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班工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价值意蕴

2020-07-23 16:39杏英
职教通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职业教育

杏英

摘要 鲁班工坊是促进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服务项目,它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班墨”思想为基础,具有丰富的内涵。鲁班工坊的创建对中国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促进职业教育的本土生长,形成民族特性;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关照人类和谐共生。

关键词 鲁班工坊;职业教育;价值意蕴

基金项目.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技能组织运行机制比较研究及对我校的启示”(项目编号:GHYY-201902)

作者简介:查英,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 2020) 03-0009-05

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作为天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新示范区创建的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项目——鲁班工坊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从2016年首个鲁班工坊创建至今,已陆续建立了泰国、英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吉布提等11个鲁班工坊,在国内外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鲁班工坊在全球范围内建设的不断扩大,厘清它的概念内涵,全面把握其对中国职业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将有助于其深化发展。

一、鲁班工坊的内涵

鲁班工坊是以中国的“百工之祖”一一鲁班命名,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基础和丰富的内涵。

(一)鲁班工坊的哲学基础

鲁班工坊以鲁班命名,鲁班是我国手工技艺发明创造的典范,是中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技能大师的代表,代表着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品格,他是班墨文化的典型代表。班墨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国的“工匠精神”,体现出中国古代匠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勇于担当、超越自我等人文精神。班墨文化的根本思想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倡导兼爱非攻,其核心内涵包括:“精益求精、崇尚科学、心系百姓、胸怀天下、造福人类”[1]。因此说,鲁班工坊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班墨”思想为哲学基础,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

(二)鲁班工坊的内涵标准

鲁班工坊是以“班墨”思想为基础,以天津现代职教示范区的优秀职业技术和教学成果为资源支撑,围绕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与所在国家的产业对接的要求,以天津所研发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为教学模式,将中国优秀的職业教育和中国优质的产品技术向合作国输出,以中国技术、标准来培训当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服务项目。

鲁班工坊的建设“秉持着平等合作、因地制宜、互学互赢、开放包容的精神,坚持共研、共建、共享、共同和共赢”[1]的原则,在统一的标准框架下,充分考虑合作方的要求和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具有国别的特色。鲁班工坊的内涵标准主要包括:一是以合作双方共同制定认可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协调与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构国际化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实训教学环境;二是以国家优质教学成果,即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为教学模式,课程中所包含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素养等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依据;三是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所选用的优秀教学设备为基础,赛项教学装备的开发对接产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装备设计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相融合,教学装备设计以满足企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四是以校企合作开发的“四位一体”立体化教学资源为内容,促进企业、岗位、职业资格与专业教学的有机衔接,开发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立体式教学资源;五是以合作国职业院校本土师资标准化培训培养为根本。

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海外“孔子学院”,未来的发展规模将不断扩大,其内涵将更加丰富,发展模式将更加多样。鲁班工坊的设立,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起点,它能够促进职业教育形成民族的特色,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并彰显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

二、促进职业教育的本土生长,形成民族特性

鲁班工坊这一在全球化时期由中国人建立的职业教育新项目,需要经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才能实实在在地进入到实践阶段,它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也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本土生长,形成自己特色的过程。也就是说,鲁班工坊的建立,能够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本土生长,形成民族的特色。

(一)鲁班工坊促进职业教育的本土生长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一直都在引进和吸收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经验,寻找中国职业教育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之间的差距,还没有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鲁班工坊的建设,可以引发职业教育学家们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在第三世界本土化的反思和批判,学者们的反思和批判,可以帮助他们区别移植外来文化和演进本土文化的不同,区分两种文化发展过程的不同本质,识别其对我国职业教育“本土生长”的不同意义,从而避免职业教育“本土化”抑制、遮蔽甚至取代职业教育“本土生长”。这样,职业教育就能获得一种真正的本土生长方式,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和职业教育现状的“本土生长”。经过“本土生长”,使得我国职业教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为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树立起中国职业教育的形象,建立起中国职业教育与世界职业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本土生长”可以在职业教育的理论发展与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之间建立起联系,即职业教育的理论发展根植于我国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我国当下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可以说,这种联系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理论的积极作用,增强其改变现实经济生活的力量,使得职业教育的发展获得了理论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能够赋予职业教育理论以强大的逻辑力量,使其能够强有力地批判外来理论,并抵制外来理论的同化,同时也使职业教育的理论能够从本民族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寻找到取之不尽的生命源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二)鲁班工坊促使职业教育形成民族特性

