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阈下图书馆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探索与研究

2020-08-31 01:59戴文静韩祎楠
新世纪图书馆 2020年7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戴文静 韩祎楠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互联网+”时代与高校“双一流”建设迫切化的大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需要不断的突破、转型与发展。本文在论述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发展背景的基础上,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所构建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为例,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内部与外部协同创新的发展措施,并对高校图书馆未来的协同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策略,以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图书馆 协同创新 互联网+

分类号 G251.5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0.07.006

Abstract In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ternet+” and the urgent need for “double first-class”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university libraries need continuous breakthroughs,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background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this paper tak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constructed by Harb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ibrar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university libra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o as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library.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rnet+.

0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基地,是高校的文化知识交流中心、信息文献资源中心与决策分析中心,支撑与保障了学校科研学术性研究与多方位教育职能的发展,是促进学校“双一流”整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而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需求迫切化、政府的重大需求导向化、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迅猛化与信息浪潮变迁化等外部大环境的变化,高校图书馆服务方式迫切需要转变与拓展。

截至2019年8月,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主题词=‘高校图书馆+‘双一流”进行检索,共检索出相关文献311篇,在此基础上加上新的检索语句“&协同创新”,其檢索的结果仅仅为8篇。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我国对“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是运用协同创新理论探寻图书馆助力高校“双一流”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这些主题的相关文献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针对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需求,图书馆在学科服务上的协同创新研究;二是将图书馆作为协同创新过程中的主体之一,在助力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三是探寻“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变革。

但是,上述这些文献缺少对“双一流”背景下图书馆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的集中而全面论述,没有考虑馆内各部门协同创新与馆外同其他主体协同创新之间立足点的差异,同时没有立足实践、根据不同的高校的差别化“双一流”目标而因地制宜的制定图书馆发展路线。因此,本文拟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简称哈工大)为例,探寻高校图书馆内外部环境的协同创新发展之路,拓宽图书馆服务边界,扩展服务多样性,将图书馆服务深入到高校教学、科研和创新的每一个环节,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图书馆协同创新发展背景

2017年9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入选了教育部“双一流”建设的A类名单,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七个学科入选了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哈尔滨工业大学秉承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特色、师资队伍建设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科研特色与国际合作交流特色的教学理念,以位居国内前列、冲击世界一流的学科目标为基础,计划到2020年拟实施“2511”一流学科计划,坚持面向国际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建设方向,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的百年强校。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图书馆,而肩负着高校服务育人重任与智力支持中心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却面临着诸多问题[1]。具体包括:图书馆发展战略不清晰,导致发展模式老旧,创新性成果较少;馆内岗位配置与资源投入不均衡,人员结构不合理;服务层次不清晰,用户多元化需求无法满足;馆内外协作关系不对等,合作方式单一;馆体老旧、馆藏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图书馆较为单一服务能力难以满足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全方位需求,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启动了全面性的改造计划,于2017年完成了二区图书馆改造,并预计在2020年中下旬完成一区图书馆改造。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改造过程之中,以学生与教职工的需求为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办学定位、产出推动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保障教学、科研与服务质量为手段,打破封闭性图书馆壁垒,摒弃束缚“双一流”发展的各项因素,通过馆内馆外的跨界、融合协作,探索深层次、高质量、多样化与创新型的服务与管理模式,构建开放型、生态型与创新型图书馆,助力哈尔滨工业大学“双一流”建设[2]。

