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2020-08-20 02:36张宏燕凌永刚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5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思政课程思政

张宏燕 凌永刚

[摘           要]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主要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剖析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瓶颈问题,探究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着力为“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语文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参照,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科学路径。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51-000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深化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高职语文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面对学生总数占比大、基础能力相对薄弱的特殊教育群体,如何高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每一名高职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拟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瓶颈问题及着力点等层面做出探索与思考。

一、牢固树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理念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深入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理念先行,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内涵,让理念真正成为行动的先导。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的先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学管理层、教学实施层及教学效能层多个维度。教学管理层要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价值引领作用,明确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在整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充分保证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课程条件;教学实施层是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课程组织者、实施者的关键作用,牢固树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特殊作用;教学效能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堅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教学任务的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优化,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才能真正做到“盐溶于水”般的水到渠成。

二、科学厘清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任务维度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具体指导,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根本准则。要深化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就必须科学厘清高职语文在整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任务维度,从根本上解决好“守好哪段渠”“种好哪块责任田”的问题。(1)学历层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职语文属于高等职业教育类课程,重点建设任务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2)课程体系。高职语文属于公共类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任务“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准确把握公共类课程的基本性质。(3)专业类别。高职语文属于文学类专业课程。重点建设任务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文学类专业的学科规律及特点。

三、准确把握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着力点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任务维度,决定了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基本着力点。

(一)“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相关度问题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重新梳理、挖掘语文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遵循以下原则:(1)政治性。“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必须把握好政治站位问题,重点解决好我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系统性。语文“课程思政”中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相对其他学科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也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避多、散、乱,要对教学设计进行系统化整合,务求精、力、透;(3)科学性。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应力避由于政策把握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等原因导致的牵强附会、东拉西扯等问题,“传道授业解惑”,所传之道务必科学,所授之业务必精进,所解之惑务必畅达。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相关度问题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第二个着力点就是要正确处理高职语文课程建设与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问题。要“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设计大学语文课程在不同职业领域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1)意识层。重点结合传统文化中的德行立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境界及人格塑造方面的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引导学生积极培育职业理想,从外在服饰到内在心理,做好职业准备;(2)行为层。重点结合职业文书写作、职业口语表达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各行各业的职业规范,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三)文学类专业的学科相关度问题

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第三个着力点就是如何处理好“课程思政”建设与语文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及学科优势问题。文学作为一种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其特殊的学科属性决定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文学性。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必须体现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形象化、生动化反映的独特之处,用一种诗意的、情感化的方式进行德育元素解读和渗透,方能“润物无声”;(2)审美性。马克思主义美学视美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充分结合美育在导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体验中,内化审美精神、外化审美实践;(3)哲理性。文化是人类所思所言最美好的东西。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要深入各类文化载体的背后,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积极应对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瓶颈问题

瓶颈问题之一,师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化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语文教师的政治意识和育人能力是关键。“课程思政”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情怀、工程伦理、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设计主要基于任课教师对相关德育元素的把握能力,任课教师对德育元素把握的深度、广度以及与专业知识的契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

瓶颈问题之二,资源。“课程思政”建设,资源是媒介更是载体,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语文“课程思政”信息化资源建设能力亟待提升。一方面语文学科中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有待系统梳理,并结合时代需求不断进行挖掘阐释,另一方面语文学科中已梳理并整合出来的优质“课程思政”资源应结合当前学生的信息化学习需求进行有效的传递并转换,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及时转化、固化“课程思政”教学成果,构建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常态化建设机制至为关键。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来说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高职语文课程应牢固树立“课程思政”建设理念,科学厘清自身建设任务维度,准确把握好高职语文与课程思政、职业能力及自身学科属性间的关系,人文素质育人、职业能力育才,主動适应新时代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自觉承担起新时代高职语文担负的教育职责和使命,服务于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谢辉.治理之道: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2019-09-09.

[2]李虹.中职学校落实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4).

◎编辑 尹 军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思政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