民族性是一国教育的特性[2],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民族性也应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性。鲁班工坊能够促使中国职业教育形成自己的民族特性。鲁班工坊项目在借鉴外来职业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职业教育的思想之源,挖掘中国劳动人民的瑰宝,以中国制造为契机,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基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并把中国最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跨国型技术技能人才,使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服务世界。鲁班工坊通过开展文化教育体验、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等活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对中国文化、中国教育模式和中国技术等的理解和学习,极大地提升了当地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技术的热情;通过各种教育联盟和交流会,促进各国之间的理解与交流、开放与包容,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总之,鲁班工坊以优质资源为依托,建构“校、校、政、企、企”五位合作主体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合力,建立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形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起点,这将极大地推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职业教育的形成,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并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

三、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建构话语体系

目前,西方职业教育学者近百年来构建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占有主体地位。比如,在我国,为了与我国经济的改革相适应,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积极向发达国家寻求职业教育的经验,先后引进了北美的CBE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模式、英国的BTEC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并在近年来对德国的理论一实践一体化课程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较为推崇[3]。鲁班工坊的建立,证明4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经从单纯学习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国外经验和教学模式的初级阶段发展到高水平参与国际交流的阶段。

(一)鲁班工坊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鲁班工坊是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新起点,它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而且也能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世界职业教育中的话语权。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出不同国家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反应出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与该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两种关系对职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解释学的视角来分析,所谓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只不过是关于职业教育话语或职业教育现象的一种多边解释与理解。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理念、内容通过一种双方都认可的解释文本呈现给输入国的受教者,受教者通过对输出国有关职业教育的文本资料的理解与学习,领悟和把握输出国的某种技术技能或工作原理、工作程序,并学以致用。这种理解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理解,更是一种文化的理解。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斯普朗格曾以狄尔泰的理解论为基础,认为一般的教育过程包含着三个方面的理解,即语言的理解、人格的理解和文化的理解[4]。以这三个方面的理解为基础,可以建立起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化精神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实质上是发生在师生之间、个人和社会文化之间不同层次上各种话语和文本的解释。鲁班工坊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职业教育的课程文本,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传授给他国师生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国师生通过鲁班工坊的教学,理解并接受中国的语言、现代技术、工匠精神和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鲁班工坊是我国职业教育输出的一个新纽带,它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鲁班工坊是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国家界限、走向世界的具体实践,它的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对话。对于输入国的师生来说,接受他国的职业教育技术,不是被动地、僵硬地、随意接受的过程,这种对他国职业教育的接受与理解总是以一种对话的形式进行,它需要接受国的学生与输出国的教师之间跨越文化的障碍,进行有效的交流。鲁班工坊的建设,为职业教育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创造了一个“话语场”。能够挤进这个“话语场”,与他国职业教育开展对话,说明中国职业教育将打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第三世界国家的霸权主义,在世界职业教育体系中挣得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二)鲁班工坊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

鲁班工坊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职业教育的国际化也意味着不断构建本国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而鲁班工坊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鲁班工坊的教学过程是向输入国的师生输送优质的中国职业教育资源,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而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鲁班工坊首先需要具备教学的资源,需要具有自己的话语体系。这意味着,借着鲁班工坊的建设,我国职业教育学者需要厘清我国职业教育的民族特性,建立一種既有中国特色、又不妨碍跨国对话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并结合输出国的文化特点,建立起我国职业教育与别国职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与别国社会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发挥我国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换句话说,鲁班工坊是我国职业教育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走向国际化的助推力。鲁班工坊的有效开展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与本国经济生活之间的积极关系、形成民族的特性,并通过跨国的交流与对话,与他国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建立起不同的联系,在与不同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碰撞中,形成自己的特性,抢占自己的地位。可以说,鲁班工坊的不断创建鼓舞着中国的职业教育学家要胸怀世界,要站在“全球的”立场上,寻找本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更好地参与国际对话与交流,彰显中国职业教育的普世价值。