2 “双一流”背景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在“创新2.0时代”背景下,哈尔滨工业大学根据国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要求,在与外部环境系统融合的大环境中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由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立足于学校的教学定位与实际情况,秉承着开放、创新与合作的理念,在自身服务转型与其他主体合作过程中进行着驱动创新与跨界融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统筹与监管整个协同创新中各主体之间知识的流动,力求为用户、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提供多样化、全面化与个性化的创新服务,全面助力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整个社会的“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使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双一流”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化、差别化与可持续发展化[3]。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将自身的创新资源与要素有效汇集,通过要素内的知识共享、创新互惠、行动最优同步、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水平系统匹配,突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从而充分释放主体之间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实现“1+1>2”效果的深度合作[4]。依据这一理念,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协同创新动力层是调动图书馆与合作方(政府、用户、技术和学校) 协同创新积极性,推动图书馆馆内外形成稳定、持续与紧密关系的基础,其服务的行为主体来自于不同的学科、行业领域,其参与方式可能是个人、组织或团队,其地域来源不固定。而这些具有差异化主体融合创新的过程符合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产出,有助于高校的科研水平提高、师资人才培养,成果推进转化,并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1) 政府支持。政府政策的制定对于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保障性政策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投入率的提高,激励性的政策有助于高校图书馆创新动力的提高。

(2) 用户需求。图书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通过协同创新将用户的内在需求与“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需求相融合[4],通过满足需求驱动知识的研究和创新,提高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3) 技术推动。已有的重大技术成果模式化促使高校图书馆沿着技术轨道渐进性创新,形成服务的叠加突破;新技术的产生促进高校图书馆寻求协同创新活动,从而迸发出对技术支持的服务活力,形成服务的迭代。

(4) 学校定位。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方向与特色,决定了优势学科突破带动群体学科突破的路线,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要以支持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为协同创新发展方向,围绕着优势学科,提供特色化、个性化、应用型的综合性服务,使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走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在竞争中获胜[5]。

在整体协同环境中、科技与金融中介等辅助要素的支持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在创新动力层的主导下进行馆内外的协同创新过程。馆内的协同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各校区分馆之间、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及馆员之间的知识获取、共享与累积;技术变革环境下馆内软硬件技术的自助升级与服务自主性创新;馆体老旧空间的再造与革新等项目。

馆内的协同创新使图书馆时刻自审与提升服务能力与形式,通过图书馆本身能力的提高,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馆外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图书馆与学校其他部門、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非本馆创新主体之间的融合、协作与创新。在馆外的协同创新中,高校图书馆承载了信息资源与知识管理中心的位置,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协同,借助知识创造、共享、转移与扩散的循环过程,实现了隐性知识同显性知识的互相转化,推动了新的知识与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分析合作环境与创新主体的实际情况选择知识的转移路径,影响着产品的出产形式,解决了协同创新过程中在源头部分存在的利益分配与产权归属问题,保证成果顺利与高效率的转化。

由于图书馆作为教育职能机构存在特殊性,其参与的协同创新产出具有不同形式,其中有新开发的产品与项目、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社会价值的文化变革、高校科研能力的提升等,有助于高校“双一流”五项任务的完成。在研究成果产品化后,为了协同创新价值与利益的分布及下一步战略的制定,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还建立了协同创新评价体系,对整个协同创新过程进行监督与调控,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发展提供依据[2]。

3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内部协同创新措施

高校图书馆构建模式主要由设施层、技术层与服务层组成,设施层是基础、技术层是媒介、服务层是手段,三个层次互相支撑,协同创新,将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与馆内的人力、物力相融合,为用户提供高效的、泛在的、多样的高水平服务,共同实现高校图书馆的构建[6]。

3.1 空间个性化

用户日益增长的多样性需求、现代图书馆改造理念的变迁与图书馆存在诸多问题的实际情况使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于2016年启动基于功能提升的全面改造项目。在空间改造中,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特点与学习习惯,划分了相应的功能性空间。这些空间的划分与以往图书馆空间动静分离的不合理布局不同,在注重精神性、包容性、开放性、个性化与多元化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精神与思维的流动,加强了用户的交流互动与自主参与式服务[7]。为了有利于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图书馆还从学校“双一流”定位出发,在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气息的关怀,加深学生的学校认同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有效推动高校“双一流”的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使命。

