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审辩:让思维走向高阶

2020-09-02 07:16姚以婵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进率长度辩论

姚以婵

【课前慎思】

一、关于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是指发现某种事物、现实和主张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做出主张的思考。相比常规的课堂教学,审辩式思维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推导、演绎的能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注重培养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认识千米”一课中,“千米”单位比较大,无法比画,学生很难直观感受。1 千米=1000米,長度单位的进率为何从10变成1000?米和千米各自的适用情境和优缺点是什么?本课例将通过对话、讨论、推理、辩论等审辩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系统构建长度单位,多维建立千米表象,明辨长度单位适用情境,同时积累审辩思维经验。

二、关于本课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这些长度单位,日常生活中也总会看到千米、公里等单位。往常本课教学后会出现两个现象:(1)学生缺少十米、百米推理累加过程和经验的支撑,即便课堂上反复强调和生活场景联系,学生对远距离估测的能力依然较弱;(2)因课堂时间有限,只能让学生感受离学校或家1千米左右的地方的远近,即便联系操场等弯曲路线,也仅仅是横向空间,学生体验不够丰富和多维,一旦情境改变,学生估测的数据和现实相差较大。这两个现象都表明,学生的千米量感并未真正建立。另外,学生的审辩思维弱,常规教学虽然有对话、讨论、辨析等内容,但大多以师生交流为主,生生互动不足,思维碰撞少且审辩经验没有得到积累。

基于以上两点,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在想象中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 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通过辩论,厘清米和千米各自的优点和适用情境,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2)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算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的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多角度、多感官建立1千米长度表象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估测意识,养成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

(3)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在审辩过程中发展学生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

【课中笃行】

一、创造任务,营造审辩氛围

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1.创造任务

师:如果人们创造出了第五个长度单位,你觉得这个长度单位应该放在哪里?它与现有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要求: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审辩

生:微米、千米……

生:我们之前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米和千米之间还有没有长度单位?

3.推理、认识十米和百米

小结:这些长度单位的进率都是十进制,1000米=1千米。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十米和百米,这两个单位原来是存在的,但是因为不常用,慢慢地被人们淡忘了。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认识千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经历了审辩思维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分析。学生回忆生活现象,整理分析已有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第二步:审辩。学生发现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从米到千米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第三步:推导与演绎。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十米和百米;第四步:自我调节。重新认识1千米=1000米;第五步:发展创造力。学生选择更小或更大的单位,创造出更多的长度单位,完善长度系统。学生不仅系统掌握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千米=1000米,更发展了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能力和创造力,养成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的习惯。)

二、推理任务,提供审辩素材

导语: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老师根据我们班同学的家庭地址,制作了一张彩色地图。

1.推理任务

要求:①从地图上找到你家离学校的距离,完成表格第三列(课前已经完成其他列);②根据地图,推理从学校门口到(    )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理由是(    );③操场跑道的一圈是400米,走路时间大约4分钟,大约需要走600步,那么走(    )圈是1000米,走路时间大约(   )分钟,大约需要走(    )步。

2.全班审辩

生1:我感觉从校门口走到上城区体育中心大约是1千米,因为每次我走到这里就有点累了,大概就是1千米吧。

生2:我不同意,你看地图上学校到木材新村大约是700米,上城区体育中心在学校和木材新村的中间,肯定没到1000米。

生3:我家住在紫花苑,今天早上我爸骑电动车带我到学校,大约是10分钟,地图上显示大约是2千米,所以我想1千米就在我家和学校的中间位置,大约是凤凰南苑这里。

生4:我家住在春江花月,距离学校大约1300米,今天早上我是走路上学的,大约用了12分钟,我看到木材新村距离学校700米,我就想在它们中间去找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调查、制作彩色地图,既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解决了因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不便操作的实践体悟问题,又提供了丰富的便于推理、审辩、想象的材料。通过讨论引发全班审辩,学生将长度与时间、步数、感受联系起来,直观地体验1000米的形成过程,不断对思维过程进行自我评价与调节,理性思考重新建立1千米表象。)

3. 多感官、多维度建立1千米表象

①视觉:周末老师从我们学校门口出发,边走边拍视频。这是老师走了1千米拍下的一段视频,一起来感受一下。

②想象: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现在你大概知道1千米的路程有多远了。如果请你步行走过去,你有什么感受?

③多维:如果把1千米竖起来,它有多高呢?(几栋教学楼、乘电梯时间)

4. 欣赏身边的1千米,感受千米的必要性

(课件呈现下图,学生欣赏、讨论)

(设计意图:第一,出示学校周边街区图并播放微视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热情也格外高涨,充分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这一过程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发展空间想象力和估测意识。第二,营造轻松、民主的氛围,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审辩思想的开放性、独立性、乐观性和真理性。)

三、辩论任务,产生思维碰撞

出示辩论任务:以下这两种表述,你赞同哪一种?①浙江省人民政府距离上海市人民政府约176490米。②浙江省人民政府距离上海市人民政府约176千米。

正方:赞同表述①                反方:赞同表述②

[正方学生1:我赞同表述①,用米作单位更精确。

正方学生2:比如绘制地图,肯定要尽可能精确,米更合适。

……][反方学生1:我赞同表述②,米是精确,但是实际生活中,我只要知道大概距离就行了,千米更合适。

反方学生2:可是你也测不出这么精确的数据,表示比较长的路,用千米更合适……]

小结:计量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但有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和需求而改变。

(设计意图:辩论,点燃了学生审辩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多样化思维碰撞中,对米和千米的认识更透彻,不断萌发新的见解,增强了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传递。同时,学生对原本自我的理解做出评价,发展审辩思维,高潮迭起。)

四、回顾课堂,提炼思维经验

师:今天这节课,哪位同学的发言对你有启发?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

生:王同学发现了“我们以前学的长度单位进率都是10,而米到千米却是1000”,我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他给了我启发。我的经验是要多想想为什么,书本也是可以质疑的。

生:我的同桌孙同学在地图上推理1千米的时候很厉害,他在找1千米之前先找好参照,这样推理的时候有依据,就会比较准确。

生:我的经验是辩论的时候要出其不意,如果能举个例子就更有说服力。

……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最初往往是零散、模糊、不易被学生直接感受到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反思,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形成思维经验。)

【课后明辨】

本课以开放式任务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不断经历分析、审辩、推导与演绎、自我调节、创造的审辩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审辩技能、审辩思维与自我调节能力的提升。

四个环节审辩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第一环节侧重怀疑,提出“之前学过的单位进率都是10,怎么一下子变成1000了呢”这类对现存信念和解决办法是否可靠、最佳的问题;第二环节侧重多元,提出“根据地图,推理从学校门口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这类能多元推理、多维建构概念的问题;第三环节侧重论证,提出“哪种看法或问题解决的方案更合理”这类辩论问题;第四环节侧重评价,提出“哪位同学的发言对你有启发?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这类提炼经验的问题。不同侧重点对应不同的知识目标和审辩思维目标。

整节课,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审视、明辨,对千米的认识更深刻,同时逐步养成开放独立、追求真理的审辩思维品质,提高审辩技能,积累审辩经验,让思维走向高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批判性思維”及其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2(1):34-38.

[2]姬国君.审辩性思维的基本内涵、研究现状和培养路径[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7(03):95-101.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   310002)

猜你喜欢
进率长度辩论
Debate breaks the mindset 辩论打破思维定式
怎样有效区分和记忆面积单位
进率之家
火箭自己建
爱的长度
特殊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同影子辩论
童谣KTV
长度学校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