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负”背景下大学体育“升降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重庆文理学院篮球项目为例

2020-09-08 10:27高慧林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学期体育课比赛

高慧林

前言

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成都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1]。篮球作为在全国高校极具代表性的大学体育课程运动选项之一,它的“负轻”原因在哪里?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合理“增负”?重庆文理学院大学体育篮球课程组自2009年开始,就已经开始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增负”教学探索,目前的“升降级”教学模式已基本成型,取得了较好“增负”的效果。希望给予全国同类高校有所借鉴与帮助。

1 大学体育课“负轻”的原因分析

1.1 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原动力不足

大学生阶段,一般处于17—22岁之间,他们正处于人生理期的“旺盛”阶段,体育锻炼对促进其生长激素的分泌,强化肌肉力量,矫正其不良体态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他们与40岁以后的成年人比较,正处于成长的旺盛期,身体的自然生长也容易掩盖由于锻炼不足所引起的“亚健康”状态[2],所以,他们往往不会明显感受到上体育课给他们身体带来的积极作用。笔者曾多次通过访谈及课后理论作业的方式发现,很多大学生(特别是男生)表示,改革前1周1次的大学体育篮球课程对他们“健康影响不大”。同时,教师在教学考评中也强调“上课态度及考勤”,这也使学生逐步形成了“上课就为了来点名”,此外,在“60分万岁”的学风下,体育课考试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1.2 教师:投入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体育课的实施中具有重要的主导性地位。但当前大学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感较强的现状。其原因主要为,教学工作量较大、科研任务较重、训练压力较大、工作认可度较低、职称晋升难度较大等[3]。职业倦怠感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继而就会在教学中表现为,责任心下降、自我认同缺失、进取动机弱化、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漠视等现象[4]。据笔者长期观察,我校体育教师同样存在一定的职业倦怠感。具体的表现为,上课时常常会安排学生“自由练习”,自己去找同事随意聊聊天;或者未到下课时间,总频繁地看表,盼望下课;有些甚至经常“忙里偷闲”看手机。体育教师的“倦怠感”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学疲于应付,“水课”的大量产生。

1.3 设施:保障体育课的顺利实施不力

体育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它不仅要求学校要有一定的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而且每个学生要有一定的练习空间。但我国当前的体育场馆却存在扩招背景下生均场地面积不足、场馆追求赛事型和标志性的弊病[5]。以我校为例,倒是有室内篮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体操馆等多块室内场馆,但主要用于体育专业课教学及训练。对大学体育课程而言,基本都在露天场地进行。加之,重庆春秋季阴雨天多,夏天太阳爆嗮。体育课在这样的场馆条件下,遇到雨天一般就集合一下解散,大太阳天就躲在树荫下简单进行一下身体素质练习。体育课的练习强度和密度更是无法满足。

2 大学体育“升降级”教学模式简述及理论依据

2.1 大学体育“升降级”教学模式简述

大学体育“升降级”教学模式的形成,是以运动教育模式(Sport Education model)理论为指导,为解决大学体育教学长期存在的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动机不强,运动负荷较轻,经本校篮球课程组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的一套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笔者把该模式定义为:是一种以增加体育课运动负荷为目标,以动机驱动为原动力,以团队升降级比赛为主要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2.2 “升降级”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运动教育模式理论(Sport Education model)是由美国体育教授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于1982年提出来一种课程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论,是美国的七大教育模式之一。由于其具有较好的实效性及普适性,英格兰、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在各学段的体育教学中普遍采用,对世界体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6]。运动教育模式是以比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比赛中,打破传统教学的个体教学方式,以团队协作参与整个赛程,从而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提高,增加他们自主寻求锻炼时间和机会的一种比赛教学模式[7]。“升降级”教学模式也是充分借鉴这种运动教育模式的优点,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把全班同学分别编成若干个实力相对均衡的小组,在课堂中主要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

3 “升降级”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实施前:精心准备,对学生进行思想动员

3.1.1 讲理念定纪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事物是非的判断能力,但却缺乏持久的自制力。因此,在“升降级”教学模式实施之前,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教学改革理念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征得他们同意的基础上制定一些课堂纪律。如在教学改革理念引导方面,首先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升降级”教学改革?主要要从“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的价值谈起。其次要谈这种“升降级”教学改革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精神、规则意识等。最后还要谈下通过这种改革,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形成有什么样的重要影响。在课堂纪律制定方面,必须首先告诉他们制定这条纪律的目的,并征得他们的集体同意。比如,迟到被罚“表演节目”,上课“玩手机”被罚身体素质练习等等。只有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才能够达到知行统一,教学改革顺利实施。

3.1.2 课前测试摸底,对学生进行科学均衡分组

“升降级”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方式是“以赛促练”,并且要有“课后促练”作为补充。因此,在分组时就要考虑“实力论衡”及“队员接近”的原则。“实力论衡”的原则就是为保证比赛激烈进行,充分调动每个同学的运动积极性,要通过教师的人员调控,使每个队实力尽量保持均衡。因此,在课程改革实施之初,就要对班级内所有同学进行基础技能的测试,以便按照实力均衡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队员接近”的原则是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好的团队凝聚力、团队亲和力以及便于学生课后自发召集练习,分组时还要考虑将一个寝室的同学,或一个行政班的同学尽量分配到同一个组,以便达到“连带训练”的目的。此外,为加强每个小组的团队凝聚力,要求他们选出一个同学作为他们的“核心球员”——队长,并要求每个队有统一颜色的运动背心,每个队有一个个性化的队名。