在已改造完成的二区图书馆的空间划分与功能设施的安置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打破了传统的藏、借、阅功能空间,注重开放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与生态化。建筑美学理念使改造后的馆体与环境有机结合,在空间利用与合理布局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分区化。休闲咖啡区的设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艺术、文化与组织交流的舒适环境,解决了学生长时间待在馆内活动的生理与心理需求。进门大厅的校训墙与《中华再造善本》为背景的书墙,使进馆的读者牢记哈工大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从精神层面上推进学校“双一流”的建设。

3.2 馆体智能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在技术革新与智能设备普及的驱动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遵循协同创新理念,通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了智能化空间,开展了科技化与智能化的服务,使用户通过新兴技术的交互体验能够激发起学习热情,极大地促进他们对知识的获取、转化与创新[2]。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还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进行融合,将图书馆服务与活动等功能延伸到论坛、网站、博客和微信中,扩大了图书馆宣传途径,增加了影响力。在智能化空间设置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乐欣赏空间摆放的数字留声机、智能钢琴、公播系统等智能科技产品为读者打造了一个以音乐内容为核心的用户平台,该平台致力于推广与普及中国古典音乐,有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2) 博看朗读亭的设立激发了读者对传统文学阅读的热情,并锻炼了用户的表达能力;(3) 图书馆引进汇文系统的微信平台作为服务门户,可为读者提供书目检索、借阅史查询、图书预约、图书荐购等全方位服务;(4) 引入RFID服务模块,开展自助借还服务,方便讀者借阅;外借kindle阅读器,使读者可随时随地实现经典图书阅读;(5) 运用网络与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模式。例如开展MOOC等网络教程、共享书香与建筑学博客的更新等。

3.3 资源分配合理化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推进离不开高校图书馆对自身资源的精确掌控与合理调节,对于资源分配要结合学校学科布置,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为驱动力,构建精准化的大数据管理体系,通过实时收集、观测与分析纸质图书、电子图书、用户需求等服务数据、了解用户轨迹,使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一体化管理方面实现资源分配合理化,避免资源供给与服务权责上的混淆与交叉[8]。在纸质馆藏上,学科化地进行馆藏布局,开通通借通还服务,有机整合各个分馆的特色馆藏与资源[9],实现纸质馆藏的资源共享;在数字馆藏上,建立统一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内含电子书、数据库、多媒体等各种云存储,实现数字资源共享。针对图书馆所开展的各项服务与活动,图书馆要根据各校区情况进行统一调配,打破各个部门的原有界限,灵活委派工作人员运用各自的优势进行协作以提供服务,达到1+1>2的效果。在实际工作中,采编部需结合面向读者服务的各部门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复本政策,做出满足读者利用需求的采购决策。例如,读者服务部对学生借阅偏好的分析、信息咨询部对学校教学方向的定位、阅读推广部对培养综合性人才图书的需求。

实现资源分配合理化,不仅提高了书本的利用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主动性地为学校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起具有特色性、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厚实的资源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双一流”学科的建设,提升了学校的竞争力。

4 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外部协同创新措施

在“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的国家政策下,高校图书馆除了建立内部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外,还应发挥图书馆战略分析与知识中心的功能,与校内机构、社会文化机构、政府机构、企业机构与科研机构互通有无,通过跨界协同合作将自身的资本、人力、物力、知识与技术等创新要素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1],在充分合作、协调下,最大限度地增加资源效应、时间效应、规模效应和服务效果,满足各个创新主体的需求,加快高校“双一流”的建设[10]。

