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

2020-09-10 04:17韩艳杰
新教育论坛 2020年7期
关键词:生活案例道德与法治小学

韩艳杰

摘要: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指导中的应用,确实给教学工作者提供了有效教学思路。选择生活化案例是我们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需要立足教学目标和教学指导需求,有效分析生活化案例的应用路径。本文尝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展开分析,希望给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案例

引言: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中,教师主导课堂,学生比较被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不到位,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对学科教学活动指导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当前指导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作指导,生活化教学模式影响下,教师要合理选择生活案例,促进学生知行统一,完善学科教学模式,体现学科特点,渗透德育和法制教育目标。

1.增加生活案例的筛选渠道

生活化案例选择渠道不应该过度受局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教师在筛选生活化案例的过程中应该多渠道选择,比如借助信息搜索引擎、展开多种社会调查等,是生活化素材体现社会现实、与时俱进[1]。如教学《我的祖国多辽阔》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疆域的辽阔,教师课堂导入时这样引人生活案例:“同学们大多都有跟随父母外出旅游的经历,回想一下,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呢?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教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讲述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说:“我去过云南的大理,坐飞机要飞四个小时,俯瞰祖国大地,真是太辽阔了。”也有的学生说:“我去过内蒙古大草原,坐大巴去的,整整一天一夜才到。”教师引导:“云南在我国的大西南,而内蒙古在我国的北方,你们估算下,从内蒙古到云南有多少公里呢?”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判断,有的说4000公里,也有的说6000公里。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从内蒙古到云南至少有5000公里,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很大。同时,我告诉大家,这两个地方还不是我们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学生顿时沸腾起来,课堂教学进入佳境。

2.创设生活情景助力法治精神形成

生活化案例为生活情景构建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渗透法治精神的教学目标驱动下,我们可以利用生活案例构建教学情景带给学生真实的体验[2]。例如,教学《班级生活有规则》这一课时,首先,通过“过马路要走人行道、红灯停绿灯行、车辆上路靠右行”等交通规则的例子导入规则意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行人和车辆都不遵守交通规则,没有做到红灯停绿灯行,车辆行人随便逆行,马路上会变成什么样?”结合小视频使学生直观体会规则的重要性,然后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班级生活中“课间打闹、上课吃东西、随手丢垃圾”等行为,请同学们判断并讨论该如何对待;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约定遵守小学生守则,做一个遵守纪律的好孩子。在此过程中,通过创设生活情景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联系班级与校园生活,直观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将遵守规则、依照规则办事的观念与精神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当中。

3.优化生活案例的训练设计

生活案例不仅是教师展开对比延伸教学的材料,也是课堂训练的重要内容。为帮助学生实现认知内化,教师应以生活案例为设计对象,对课堂训练展开优化处理,利用生活案例设计训练情境、悬疑问题等,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感知[3]。如教学《干点家务活》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材料,这段视频介绍了两个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一个好吃懒做,什么事情都不做,还要爸妈给他穿衣洗脚;另一个孩子,不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主动帮助爸妈拖地、洗碗、洗衣服。学生看完视频后,教师给出训练任务:“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大家都看到了,请结合这段视频,说说你以后打算怎么做。”学生积极展开讨论,课堂学习气氛热烈:“我打算以后常帮妈妈扫地、洗碗。”“我不仅要帮妈妈干家务活,还要经常给妈妈捶捶背。”从学生的设想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生活案例的启迪下,思想意识确实获得了提升。

4.课堂教学评价生活化

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并非是通过枯燥乏味的课程设计约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為。因此,对于学校来说,在评价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时,应该主动对学生实际的道德行为表现与实践操作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独特的魅力[4]。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评价也应该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道德行为表现,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以便对学生的学习和道德与法治观念做出全面的衡量和评价。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对教学评估的内容和方式实现多元化评价,对评价的标准和主体实现多层次化,只有这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例如在开展《我们都是好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了解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以此来建立一个和学生日常人力交往能力相关的评价体系,并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评价生活化。

结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道德观念,立足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素材选择要体现科学性。选择生活化素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作支撑,强化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过程中,很多教师对生活化教育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因此学科教学目标落实情况也并不理想,进一步尝试优化素材选择,落实教学改革措施,是我们当前的重要教学任务。本文尝试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中生活化案例应用的具体路径,希望上文观点可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小艳,李慧琪.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8,32(02):152-153, 155- 158.

[2]曾霆.结合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认知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32(09):185-186,188-190.

[3]曹晓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文理导航(下旬),2015,12(02):163-165,169-171.

[4]郭含冰.浅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4,20(01):206-207,209-210.

猜你喜欢
生活案例道德与法治小学
结合生活案例提高道德认知的研究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高中化学新课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导入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探析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