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的实践状况及对策研究

2020-08-05 12:13陈宗科殷明越周晶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14期
关键词:雅安市特长生体育教师

陈宗科 殷明越 周晶 四川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称为《意见》)。此《意见》的提出更是明确了新时代下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目标的必要之举。《意见》的提出只是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而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许多挑战。因此,文章以雅安市的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师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的现状,并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师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查阅和检索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中学开展体育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

2.问卷调查法

对雅安市的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学生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为200份,有效率为 100%。

3.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用表格和图像直观的反映数据。

4.访谈法

对研究对象中的学校老师采用询问访谈的方式,向他们了解当前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现状,找出目前学校体育所面对的挑战与机遇,然后综合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校的育人组织管理体系模式调查

《意见》的颁布,使得原本就实行体教结合的雨城区第二中学在原来的组织管理体系上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模式,(图1)是目前他们依据《意见》所描绘的蓝图,旨在实现体育局与教育局的合作前提下,使得附属的职能部门之间都能够通力合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第一,在管理理念上,他们之间合作的目标为坚定立德树人理念,以雨城区第二中学为试点,实行健康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学课程。第二,在管理执行上,雅安市业余体校与雅安市水上运动学校分别指派一位学校领导与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校领导进行统筹协调,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由雅安市业余体校与雅安市水上运动学校的教练负责,文化课的学习就由雨城区第二中学的教师负责。第三,关于普通学生,受管理模式的影响,他们目前的体育课程质量已有了有效的提升,在互相监督的举措下,体育教师在课堂之上的态度相较于以前已有所改观,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也有所提升。

图1 雨城区第二中学育人组织管理体系模式蓝图

(二)对学校的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教学内容开展的调查

通过对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师资情况调研中,统计出的体育教师的具体数据由(表1)可得。雨城区第二中学自身所配备的体育教师数量为13人,其文化程度都为本科,在对学生的咨询访谈中得知,13位教师都具备教学能力,对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都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对于普通学生,初中每个班的课时是一周3个课时,高中是一周2个课时,同时他们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和下午都有大课间时间,时长各为30分钟,因此一般学生平均每天锻炼时长为1个小时。体育教师的教学安排任务,主要分为以下2个部分:一是,雨城区第二中学作为篮球与足球的特色示范学校,平时课程教学他们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篮球与足球为主。二是,为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在测试前1-2个月时,体育课的主要授课内容会更改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所要求的项目,例如:50米;引体向上;坐位体前屈等配套的训练项目进行锻炼。三是,学校会定期开展春、冬季田径运动会以及每一季度的趣味运动会,在开展前期,体育教师会将体育课程教学安排更改为学生参加比赛的相关配套的锻炼项目。对于体育特长生,他们配备的主教练为任职于雅安市业余体校与雅安市水上运动学校的3名国家一级教练,具体见(表1)。在专项训练时间方面,周一至周五是下午上完2节课的文化课后进行训练,周日是下午3点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主要为他们的专项项目,期间会加入一些身体素质的训练内容。

(三)对学校的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享有的体育资源情况调查

在对高水平运动队伍与普通学生之间所获得的体育教学资源均衡的调研过程中,通过对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反馈的数据可见(图2),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二者之间所获得的体育资源不太均衡。主要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第一,在于体育教师分配上的不均衡。雅安市业余体校与雅安市水上运动学校的专职教练只负责于体育特长生,而对于普通学生的体育课程教学选择回避。第二,在于体育场地的使用上。由于体育特长生训练的特殊性在训练阶段是主要使用专业性器材以及学校修建的室内运动场地的人群,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新修建的室内运动场地似乎是默认为体育特长生专用,好像普通学生并无使用权,并且普通学生由于缺乏对于专业器材使用的指导,他们也几乎不使用此类器材,这也直接导致普通学的运动锻炼范围限制在400米的操场之上。

图2 高水平运动队伍与普通学生之间所获得的体育教学资源均衡

(四)对学生周边的家庭、社区体育的调查

其一,在对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学生进行调研中,他们一致认为家长在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更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将心思放在与高考相关的科目上,一周当中体育锻炼不宜花过多的时间,因此他们对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态度多数表现为无所谓。同时,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多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与孩子在家庭的角色中表现为上下级的关系,而体育教学需要的是与自己的孩子多沟通、多协作、多交流,陪伴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显然在这一方面家庭体育教育还有所欠缺。其二,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以及学生所住社区的走访调查,得知社区都有配套相应的锻炼设施,其中部分社区还修建了篮球场与乒乓球台桌,但是社区当中并没有配备相应的体育指导员进行指导教学。

三、困境与挑战

(一)体育特长生升学就业道路不畅通

在对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的学生进行调研中,体育特长生一般是初中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自己的专项,体育教师对他们测试后根据他们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材,在专项确定后,就开始为期近6年的训练生涯。然而,在这所有的体育特长生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坚持到成功走上体育特长生的道路,大部分的人会被淘汰。在被淘汰的这一部分学生在面对升学与就业时又会出现两难的局面。其一,由于他们从初一开始就几乎全身心投入到运动锻炼中,在文化课成绩方面就难以与普通学生抗衡,致使他们参加高考后不能顺利升学。其二,他们的运动技术专项可能会有涉及摔跤与举重方面,形如这种冷门的体育项目相较于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社会普及率与热门度高的项目,在社会就业方面岗位的需求较少,往往会面临找不到工作而失业的情况。