4.1 以推动多形式产出为目标,牵头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

在解决高校“双一流”发展的障碍与问题上,需要校内各个部门相互协作与支持。高校图书馆助力高校“双一流”发展建设,需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以推动多形式产出为目标,与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合作,牵头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在创新联动机制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改进现有机制的优缺点,使图书馆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实现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如在与校部机关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时刻根据校部机关提供的高校“双一流”建设路线进行服务的调整与规划,同时运用其丰富的数据资源与信息服务能力,精准定位国家政策与市场需求,辅助校部机关规划学校“双一流”的战略发展方向。校部机关也通过协同创新联动机制时刻把握图书馆的实际状况与发展目标,为图书馆的经费支持、政策保障、人事激励保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又如在院系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与院系的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聚集与扩大效应,在图书情报教授和兼职图书馆馆员、志愿者等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拓宽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与合作内容,推动了图书馆与院系双向的科研水平提升和基础教育服务的提高[11]。

4.2 以学科服务转型为契机,开展嵌入式内涵学科服务

在“双一流”人才培养和“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科研产出方面,高校图书馆相比于其他机构在学科服务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在大数据技术与机器学习等技术背景下,图书馆应发挥协同创新主体作用,使学科服务从传统的扩增用户数量与服务项目的发展方式向嵌入式内涵学科服务转变,实现科研产出的最大化,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在开展嵌入式内涵学科服务中,通过对用户行为与特征数据进行静态与动态的获取,通过数据分析、清洗与挖掘,识别用户的显性实际需求和用户的隐性潜在需求,确定不同用户群体需求的信息资源,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将其标签化。针对提炼出来的标签化需求信息,图书馆再根据涉及的学科与领域,与高校机关、各个院系、科研院所等主体进行协同合作,为用户提供具有高效的、专业的、个性的、精准的知识服务与资源推送[12],其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在整个学科服务过程中,图书馆通过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在舆情监测、处理方案分析与专业数据分析方面,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全面的决策参考。其新型的协同创新学科服务不仅深层次地对学科发展的轨迹、动态信息价值进行了剖析与预测,保障了学术资源的全面性,为教学科研提供扎实的基础,而且能够在充分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下,促进学术交流,提升整体学术水平,有利于新知识的产出,有利于高校“双一流”学科的建设[1]。

4.3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移与推广

高校图书馆作为资源的集聚节点,在通过知识交互、知识集成与知识重组等协同创新方式中提供各项知识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知识成果转化与利益冲突矛盾。为了保障知识管理过程中信息的共享、重组与再造,简化协同创新路径的冗杂性,高校图书馆应注重与各个创新主体的交互,着力跨越服务领域、服务对象、服务机制与资源形势的界限,广泛建立知识联盟、战略联盟、创客联盟等,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13]。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于2017年成立了专利服务中心,管理全校的所有专利项目。在对专利的技术、价值评估与专利数量质量的管理过程中,构建了面向政用产学研产业链的专利信息服务,促进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立足科学情报分析与传播职能,为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提供众创服务,在不同阶段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园与哈工大(深圳) 青年创客空间提供支撑。在为用户提供高素质、多角度发展的众创活动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还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市场的协同,对科研院所、高校与本馆资源进行融合与分析,制定项目战略,统筹规划创客项目整体时空分布,并依托产业,在有限资金下为科研项目提供技术与设备资源,以尖端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统筹整个创客过程。

5 协同创新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策略

5.1 構建统一的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平台

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的信息门户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发展问题:(1)服务项目与资源分布版面设置混乱,无法适应协同创新环境;(2)所提供的服务交互性差,不重视用户需求信息的获取与反馈,有的服务只是简单的指南,有的服务存在滞后性;(3)服务对象主要为校内用户,其创新载体比较薄弱与单一。针对上述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应优化馆内科研生态,融合对接外部创新体,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开放式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平台,如图3所示。

图书馆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将有利于推进知识服务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化,促进知识发现、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科研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笔者认为,图书馆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平台应是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平台门户与内网网关中,应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与通信网络技术。这个平台应根据用户的需求与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门户网页的功能列表,将最新最有针对性的科研信息提供给协同创新服务对象。在内网生态环境中,立足于协同创新整个过程,保证图书馆内外的文献资源、特色服务、科研服务、战略方案、人才物力等各项资源的有效沟通、共享、整合与挖掘,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信息的流通性[14]。图书馆知识联盟协同创新平台不仅为教师建立了更为权威的宣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样的学习渠道,而且为建设更符合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2 建立完善的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制度

