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疗效初步研究*

2020-07-10 04:34游岚岚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包虫病手术过程开腹

魏 倩,王 艳,游岚岚,苟 博

早期泡型肝包虫病,又称泡状棘球蚴病,是由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感染人所致。该病在肝脏中的发生率高达98%及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2]。临床上,多采用手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其中常规开腹肝叶切除术用于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在手术过程中创伤较大,影响肝脏储备功能,一般不作为首选方法[3,4]。郭建琴等[5]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能使病灶处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在超声引导下操作有利于在创伤更小的情况下彻底清除肝包虫病灶,患者恢复更快。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观察了疗效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6月~2019年10月我院诊治的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为(55.69±5.66)岁。结合流行病学史,并经腹部CT或MRI检查,影像学检查显示1.5 cm≤病灶直径≤5 cm,且为单发病灶并局限于1个肝段内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液性暗区[6]。排除标准:①既往有肝脏微波消融治疗史或肝脏手术史;②具有本研究治疗禁忌证;③病灶邻近重要脏器或主要胆管;④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异常;⑤哺乳期和妊娠期妇女;⑥伴有严重的精神障碍;⑦耐受性或依从性较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两组性别、年龄和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

1.2 治疗方法 在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取右肋缘切口,开腹进腹,探查包虫病灶位置、大小和数量,确定穿刺部位,向囊腔内注入20 %高渗盐水,10 min后抽吸,重复操作3次,吸尽囊液,剪开外囊,摘除内囊和子囊,使用高渗盐水擦拭囊壁,确定无出血和胆漏后,用大网膜填塞囊腔。然后,放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术毕;在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患者取平卧位,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使用M7Series便携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超声引导下确定穿刺部位,避开血管。使用微波治疗仪(南京康友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消融,微波仪输出频率为2450 MHz, 输出功率为0~120 w,逐级可调。在消融时,将穿刺针温度设置为100 ℃,功率设置为100 w,消融时间设置为5 min。将消融范围大于病灶面积。根据术中情况,调整消融时间和功率。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在消融完毕后,退出穿刺针,并对穿刺点周围进行常规消毒,使用敷料进行覆盖包扎,术毕。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

1.3 检测指标 使用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有限公司)检测血生化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1 w,行腹部CT检查,显示肝内病灶稳定,未增大,未出现消融不全为显效;CT检查显示病灶基本稳定,未明显增大,无复发为有效;CT检查显示病灶不稳定,且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则为无效。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术后1 w,观察组血清ALT和GG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AL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在随访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1 两组临床疗效[n(%)]比较

与对照组比,①P<0.05

表2 两组血生化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①P<0.05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n(%)]比较

与对照组比,①P<0.05

2.4 典型病例超声表现 见图1和图2。

图1 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腹部超声表现 治疗前,囊肿内囊壁塌陷,呈花瓣状

图2 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腹部超声表现 治疗后,囊肿囊液清晰,边缘光滑

3 讨论

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是人体消化道中有幼虫入侵并侵犯到肝脏所形成的囊性病变,是畜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此类患者绝大多数是由细粒棘球绦虫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不同方式寄生于人体脑、肝和肺等部位所致,尤以肝脏寄生最为常见。该病潜伏期较长,不易被发现,存在隐匿发病和进行性进展等特征,且终末期肝包虫病常侵犯患者重要脏器和腔道,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7,8]。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的主要方法,但由于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不仅要承受手术本身的风险,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脏器还可能因缺氧环境出现器质和功能改变,故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在选择手术方案时需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常规开腹肝叶切除术在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的手术过程 中,由于治疗不彻底,易使残留在腔内的原头节有形成新囊的可能,故临床疗效还有待提高[9]。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在治疗肝包虫病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有关文献[10]指出,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在手术过程中通过超声引导,可避开重要脏器和大血管,减少出现胆漏和出血等现象。因此,本研究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进一步探讨了该技术的治疗效果。

据临床多项研究[11-13]报道,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是通过将一根特制的消融针经皮穿刺到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病灶的中心区域,组织自身的极性分子在微波电场的作用下高速旋转摩擦产生热量,可使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病灶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在消融温度继续升高时,可继续使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病灶发生凝固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肝功能受损较轻,提高了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使手术时间、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拔管时间饿住院时间均缩短,并减少了术中出血量。也有研究[14,15]指出,当早期泡型肝包虫病发生时,会导致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细胞受损,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体内血清肝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发生异常变化,可能引起血清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血清ALT和GGT水平异常升高。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研究中我们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且术后1 w观察组患者血清ALT和GG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保护肝功能,继而可提高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16,17]发现,由于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囊肿对周围组织器官可造成压迫,刺激诱发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变化,主要体现在患者心率出现异常变化,疼痛程度增加。本研究在超声引导下对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行微波消融手术,通过在超声引导下操作,可发现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肝内存在不均质密度团块,病灶内可观察到散在的点状或斑片状钙化,视野清晰情况下可确定穿刺部位,最大程度上避开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重要血管、胆道和重要的邻近器官,避免刺激和压迫患者周围组织器官,减轻患者疼痛[18],且在手术过程中,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维持入肝和出肝血流的稳定,维持门静脉系统循环和体循环的稳定,故而可减少对全身的影响。此外,通过进一步分析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在手术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在于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由于手术过程中会推挤、压迫、侵犯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血管和胆管,造成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多,且对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增加了患者并发其他感染的风险。相比常规开腹手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手术在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的过程中视野清晰,在超声引导下可妥善处理患者更细的血管和胆管,减少患者术中术后出血或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且该技术既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效果,又可在最大程度上保留正常肝组织[19,20],故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技术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早期泡型肝包虫病患者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症状,并能提高患者血清ALB水平,降低血清ALT和GGT水平,保护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而可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包虫病手术过程开腹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压疮高风险者手术过程急性压力性损伤护理干预
剖宫产手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保温护理对98例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复苏应用价值分析
麻醉复苏室与临床护理特征性分析与措施
包虫病科普课堂:认识它 预防它 根除它
健康中国,哪儿都不能落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