自动跳到结束页面,大大减少了受众观看的时长,使得内容整体有些单薄。

2.3  游戏类作品

游戏类H5是指将受众引入场景,通过交互完成一定的目的的H5,受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了参与者。因此,游戏类H5的用户带入感也是最强的。人民日报公众号独立推出的《今天,我们都是升旗手》将重点放在国庆阅兵典礼上的升旗手,让用户长按按钮使国旗逐渐爬上旗杆。除此以外,H5的开头使用升旗的视频素材将受众引入场景中,并在结尾处设置了分享界面,配有文字“我是第××位升旗手”。从互动和美工的角度来说,《升旗手》较简单,但是给予了受众加入进阅兵的参与感,激发了受众的爱国情绪与自豪感,从而获得大量转发。

3  结论

3.1  人民日报社H5特点

3.1.1  从策划角度

作为党媒,人民日报的作品表现出的亲民化和潮流化是让人欣喜的。人民日报社的H5在策划时多将个人与时代联系在一起,除了一笔画出70年外,H5的叙述中都强调了受众的存在。

虽然是进行重大政治事件的报道,但内容实际上已经脱离了官方话语体系,转而以平等的姿态面向受众,通过选择大时代下的个体侧面入手,增强了报道的接近性,也增强了受众的时代参与感。

但是策划主题也存在着报道主题雷同的问题,在8个H5中,《时代青年秀》《我的年代照》《复兴大道70号》《一笔画出70年》都是通过对比方式反应中国70年变化的。虽然这些都是优秀的H5作品,但套路化的策划背后体现的是创意灵感的枯竭。

3.1.2  从视觉呈现角度

在H5制作方面,人民日报倾向与其他媒体进行合作。人民网与人民日报独立制作的H5无论从美工还是内容上都有些单薄。在自身条件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借用平台优势,与其他善于制作H5的媒体合作不失为良策。在报道时,人民日报社的H5善用视频素材,主旨思想和场景创建都通过视频连贯成熟的画面和语言很好的立了起来。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H5作品对视觉效果的追求了大于对内容的追求,精美的、耗费大量精力的画面实际上承载的信息量并不多。H5本身可以兼容声音、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其承载的信息量应当是大于传统的文字、图片或视频报道的。然而现在大多数H5作品都是速食式的,以快速吸引流量为目的,其娱乐属性高于报道属性,形式大于内容。

3.1.3  从交互方式角度

人民日报社的H5交互方式总体就分为三种,其中涉及的交互方式是简单且类似的,只有点击、滑动和长按。除此之外,技术上不流畅也时有发生,首先是加载时间过长。调查显示,如果加载页面超过5秒,那么有74%的用户会关闭页面,但在上述H5中,受网络传输速度和加载内容的影响,图片合成类H5的加载时间整体超过5秒,卡顿比较严重。另外在复兴大道70号中,声音与页面滑动关联在一起,虽然可以起到自动播放不同场景声音的效果,但若是受众滑动过快,非常容易出现声音没有播放完就戛然而止的情况,带来不好观看体验。另外元件播放方面若是设置循环播放视觉效果会更好,可以供受众反复观看。

3.2  意见与建议

3.2.1  增加H5的内容含量

形式大于内容是目前市面上大多数H5作品都有的通病,大多数制作者都将H5作为独立于文字报道、图片报道等的报道方式,而实际上,与其将H5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不如将其看作一个承载内容的载体,一个整合内容的工具。无论是数据新闻报道、视频报道还是文字图片报道,H5都能以其强大的兼容性将他们整合在一起,从而向用户提供真正有意义有质量有内容的报道。同时由于H5作品的互动性强,将深度报道承载其上时也能解决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导致注意力快速流失的问题。因此制作者在制作作品时,因尽量摒弃以往的娱乐化流量化思维,以做严肃新闻的思路去制作内容,辅以新型的技术予以包装,由此才是真正秀外慧中的作品。

3.2.2  作品中的增加多元化的互动方式

目前人民日报社的H5在同一作品中往往只运用一种或两种互动方式,多为点击+滑动、点击+长按的结合。互动方式的单一化可能会使受众的注意力随叙事内容的增多而不断流失。因此在制作时应当注意丰富H5的互动方式,除了传统的点击拖动,还可以增加“摇一摇”“扫描物体”“拖拽物体”“绘画”等方式,不断引发受众兴趣。

3.2.3  探索新的创意表达方式

随着H5技术的日渐普及,在技术初期受众因新奇感带来的流量红利已不复从前,套路化的表达方式和同质化的内容不仅无法激起受众的转发欲望,还可能令其产生厌烦心理。制作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应积极在新型创意表达方式上做出探索,应用新技术新手段,例如可以将AR、VR融入场景报道当中,进行360度全景报道,還可以适当进行一些直播连线,带给受众沉浸式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苏涛.H5新闻的概念起源与技术逻辑——基于技术视角的考察[J].新媒体研究,2019,5(20):1-5,12.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
中国奥运新闻报道的文化转向
《人民日报》、《读者》领跑2016报刊发行
《人民日报》否定“文革”释放积极信号
一名乡镇干部的评论稿为何屡上《人民日报》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