在协同合作创新发展中,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被动执行的局面,主动出击,通过双向治理,建立完善的管理政策与多元保障制度,切实的优化整个协同创新机制的发展。

(1) 建立馆员绩效考核制度。可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设立绩效考核表,使馆员在满足基础需要的同时,给予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与科研水平的动力,并在年末根据馆员的贡献度进行利益分配。这种制度将有利于促进馆员不断学习,激发馆员的竞争力,调动馆员的积极性。

(2) 建立人才的培养机制。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双一流”任务、工作要求、技术环境与学校定位及时为馆员开展业务培训,不仅增强馆员的凝聚力与责任感,也促使馆员吸收与消化先进的知识技术,提高再创造能力,有助于图书馆协同创新效率的提升。

(3) 建立风险监控机制。高校图书馆可通过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管理机构,从多角度来识别和发现协同创新过程中存在着的科研风险、协调风险、政策风险、信任风险和技术风险,并通过建立良好的风险沟通体系、信息追踪体系与契约体系,有效分析与约束控制住不同阶段、性质的潜在风险,保障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协同创新服务的长远与稳定发展[5]。

(4) 建立成果评价机制。高校图书馆的成果评价机制可采用科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协同创新项目的输入输出进行评价、对服务的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对后续图书馆的协同创新进行预测、调控与优化。成果评价机制的运行将对图书馆的研发能力、资源优化配置、管理能力与战略决策的提升具有重要重要意义。

6 结语

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全面启动,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图书馆需正视自身的服务困境,重新定位,紧密围绕学校“双一流”发展、战略与规划,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统筹与监管整个协同创新中各主体之间知识的流动,从馆内与馆外两个角度寻求服务的转型与创新。在协同创新视阈下,高校图书馆应通过空间个性化、馆体智能化与资源分配合理化等进行内部协同创新发展,并注重与校内机构、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机构、企业等外部多个创新载体的深度合作。统筹于整体,立足于细节。高校图书馆应以推动多形式产出为目标,积极牵头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以学科服务转型为契机,开展嵌入式内涵学科服务;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成果转移与推广。除此以外,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高校“双一流”的发展方向,构建统一的协同创新平台,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制度,为高校构建符合中国的特色“双一流”大学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沈洋,李春鸣,覃晓龙.融入“双一流”战略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体系建构研究[J].现代情报,2018(10):121-125.

赵庆龄,王彤. “互联网+”思维下的图书馆知识协同服务模式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图书馆为例[J].情报科学,2017(6):90-93,98.

杨俊丽.“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协同创新[J].现代情报,2017(2):89-92.

李杉杉,赵乃瑄,冯君.服务于协同创新的跨系统区域图书馆联盟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6):61-65,72.

蔡启明,赵建.基于流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7-13.

王中婧.“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8):35-40.

王正兴,徐红玉.观念、形态、功能视阈下的图书馆空间重组[J].图书馆论坛,2018(3):60-67.

邱冠华.新世纪以来国内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回顾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4):18-31.

杨静.总分馆制下高校图书馆校区互借服务运作情况与思考:以中山大学图书馆东校园分馆为例[J]. 图书馆学研究,2018(3):78-82,89.

李杨,陆和建.协同创新视阈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联盟建设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7(6):82-86.

刘凤侠,潘香岑.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新型智库服务实证研究:以沈阳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8(9):65-69.

储节旺,汪敏.“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精准服务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18(7):107-112,98.

王奕.图书馆为众创服务的基本问题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2):47-52,58.

于芳.信息生态视角下图书馆联盟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7(1):39-44.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宣传与推广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