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影像诊断对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效果评价研究

2020-08-04 15:23张治发
世界复合医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征象胰腺病因

张治发

庆阳市人民医院放射科,甘肃庆阳 745000

急性胰腺炎(AP)为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因胰腺内胰酶得以活化后将自身组织酶解, 致使胰腺自身出现水肿、消化、坏死及出血等现象,典型症状为发热、恶心呕吐及腹痛等,严重者还会出现休克及肠麻痹等[1],依据病情严重程度有出血坏死型与水肿型,以前者预后更差,易出现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若未及时有效治疗会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因此一定要尽早诊断与治疗,将并发症与死亡率有效降低,以改善预后。 因AP 症状类似于其他急腹症,单纯经查体、症状观察难以确诊,故而需合理使用影像技术。 超声、MRI 及CT 均为临床常用影像诊断技术,其中随着多层螺旋CT 的广泛使用,不断提高CT 影像技术的分辨率, 再加之检查耗时短且成本较低,故而逐渐被广泛用于诊断AP。 现选取2018 年8 月—2019 年8 月该院收治的AP 患者50 例, 详述CT 的诊断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次纳入对象为该院收治的AP 患者50 例, 所有患者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表现为恶心呕吐、上腹痛等症状,并经病理与实验室检查证实,尿液与血液淀粉酶均处于上升状态;均知晓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或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合并精神异常、恶性肿瘤或休克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女性;临床资料不完善者。 50 例患者中男性29 例,女性21 例,年龄为19~75岁,平均年龄为(42.8±7.6)岁;病因:21 例胆源性病因,10例胆囊结石,2 例胆管结石,7 例酒精性病因,2 例暴饮暴食,3 例高脂血症,3 例胆囊息肉,2 例胆囊炎。

1.2 方法

50 例患者均接受CT 检查, 使用64 排螺旋CT 扫描仪, 设置5 mm 为扫描厚度,1.375:1 为扫描螺距,120 kV为电压,350~400 mA 为电流。 指导患者仰卧, 先开展CT平扫,对胰腺边缘、大小及形态等予以观察,再依据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采取增强扫描。 以2.5~3.0 mL/s 速率将非离子型碘海醇造影剂注射至患者前臂静脉中,扫描开始于患者膈顶,结束于胰腺钩突下方。 设置CT 触发阈值为100 Hu, 延迟3 s 将动脉期扫描启动,间隔25 s 后再行门静脉期扫描, 间隔60 s 后再行静脉期扫描。 依据CT 检查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①常规治疗:禁食,行胃肠减压,静滴喹诺酮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抗感染,同时抑制胰酶活性及胰蛋白酶分泌;②糖皮质激素治疗: 结合患者疾病类型与病情静脉推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③CT 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术:若患者出现手术指征则可在CT 阴道下开展穿刺置管引流术,穿刺于胰尾部或腹膜后,再放置导管引流;④胆道梗阻解除:对患者病因予以评估, 若明确为胆源性病因且有胆道梗阻形成则行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将梗阻解除。 于治疗后再行CT 检查以评估治疗情况。

1.3 评价标准

依据Balthager 分级标准[2],结合胰腺对周边组织的侵犯程度及胰腺坏死程度予以分类: 胰腺实质及其周边组织均无异常为A 级;胰腺肿大且为弥漫性,如胰腺自身密度欠均匀、胰腺轮廓缺乏规则及胰管处于扩张状态等为B级;基于B 级存在胰腺周围组织炎症伴随症为C 级;基于B 级胰腺周围存在积液区但为单发为D 级; 基于B 级胰腺周围存在积液积气区且>2 个为E 级。同时参照2003 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胰腺病学组制定的AP 诊治指南划分为MAP(在AP 生化表现与症状基础上无器官功能障碍合并症, 无并发症, 补液治疗效果较好且Ranson 评分<3 分)与SAP(在AP 生化表现与症状基础上出现胰腺脓肿、坏死或假性囊肿等并发症,合并器官衰竭且Ranson评分≥3 分)[3]。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表示方法为[n(%)],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分级情况

与病理诊断相比,CT 仅1 例误诊, 诊断准确率为98.0%。 见表1。

表1 胰腺分级情况对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Pancreatic classification[n(%)]