3.2 实施中:循序渐进,科学实施教学及比赛

3.2.1 教学内容安排循序渐进

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实施的是“学年单项目制”。即一个学年(两个学期)均要保证学生在同一个老师的教学下进行一个项目的学习。这就为项目学习的连续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1。第一学期主要以篮球的传运投基本技术为主,期间可以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多种技能掌握情况的技能比赛。如投篮计总数比赛、胯下“8”字运球比赛、传球无失误比赛等。第二学期,在学生具备一定基本功以后,可进行少量的半场比赛。最后一个学期,半场、全场比赛就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表1 改革后的教学内容一览表

3.2.2 比赛规则制定竞争有序

首先,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型”课堂为“教学-比赛型”课堂。即利用每周一次课的教学时间,一次课进行针对教学及比赛的常规教学,下一次主要为比赛教学。在进行“升降级”教学比赛时,为保证比赛实力均衡,对抗激烈,充分调动每一个队伍的参赛积极性。我们把各个半场按照实力的不同分为“超级”、“甲级”、“乙级”场地,实力较强的就在高一级的场地进行比赛。10分钟为一节,时间到后,各组实现轮转,负队降级,胜队升级。这样,如果他们在比赛中不尽力,就会被淘汰至下一级别的场地比赛。并且平时的比赛名次会计入到期末的综合成绩内。如下图所示。在第二个学期,根据上一个学期的比赛成绩,对那些长期处于“乙级”和“超级”场地的队伍,可以模仿NBA的“选秀制度”,让“乙级”球队在“超级”球队挑选一名球员和自己的一名球员进行置换,以便实现新的“实力均衡”。

其次,现行的篮球正式比赛规则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针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女生而言,运用正式规则会使得比赛运行不畅,必须加以创新改造。我们可以借鉴半场“三对三”及“打野球”的规则。以女生为例,在第一个学期,她们由于技战术水平较低,打比赛中不仅走步违例频频,而且一节10分钟的比赛,往往不能够有效投篮得分。因此,我们在设计规则时,对走步违例规则可以稍放宽一些,同时,创新现有的得分规则,即投中一个2分球算3分,投中一个3分球算5分,投球时球接触篮筐计1分等规则。实践证明,这样极大调动了女生的参赛积极性。

3.3 实施后:以考促练,促终身体育目标达成

3.3.1 重视阶段性量化考核

要在“升降级”教学比赛中取得较好的比赛效果,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技术运用能力为保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考促练”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课上课后积极练习篮球技术。阶段性量化考核是指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一学期的多次考核,每学习完一个主要技术后(约4次课后),就要进行阶段性考试。以第一学期为例,当学完低运球和高运球技术后,就要进行运球考试。具体考试内容为:女生胯下左右手连续绕“8”字20个为达标,男生胯下左右手连续运球20次为达标;学完投篮后,就要投篮命中率考试等等。考试的方式可以采用个人考试,也可以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小组比赛的形式是采用“捆绑”的方式,即以每个小组的总名次确定每个组内同学的考试成绩,这样就极大促进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3.3.2 科学多元多角度评分

为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比赛。“升降级”教学模式采取了多元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达到了“以考促练”的效果。如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考核为全学期多次考核;改变传统的期末个别技术考核为全学期阶段性多项技术考核;改变传统的个人技术评分为多元评分(个人技术+小组比赛成绩+篮球理论+身体素质+课外练习);改变传统的课堂表现以考勤、教师的主观判断为多角度评分(自评+他评+师评)方式。

“分数是学生的命根”,抓住了考试,就抓住了教学质量,就抓住了学生课上课后的练习积极性。在这样科学多元多角度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下,还要注意考试分数要敢于“斗硬”,即学生如果考试分数不及格,就不能按照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给“学习态度分”,让一部分学生蒙混及格,对下一届的学生也有很好警示作用。在这样的评价方式改革下,学生就会课上课下主动练习,并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参与一定的体育比赛,真正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4 “升降级”教学模式实施的保障

4.1 改革现有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教育部于2017年10月颁布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的规定,“进一步落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做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后的监管工作,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积极性”[8]。学校适时出台了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在对评定教授的条件中提出“获得校级各类教学类比赛一等奖”作为重要职称晋升的条件之一。在这种教师评聘制度的改革下,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重科研轻教学”局面,激发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此外,为降低体育教师普遍存在的“教学工作量大”偏大,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的问题。学校一方面加大了体育教师的人才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条件中加入了“(职称晋升人员)必须承担2门以上的本科教学任务”,这样要就避免了以往学院管理人员不参与教学的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

4.2 多举措建设体育场馆设施

“升降级”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场地作为开展教学比赛的保障。针对场地不足,下雨天无法上课的现实困境。一方面,学校和地方政府达成协议,政府用于举办市运会的体育馆就建在校内,市运会结束后,交付学校使用。另一方面,学校积极改造现有的室外场地,将室外场地进行了半封闭处理,加盖了雨棚。这样就极大缓解了场地不足的问题。

5 结语

当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宅”文化开始在大学校园中盛行。如何对大学生合理“增负”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命题。参加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充沛的精力面对学习和生活,也能够使大学生的人格更加完善,意志更加坚强。大学体育“升降级”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对当前大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及实践的探索,但还有诸多方面,如课外俱乐部如何与之相匹配,1-2年级课堂教学内容如何衔接更加完善等方面,还有待广大体育教师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猜你喜欢
学期体育课比赛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体育课上的“意外”
选美比赛
讨厌的理由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比赛
最疯狂的比赛
期末综合复习测试卷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