四、彰显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关照和谐共生

在全球化时代,需要各国开发出具有国际理解的教育,培养世界公民。如何在保证职业教育体系民族性的同时,通过加强国际化来赋予其全球化的时代特征,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是各国共同的历史使命。鲁班工坊的建设,彰显着中国职业教育促进世界发展的共同价值,体现着中国职业教育关照世界人民的和谐共生。

(一)鲁班工坊彰显着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

为了世界的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基础、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提出了共同价值思想,并推行“一带一路”,将其沿线地区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合作共赢。共同价值思想是中华文化中“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理念的体现,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谐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对人类和谐共生理想的一种极好的表达。共同价值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基础,其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类整体,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5]。共同价值是人类对“大同社会”“永久和平”等美好生活的期许,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文化公共性特征的共同道德践行规制和价值准则”[5]。共同价值思想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实现路径,而鲁班工坊正是以共商、共建、共享、共用和共赢为基本原则,搭建职业教育与世界对话的“舞台”,使得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彰显了职业教育的共同价值。

(二)鲁班工坊促进职业教育关照人类的和谐共生

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它形成于民族国家的兴起时代,民族性是它的基本特性。但在突出职业教育民族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职业教育的民族际性。民族际性包含了普世性和共同性,主要是指那种“使不同民族之间相互理解成为可能的前提性的东西,那种对不同民族而言的共同有效性和共同存在”[2]。民族际性不是先天存在的,它是各族人民以共同性为基础,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的结果,是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共同建构的。正是因为这种民族际性,不同民族间才有可能开展文化对话,和谐共生。全球化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正在从以民族矛盾为动力、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运行方式转向以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为核心的运行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霸权主义将在世界中难以通行。如今,全球共治已成为一种需要,它在地区、国家乃至城市层面确定着规治的条件[6]。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改变,要求各国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到推动全球公民的形成中来,而鲁班工坊正是中国参与全球公民培养的方式之一。

鲁班工坊以“班墨”文化为思想基础,班墨文化主张兼爱非攻,尊重劳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哲学思想。中国“和”的哲学思想具有独特性,它强调的是一种包容差异的和谐,这在西方哲学中很少论述,而从这独具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出发,鲁班工坊的创建,体现了中国职业教育在关照人类和谐共生方面的积极意义。鲁班工坊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全球性的主要动力。如果说“一带一路”是中国人为人类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新思想的话,那么鲁班工坊就是中国人在全球化时代为人类贡献的一个教育新举措。以鲁班工坊为载体,职业教育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最终实现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在这里,个人的发展是与世界的发展、尤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相统一的。

综上所述,鲁班工坊的建立,正是我国职业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培养跨国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其参与人类共同治理的重要途径。通过鲁班工坊的服务项目,不仅能够发挥我国职业教育在提升输入国师生的技术、素养和品质等方面的重要性,还将彰显我国职业教育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关照人类和谐共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景泉.鲁班工坊[M].北京:中国铁路出版社,2018: 40,3,

[2]项贤明.教育:全球化、本土化与本土生長——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观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2):32-41.

[3]曹晔.“鲁班工坊”,共享中国职教改革成就[N].中国教育报,2019-01-29 (4).

[4]邹进.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113-114.

[5]王静宜,郑冬芳.习近平共同价值思想初探——基于对普世价值观的超越视角[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23-27.

[6] RONALDO M.(;lobalization and Contestation: The hlewGreat Counter - movement[M]. Oxford&New York: Routledge,2007:10.

[责任编辑 曹稳]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先进典型培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读懂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