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培养六个精英子女的秘诀

2020-08-15 13:36寂静
中华家教 2020年3期
关键词:少年班博士生哈佛大学

寂静

坎坷的成長经历

蔡笑晚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医生。他从小就热爱读书,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考上大学。无奈之下,蔡笑晚去学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很快工作表现优异的他被评为先进青年,学校特意推荐他上大学。在推荐考试中,蔡笑晚以三门考试满分的成绩,成功进入杭州大学数学系,终于圆了他的大学梦。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命运多舛的他在入学不久就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打击。1962年,蔡笑晚的父亲去世,留下了一群尚未成年的子女,家里非常贫穷,家徒四壁。父亲不在,长兄为父,作为家中的长子,蔡笑晚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选择退学,回到家成为一名乡村医生,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回到家乡,他感到人生一片灰暗,一度非常沮丧,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他极度失望的时候,一个好消息让他看见了光明——他的妻子怀孕了,面对一个全新的生命,他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振兴家族的希望

从这个小生命身上,他看到了家族的希望,这时一个想法在他心里油然而生,他决定拼其一生精力,将孩子培养成人。这一年他22岁。某天他来到父亲的坟前,向父亲磕了三个响头,内心暗暗发誓,要让这个家族振兴起来。从此以后,他正式改名为蔡笑晚。意思是他不想笑得太早,他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共生育5子1女,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如今这6个孩子均已成人并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长子蔡天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毕业,36岁即成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次子蔡天武,14岁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岁时考上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主办的CASPEA留美博士班,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现在在美国纽约经营自己的公司;三子蔡天思,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国内开办实业;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创办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现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六女蔡天西,14岁进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30多岁时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

乡村医生的育儿心经

蔡笑晚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他的培养秘诀,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

育儿要早蔡笑晚坚信,读书要趁早。他说,孩子小时候的每一年都比成人后的每一年对人生的发展更加重要。因此,在孩子成年之前,尤其是少儿时期,时间尤为重要。

由于他平日教育方法得当,孩子们的学习基础都很牢固,因此,孩子们实现了屡次跳级。大儿子蔡天文15岁念大学,19岁读研究生;二儿子蔡天武14岁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8岁由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小女儿蔡天西也是14岁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2岁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鼓励孩子自学蔡笑晚认为,无论什么教育都是在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是一个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他有6个孩子,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在教孩子学习,做不到对每个孩子都亲力亲为、悉心教导,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教孩子学习内容,不如教孩子学习方法。

他说:“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重要,要先学;哪些次要,可以晚些学。”因此,他的孩子从小就具备了研读教材的自学能力,这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博得优势,越到高处越明显。

快乐教学学习本身就是人类对自己野性和惰性的改造,带有强制性,这也注定学习的艰苦。学习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有压力的。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缓解孩子学习的压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会事半功倍。

为了给孩子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蔡笑晚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音乐、竞赛、旅游、奖励和文体活动等各种方法,蔡笑晚都用到了。比如,他为孩子准备了一张大床,这可是一个多功能用床,晚上可以睡觉,白天可以学习,学习累了把床翻过来,就成了一个乒乓球台,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打一会乒乓球,既能避免学习疲劳,还能锻炼身体,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再比如,让孩子相互比赛。他比赛的方式就是比谁存钱存得多。为此,他给孩子专门开了一个存折,他平常会出一些题目,一般是一些智力型题目,让六个孩子去做,谁先做出来,就给谁奖励。存折上的钱是孩子的,但真要花的时候,还是要经过父母的同意。钱虽然不多,但却使孩子很有成就感。存折上“钱”越多,孩子的成就感就越大。

蔡笑晚把教育当成了艺术,把压力变为动力,把艰苦变为快乐。如今,蔡笑晚已经78岁高龄了,他的长孙和长孙女也已经考上了博士,蔡笑晚真的可以笑傲晚年了。

猜你喜欢
少年班博士生哈佛大学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理想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