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脉解痉汤联合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

2020-09-08 03:29张倩贾佳王昊刘君丁佳佳黄超陈维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10期
关键词:通脉肌张力偏瘫

张倩 贾佳 王昊 刘君 丁佳佳 黄超 陈维

中风是危险系数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发病急且发展快,患者常出现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后遗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半身不遂,临床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其中致残率正逐年增加。有研究显示,中风老年患者的死亡率已经超过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死亡率,成为老年人群主要致死原因[1]。有研究显示,通脉解痉汤有助于恢复肢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而针刺法治疗可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提高临床疗效[3]。基于此,本文选择70例中风偏瘫疾病患者就肌张力分期针刺法结合通脉解痉汤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20年2月我院治疗的70例中风偏瘫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双色球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单一组(共35例,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和联合组(共35例,给予肌张力分期针刺法结合通脉解痉汤治疗)。单一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52~72岁,平均年龄(66.95±3.49)岁;中风类型:出血性15例,缺血性20例。联合组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6.30±3.61)岁;中风类型:出血性17例,缺血性18例。两组基线资料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比研究成立。

1.2 方法 单一组仅给予肌张力分期针刺法治疗。弛缓期:取穴位手三里、足三里、肩、曲池、梁丘、解溪、水沟、上巨虚。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毫针(规格:0.35 mm×50 mm),雀啄刺法于水沟穴,直刺肩穴和梁丘穴,深度在35~45 mm;其他穴位施捻转提插泻法,直刺深度为15~40 mm,实施平补平泻法,以患者舒适为宜,留针50 min,1次/d。痉挛期:取穴位天井、后溪、肩、环跳、阳池、阳陵泉、外关、悬钟、丘墟、申脉、承山。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毫针(规格:0.35 mm×50 mm),直刺肩穴,深度40~45 mm,悬钟、丘墟、申脉施捻转提插泻法,直刺深度为15~40 mm,其他穴位实施平补平泻法,直刺深度为15~45 mm,留针50 min,1次/d,共治疗1个月。

联合组给予肌张力分期针刺法结合通脉解痉汤治疗,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单一组一致。通脉解痉汤:鸡血藤、怀牛膝、炒桑枝各30 g,伸筋草20 g,当归、白芍、天麻各15 g,地龙、乌梢蛇、钩藤、焦地黄各12 g,穿山甲、全蝎各8 g,川木瓜10 g。用水煎服,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共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肢体运动功能评估[4]。安排经过专业训练且对Fugl-eyer简式运动积分量表熟练的工作人员对患者肢体运功功能进行评估,量表共包括7个大项目和17个小条目,总评分在0~34分,评分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佳。②神经功能评估[5]。安排经过专业训练且对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满分42分)内容熟悉的专业人员评估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总评分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呈正相关。③症状改善情况。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中风偏瘫的临床症状评分,统计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比较(见表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单一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神经功能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肢体运动功能评分 神经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单一组 35 15.20±4.11 21.68±3.02 26.16±5.00 33.96±4.11联合组 35 15.67±4.05 27.85±3.34 26.45±4.88 37.89±3.10 t值 0.482 8.106 0.246 4.516 P值 0.316 <0.001 0.403 <0.00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联合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单一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1个月后单一组 35 22.74±2.15 13.02±1.95联合组 35 22.49±2.06 8.22±1.20 t值 0.185 5.548 P值 0.351 <0.001

3 讨论

中风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脑血管疾病之一,会对患者的脑细胞和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临床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6]。尽管近几年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中风病死率也得到一定控制,存活率显著提高,但出现后遗症的概率也明显增加。其中偏瘫是中风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有关,而偏瘫是中风后的常见后遗症,中医将其归为“偏枯”等范畴,认为偏瘫的发生与经脉淤滞有关,会严重影响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甚至完全失去活动能力。中医治疗中风偏瘫以解痉通络为治疗原则,强调标本兼治,针灸治疗早有记载,其中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主要是根据肌张力情况分期完成针刺,不易诱发肌张力增高,提高患者的耐受性[7-8]。通脉解痉汤是一种以活血通络为主的方剂,用于中风偏瘫治疗中的疗效显著。本研究对7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单一组,联合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单一组(P<0.001)。说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结合通脉解痉汤改善症状以及患者肢体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显著。肌张力分期针刺法分为弛缓期和痉挛期,不同时期选择的穴位和手法不同。前者为发病两周内,此时针刺以醒脑开窍为主,增加刺激量实现通经活络。随着病情进展会进入痉挛期,此时针刺以手足少阳经以及太阳经穴为主,有利于拮抗肌张力和兴奋屈肌,针刺手法有利于缓解痉挛。通脉解痉汤药方中的白芍可养肝阴,当归可活血补血,天麻、鸡血藤、钩藤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伸筋草和川木瓜具有舒经通络的功效,怀牛膝具有补肝肾和强筋骨的功效,炒桑枝具有祛风通络的功效,其他药物可活血通络息风。肌张力分期针刺法与通脉解痉汤联合的整体治疗效果更佳[9-10]。

综上所述,肌张力分期针刺法结合通脉解痉汤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和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通脉肌张力偏瘫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型手震颤
通脉养心丸对ApoE-/-小鼠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分析清肝降火,通脉活络类中药配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十未通脉汤的应用
别让肌张力障碍成为健康的“拦路虎”
漫画
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