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的“良知之问”和“证赘原则”

2020-08-15 13:36陈建翔
中华家教 2020年3期
关键词:口令良知老乡

“站住!干什么的?口令?”

這是40多年前我当兵夜里出岗时,班长曾经嘱咐我的夜岗问话要领,他说这是他的班长传给他的。就是站夜岗的时候,如果远处有人向哨位靠近,要立即向他这样厉声发问。

其实,一般情况下,问一声“口令?”就够了。但是,我们驻地在村里,晚上没有路灯,会有一些老乡走夜路,误打误撞靠近哨位,而他不可能知道口令,所以要先喊“站住!”,然后问:“干什么的?”再对口令。

班长的话还是有道理的,我始终对此印象深刻。

“老乡”手中的指挥刀

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有一些“老乡”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借着酒劲、稀里糊涂地摸了进来,有些人甚至都进入了“大本营、司令部”。

一般家长没有觉性,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办法分辨他们是什么人,经常以为他们是司令部来的领导(导师、指导师、专家、学者、教授),是拿指挥刀、下命令、喊“同志们给我冲啊”的人,所以非常尊重他们,仰望他们,让冲就冲,让停就停,让掩护就掩护,让交钱就交钱,让牺牲就牺牲。等到发现这些人就是一些学了几句官话的“小老乡”,等到发现花了冤枉钱,等到婚姻关系破碎、亲子关系破裂,为时已晚!

问题出在哪里?

部队、大本营、司令部都没有明确标识和分解,像自由市场一样谁都可以来吆喝,而且——没有哨位和哨兵!家庭教育理论界和市场,可能都需要建立必要的标识,建立哨位和哨兵,向所有进入的人大声地喝问——

“站住!干什么的?口令?”

最近一些年,进入家庭教育领域呼风唤雨的“老乡”人数众多,来源比较复杂,非常不容易辨别;莫名其妙的各路“大神”“大咖”“专家”“导师”一夜之间就骨血丰满地发育成长起来,这些“老乡”大致来源于这些地方(有重合部分):社会青年及各色人等;普通家长;中小学教师、幼儿园老师;寻求就业、创业机会者;企业其他领域经营者转行而来的;海外归国创业者;港台淘金者;投资者;基金会专项基金设立者;文学青年、文学爱好者;擅长舞文弄墨者、擅长虚构者;擅长演讲者;心理咨询师;出版、新闻、宣传行业就业者;政府公务员;社会组织机构人员;基金会工作人员;网红人士……

“老乡”很多,成分很复杂,但热情普遍很高。面对他们,应该大喝的一声:“站住!干什么的?口令?”发出这个喊话的,不是“哨兵”——我们现在还没有这个建制,而是我们自己的“良知”和家庭教育领域的规律性和专业规则。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的“良知之问”。

“证赘原则”

与这个“良知之问”相配合的,是可以鉴别家庭教育是否必要的基本法则——“证赘原则”。

“站住!干什么的?口令?”这是三层意思——“站住!”的意思是要“老乡们”先暂停,无条件暂停!无论你的家乡在哪里,无论你千里迢迢跑来的动机是什么,现在要求你先停下来,不要继续往里面挤了。

为什么要停下来?因为家庭教育领域和市场已经非常混乱了,如果再不进行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进入其中的所有人都会受害。

对于那些真正发心要做教育的人,我想说一句:如果你没有真正理解“教育”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没有经过一番自我反思和审察,你进来也只能“添乱”。

“干什么的?”这是良知自己的发问。我们凭什么说,自己能够做、应该做家庭教育呢?你有什么资质?有什么依据呢?你说“我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这个是不能算数的。

我考察某个人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素养,或者了解某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可能性和潜力,大约会提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经常是我面试研究生要提问的,可以作个参考):

(1)接受过几年的专业教育、专业培养?是在哪里、由谁进行的培养?有什么师承关系?

(2)精读过几本中外教育名著?

(3)有没有专著出版或学术论文发表?在什么地方出版或发表?

(4)是否主持或参与过专业的调查、实验?涉及人数多少?范围多大?时间多长?其结论被谁认定?其报告在哪里发表的?

(5)你做过多少个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怎么来的?结论是什么?

(6)你是否直接参与过家庭教育咨询,在什么场合?有多少次?

(7)“教育”这个词,在中国作为一个专门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什么缘由?

(8)在英文、德文、俄文里,表达“教育”概念的词语在文艺复兴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9)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什么不同?

(10)如果把中国家庭教育所有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你认为应该是哪一个问题?

这10个问题,包含了理解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条件、能力和标准,可以称作“我内心的家庭教育指导者准入条件10条”,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评判,搞清楚“你是干什么的?”

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我提供的一份个人性的参考标准,并不是什么“硬指标”。不会有人拿着这些标准来评估你;是你自己的良知起作用,用它来评估自己的。

“口令”的意思是所有人达成了一个共识,表明同在某一个共同体内的身份,以显示内外有别。在军队里,这个集体共识一般表现为暂时性的口头暗号或命令。如果要给家庭教育指导领域设定一个口令,我的想法是“证赘!”

就是你如果要进入家庭教育领域,成为别人的指导者、传播者,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首先你要自己来作证(然后是别人、别的机构来审查你),证明你的指导内容是“非赘”的,也就是“非多余”的。“赘”的意思,就是多余的废物、垃圾、累赘,没有必要存在,而且对他人、对社会非常有害。

家庭教育的“证赘原则”类似科学界的“证伪原则”:不能被证伪的科学,就不是真正的科学;已经被证伪的科学,应当自动淘汰。同样,不能被证赘的家庭教育,就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已经被证赘的家庭教育,应当自动“下架”。一旦你的东西被“证赘”,什么也别说了,“向后转,齐步走!”中国家庭教育急需建立“证赘原则”来识别指导传播实践中有关内容的正当性、适恰性、必要性。

陈建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口令良知老乡
新语
荆楚老乡敲钟忙
詹一刀
高矮胖瘦
良知
口 令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偶遇鹦鹉
好玩的“反口令”游戏
“良知”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