(二)应试教育主导下缺乏以发展人格健全为核心的健康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的思想核心就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体育对于学生人格健全的培养不可或缺。在健康教育的实践部分,只能由体育课能扮演这个角色。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体育课程的开展与理想差异过大。普通学生的体育课时一周仅有2节课,相比于语数外的主课整整少了3-4倍。即使,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提出“阳光锻炼一小时”的活动,各地区学校也按照活动要求开展了大课间活动,但是类似于这种只有30分钟的大课间进行简单的跑跑步做两节广播体操而言,对于塑造学生的体育人格健全也只是杯水车薪。即使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提升体育中考的分数,但是这种方式是自上而下来开展的,这并没有激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心,长此以往,学校体育功能就被自然地弱化,导致了中小学体育课的功能被单一功利化、边缘化[1]。

(三)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所享有的体育资源不均衡

即将步入“十四五”发展时期的中国教育,教育公平依然是其不变的“主旋律”。[2]追根溯源教育公平的问题其根本在于教育质量的问题。英国学者格林(D.Green)曾经把人们关于教育质量的各种观点分为五类[3]:第一,独有的、优秀的;第二,与预定的规格和标准相一致;第三,适合于目的;第四,实现本学校目标的效果;第五,满足消费者规定的和潜在需要的程度。可见,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多主体的概念。[4]因此,国务院为提升学校体育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降低“小胖子”“小豆芽”近视眼普遍化的比率,颁布了《意见》,但是在开展的初期过程中通过调研可得学校在突出体校专业特色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任务的同时,并没有有效兼顾推动建立学校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配备复合型教练员保障团队,为普通学校学生提供场地设施、体育教学服务、高质量的体育师资力量,在落实教育资源方面并不合理。这也直接导致体育特长生与普通学生之间受到的教育质量不公平的问题。

(四)学生的生活环境中缺失家庭、社区体育

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现状,使隔代的家庭教育成为现实,父母的陪伴形成缺失。[5]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各类游戏软件的开发,电子产品大量涌入家庭。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通知,社区公共体育的设施已经在逐渐普及,缺乏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社区规划中的体育用地、健身场所挪作他用,部分人群将其当作“免费”停车场。其原因之一在于社区的物管不作为,这一现象在安置房小区中最为突出。

四、建议与措施

(一)以落实政策为导向,对地方体育责任实行从上至下的监督机制

《意见》的颁发中,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条龙”的人才体系,从小学-初中-高中形成相对接的升学单位,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部分地方体育局与政府不干实事,漠视相关政策规定。因此,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局要形成从上自下的监督机制,有了相关的政策必须要有相对应的督查机制,形成“国家-省-市-区(县)”的监督机制。学校例行每一学期向区(县)递交体育专业人才情况报告,市对区(县)进行抽查进行实地考察。每一学年的体育专业人才情况报告要提交到省,由省对其进行抽查。每三年的体育专业人才情况报告由国家对各省市进行抽查,以此打击学校的侥幸心理,让其办好相关的体育专业人才工作。

(二)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明确落实深化体教融合的各项改革举措,使学校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体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运动乐趣,参照《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在体育课堂上教会他们一项运动技能,使他们对这项运动技能感兴趣。其次,在课后时间体育教师不能“撒手不管”,在大课间以及下午放学的时间可以集中学生,训练他们自己所感兴趣的学科,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劳逸结合。最后,学校自己要安排丰富多样的各类型比赛,例如:田径类、球类、团队类等,让学生切身的从比赛中认识自我,正确的引领他们的输赢的观念、遵守规则的观念、团队协作的观念,从而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三)完善体育资源融合机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体育资源在同一所学校分配不均的事实,务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运动兴趣与热情。教育和体育部门携手在教学体系、训练体系、竞赛体系等多个方面的融合,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体育资源的共享。社会力量通过创新资源供给的方式进入校园,实现政府、学校、社会多领域资源向青少年体育工作渗透,弥补单一主体资源不足的现实困境,推进体教融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第一,加大体教融合经费投入力度。政府要将体教融合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年度重要工作安排,增加体教融合的财政资金投入,专款专用。通过加强财政资金引导,要求体育资源的执行要在一所学校中得到合理分配。第二,加强体育和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对教育部门而言,在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积累的经验,在为后备人才选材等业务上予以互通,扩大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的基数;对体育部门而言,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为教育部门在训练保障、赛事组织、场地供给、师资培训等业务上予以资源共享。第三,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进入校园。需要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制度的方式,优化社会体育资源的利用,提高和促进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和有效率。

(四)建立社区-学校-家庭的联合发展机制,形成多方位教学覆盖体系

建立社区-学校-家庭的联合发展模式,有利于形成系统的体育培养环境。学校作为体育教学的第一环,扮演着教会孩子们体育技能的角色,家庭与社区分别对应了第二环与第三环,他们的职责在于协作学校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首先,学校开展体育专题讲座,主要的受众对象是家长,让家长从观念上改变对体育课程的看法。从长远来看,体育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身体素质,而且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坚持不懈、团结拼搏、遵守规则的精神品质。其次,制定家长和学生可以共同参与的体育课程,让家长能够切身体会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让孩子在参与运动中感到快乐,又可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促使家庭亲子关系更加和谐、亲密。最后,社区体育方面社区体育必须要引进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与学校的体育教师沟通,双方进行合作,以此共同推进体育的社会化进步。

猜你喜欢
雅安市特长生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雅安市体育社会组织调查与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试论高中体育特长生培养方向的建议
初中体育特长生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杨兴品对雅安市地方志工作作出批示
谁是体育特长生
取消特长生招生,不等于取消特长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