2.2 SAP 与MAP 患者CT 征象分析

SAP 与MAP 患者CT 征象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SAP 与MAP 患者CT 征象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CT signs of SAP and MAP patients[n(%)]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生活节奏逐渐变快及饮食结构不断调整,年轻人普遍缺乏锻炼、熬夜及高脂高盐饮食等,导致抵抗力与免疫力逐渐降低,机体酸碱失衡且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各种疾病发生率均有所提升,特别是急腹症中AP 占比达到30%[4]。胰腺内胰酶活性提升后受到多种因素刺激将胰腺自身逐渐消化, 致使胰腺组织坏死或出血等;此时机体处于急性炎症状态,释放更多炎症介质后提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5-7]。 病因多为胆道结石、内分泌异常代谢及暴饮暴食等,依据侵袭范围与病情严重程度可划分AP 为急性水肿型与出血坏死型,后者易因酸碱失衡、 缺乏及水肿等致使多器官功能衰竭后致死。 因此临床十分关注AP 的早期诊断与科学治疗,但传统血液生化检查及临床症状观察等误诊与漏诊率较高,导致病情被延误。

当前临床可采取超声、MRI 及CT 等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AP,超声主要对胰腺实质、胰外侵犯及包膜改变等予以观察,对疾病类型予以评估,多用于早期诊断与查找病因,为评估预后及并发症发生风险提供依据[8]。 相较于其他影像学技术其优势在于可重复、无创且便捷等,但肠道气体会影响超声检查的准确率。 MRI 为公认准确性较高的影像学技术,当前已经十分成熟,可将胰周渗液及胰腺形态变化清晰显示出来, 同时将肝内外胆管及胰管全貌显示出来,有利于辨别胰胆管狭窄、扩张或梗阻等异常情况,但该方法耗时较长,对于重症AP 患者而言可能会导致最佳治疗时机被延误,再加之成本较高,检查前还要接受呼吸训练避免呼吸对成像产生影响,故而推广受限[9-11]。而CT 检查的优势在于检查时间短、成本较低,还可将腹膜后间隙与胰周病变等进展显示出来, 同时评估病变对周边组织与脏器的影响,分辨率高,操作简易,脂肪、肠道气体及呼吸等均不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12],还可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故而广受临床青睐。

该组结果表明50 例经CT 检查后80.0%为急性水肿型,20%为出血坏死型,参照病理诊断结果仅1 例误诊,CT诊断准确率为98.0%; 胰腺分级中急性水肿型主要为A、B、C3 级,而出血坏死型主要为D、E 级。学者研究结果[15]表明67.61%为急性水肿型,分级主要为A、B、C 3 级;32.39%为出血坏死型,主要为D、E2 级,与该组报道一致。 CT 影像学结果显示轻症AP 患者胰腺自身体积增大,密度比较均匀但轻微降低,无坏死区存在,胰腺伴随少量积液且边缘毛躁;重症AP 患者自身体积增大明显且伴随坏死区与出血灶,密度缺乏均匀,出血灶密度高而坏死区为液化状态且密度低,胰腺边缘缺乏规则性且渗出物明显聚集;重症AP 还会对胰腺周围组织与器官产生累及。 该组MAP组CT 征象中部分为胰腺边界模糊、胰腺增大及肾前筋膜与胰腺包膜变厚,胰腺坏死或出血征象较少,而SAP 组胰腺边界主要出于模糊状态,部分胰腺坏死或出血,基本上均出现肾前筋膜胰腺包膜变厚及胰腺增大征象, 两组CT征象比较(P<0.05)。 由此可知,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边界更易模糊, 可能关联于其病理改变主要为胰腺坏死与消化等; 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胰腺炎均可出现胰腺包膜变厚,但在重症患者中更为常见。

综上所述,CT 检查AP 的优势在于可快速开展容积扫描,且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敏感性也较强,可将病变胰腺坏死范围、主要区域、程度及有无出血伴随等清晰显示出来;还具备预测作用,将胰腺周围组织与器官扩展与侵犯范围和程度明确后可对预后及并发症风险予以预测,进而制定治疗方案,故而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征象胰腺病因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LI-RADS v2018 MR 辅助征象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中华胰腺病杂志》稿约
不同病因新生儿惊厥临床特征分析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CT,MRI诊断急性胰腺炎胰腺内外病变价值比较
胰腺超声检查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