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表达能力

2020-08-21 08:20山东青岛永平路小学李菲菲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2期
关键词:折线统计图乘法

山东青岛永平路小学 李菲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达成这一课程目标,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这句话给笔者很大的启示:“课堂一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交流,课堂就是对话,就是聊天。”数学课堂上,教师得先会“聊天”。

一、营造“聊天”氛围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导入新课环节的“开场白”一般都会由教师引入。这正是营造一节课愉快、热烈的“聊天”氛围的最佳时机。

反思我们的常态课,多数教师在课堂伊始往往会陷入这样的境地:要么在上课前先板着脸反馈作业情况,批评作业完成不佳的学生;要么是身为班主任的先进行一番班级事务的布置或对学生“思想教育”,在如此的气氛中,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很难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而且,紧张、懊恼的情绪会抑制思维的发散,学生不敢讲、不想讲、无话讲,就无从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表达的欲望。

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学生,学生的情绪会随着教师的情绪变化而变化。所以,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的几个重要环节,营造好“聊天”氛围。

1.课前互动

首先,教师要在进教室前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满面春风、微笑着走进课堂。敏感话多的学生看到,往往会忍不住好奇:“老师,今天有什么高兴事儿吗?”“一想到要给你们上数学课,就很开心。”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爱,对学科教学的热爱。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打开,聊天才能进行下去。

2.导入新课

青岛版数学教材为学生们提供的是蕴含知识点的情境串,这为教师在导课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聊天”素材,教师可充分利用。

例如,在教授“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抛出“聊天”话题:“我们的家乡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相信同学们都有到海边游玩的经历,谁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当学生打开话匣子,争相发言时,教师趁机导入:“现在来看看,你有没有遇到和这几位小朋友一样的数学问题。”此时,学生一定是很有表达欲望的,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便会大大提高。

3.课中探究

教师的“会聊天”并不等同于“话多”。杜威曾说:“任何思维过程的出发点都是正在进行中的事情,这种事情,就它的现状来看,是不完全的,或是未完成的。”所以探究过程中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特别是在学生有了答案之后,也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要做到“延时评价”。这时,要主动退出,让学生在自己和小伙伴的聊天中,去发现、探究、辩论。

4.总结拓展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内容的整理、回顾、提升、拓展,是整节课知识体系在学生脑海中的一个构建过程。因此,这一环节的“聊天”氛围营造尤为重要,要达到让学生聊得充分的目的。

二、备好“聊天”内容

“聊天”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课堂上和学生的“聊天”与课下的“闲聊”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一至两个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言”之有物。

1.“聊”新知

以“小数乘法”一课为例:

教学片段1:

背景:在教授小数乘法时,25.6×0.9,要先计算256×9(按整数乘法计算出积),再根据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还有哪些算式的计算也需要先计算256×9?

生:2.56×9、0.256×9、256×0.9、256×0.09、2.56×0.09……

师:同学们举出了许多小数乘法的例子,还有其他的吗?

生:还可以是2560×9、256×90、2560×900……

师:同学们真有想法,那想一想256×9到底是在计算什么?

生:是在算计数单位的个数。

师:2560×900结果添3个零表示什么?

生:计数单位是1000。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一边和学生“聊”,一边和学生一起梳理小数乘法、整数乘法算理之间的联系,在“聊天”过程中,带领学生一步步将思维拓展出去,通过“聊天”把数学中的“理”讲明、说透,不用大量重复的练习便可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结构。

2.“聊”解题

教学片段2:

背景:在教授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时,有一道课后题(教材第23页第11题),当学生完成后,把答案在班里展示。

图1

图2

师:看到这两个答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认为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客厅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也就是36个格的三分之一,是12个格;主卧室占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9个格;小卧室占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6个格,都对。

生2:我不同意你的说法,我觉得第一种不对,虽然占格的数量是没错,但是不太合理,谁家一进门都不可能直接就是主卧室,里面是客厅,应该像图2 那样布局才合理。

(这时其他同学纷纷点头,但是教师并没有及时地评价,这时,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觉得图2也不合理,这个房子只有一间卫生间,像图2这样卫生间相当于在大卧室里,其他人去卫生间都要经过大卧室,很不方便,也不能把卫生间的门开在厨房里啊!

班里其他同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老师也笑了,“那你说怎么安排合适啊?”接着,这名同学展示了他的作品(图3)。

图3

生4:图3的大卧室看起来不太规整,不好放家具。

生3:嗯,有道理,那我再改改。

在这一“聊天”过程中,学生们经历了展示—质疑—辩论—修改的过程,将数学与实际生活完全融入在一起,教师自始至终只是一个旁观者,是学生们“聊天”时的倾听者、记录者。而这一过程,教师在备课时都要预设到位,如果课堂生成中没有出现预设的结果,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启发,但如果“聊天”的氛围营造到位,课堂生成往往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3.“聊”未知

总结拓展环节,需要教师聊出高度和深度,才能使这一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执教“折线统计图”时,经过一节课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研究,经历找特点、绘制、分析等一系列过程,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要继续深入地“聊”:“统计图已广泛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两种统计图,分别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而生活中,我们还有可能接触到这些统计图等(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各种统计图)。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研究……”

三、明确“聊天”目的

教师所有设计的“聊天”环节都要有其目的性或指向性,聊到什么“火候”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是教师在备课时应深度思考的问题。

1.教授知识的目的

课堂中当遇到教学难点时,教师重复单一的讲解往往只是给教师自己一种“我讲了,很认真地讲了”的心理安慰,学生真正能听懂的又有多少?但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问一答、各抒己见、一来二往的“聊一聊”,往往会将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印象也更深,从而达到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

2.进行德育的目的

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同时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例如,在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时,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通过统计班级运动会项目得分情况,在分析图表的过程中,通过“聊天”,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统计父母每天工作时间及做家务时间的时候,和学生们聊一聊父母的不易,让学生学会感恩……

3.完成评价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除了书面的评价,语言的评价贯穿课堂的始终,“你真棒!”“很好!”等评价语已经越来越少,教师更加注重“好在哪里”“怎样好法”,这些行为被教师用语言亲切地“聊”出来。例如,“你可真厉害,能想到这么多计算的方法,能从中找到一个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吗?”“这个小组分工明确,有的数、有的摆、有的贴,很快完成了任务。”学生之间的评价有时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如,“我和他的想法一样,我同意!”“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妙,这种做法我没想到。”“我不同意他的想法,因为……”当听到同伴否定的评价时,更能引起该生的注意,激起反驳的欲望,一堂课最出彩的地方往往就会出现在辩论的环节。

猜你喜欢
折线统计图乘法
算乘法
平面分割问题的探究之旅
解信赖域子问题的多折线算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折线
折线图案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