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罗德琴科艺术创作的纪实与表现

2020-09-10 07:22王雅琪
摄影与摄像 2020年2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

王雅琪

摘  要:亚历山大·罗德琴科是苏俄时期一位重要的艺术家、新闻摄影师,也是构成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的选择和个人命运都深深嵌入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他的创作呈现出苏俄时期艺术的纪实特质与表现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关键词:罗德琴科;构成主义;新闻摄影

中图分类号:J409 文献标识码:A

在1905至1917年的革命岁月里,俄国先锋派艺术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主义”一词在这个时间段出现,这一艺术运动是一次关于艺术的社会角色的实验,同时也是一场发生在绘画、雕塑、建筑、设计、摄影以及电影方面的美学的革命。在列宁时期,倡导前卫新兴艺术的构成主义得到苏联政府的支持,构成主义艺术家们通过宣传海报、建筑、雕塑艺术共同塑造了对新社会的愿景与新审美。

多数构成主义艺术家具有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的学习及创作背景,如:柳波夫·波波娃(Lyubov Popova)、亚历山德拉·艾斯特(Alexandra Exter)。艺术家们在法国、德国、美国及苏联之间的游走交流使得构成主义艺术在遭到扼杀之后仍在前述几个国家得到承继与转化。

亚历山大·罗德琴科(Alexandre Rodtchenko)是苏俄时期一位重要的艺术家、新闻摄影师,他是构成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与一些苏俄先锋艺术家关系密切,如:弗拉基米尔·玛雅科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弗拉基米尔·塔特琳(Vladimir Tatline)、卡西米尔·马列维奇(Kasimir Malevich),罗德琴科曾为他们拍过肖像照。他的艺术创作包括绘画、海报设计和摄影,经历丰富。他的选择和个人命运都深深嵌入大的社会时代背景,他的创作呈现出苏俄时期艺术的纪实特质与表现性之间的矛盾关系。

1 在摄影之前

苏维埃取得政权后的十年间,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构成主义等前卫艺术思潮发展迅猛,这种局面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此时的政府不仅未对文艺创作作出严格限制,甚至鼓励艺术实验;二是十月革命契合了艺术家进行艺术探索的追求,他们满怀革命热情参加新社会建设,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注入作品[1]。

1919年罗德琴科开始研究拼贴画,进行蒙太奇实验。他也曾与马雅可夫斯基合作,创作了许多号召人民参与革命建设的宣传画和商业广告画。大致在1924年,他进行了一段较为密集的形式研究,还为后来成为电影史中重要影片的《战舰波将金号》设计了海报。

1921年9月至10月,莫斯科举办了一场名为“5x5 = 25”的现代艺术展览。参展的五位艺术家分别是亚历山德拉·艾斯特、柳波夫·波波娃、亚历山大·罗德钦科、瓦尔瓦拉·斯蒂芬诺娃(Varvara Stepanova)和亚历山大·维斯尼(Alexandre Vesnine),他们展出了一些使用木材、铁等基础材料制作的空间中的装置作品以及绘画。

展览中有一组纯色绘画是罗德琴科的作品,名为《红黄蓝》(Rouge jaune bleu),每一幅的大小都是62.5*52.5厘米,他用这件作品告别了架上绘画。他认为,任何颜色或物质都只代表其本身,还将这组绘画描述为“实心墙(mur aveugle)”和“绘画的最后可能(dernier tableau possible)”,它们是虚无的单色画,意味着绘画的历史到此终结[2]。

2009年2月,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策划了一场展览重提这件作品的重要性。策展人玛格丽塔·图皮钦(Margarita Tupitsyn)说,1921年的展览引起了评论界的轰动。“艺术家通过展示这些作品来否认某些东西。他们展示了绘画的尾声。他们不是在否定绘画,而是对绘画说‘再见’,就好像是在说‘我们所做的是好的,是和这些不同的’。例如,波波娃展示了一副几乎是光秃秃的画布,她展示的是绘画的减法与稀薄性。但是这次他们得到的反馈是负面的。”她说,现代评论家认为,绘画的这种飞跃影响了像是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罗斯科(Mark Rothko)、莱因哈特(Ad Reinhardt)之类的人,没有这些油画就不可能实现抽象表现主义[3]。

2 接触摄影

1917-1922年间,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大多是革命前在资产阶级报刊得到锻炼的摄影记者。其中多数人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具体、严格、真实地记录事件的原貌[4]。1923-1932年是新闻摄影的革新时期,罗德琴科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新闻摄影界。

1924年他开始了摄影工作,这一年他拍了许多肖像作品。1925年,他在巴黎旅行时购买了一台手持相机,这使他可以轻松地尝试对图像的构成实践。他给观众提供了新的视角去观看熟悉的事物。罗德琴科强调从不同的角度和独特的光线来表现熟悉的对象,希望开创自己的风格,推翻苏联社会已经定型的视觉习惯和观念。在这个过程中,他常采用高角度俯拍和低角度仰拍,关注拍摄对象在空间中的运动以及对象与取景框之间的线条构成关系。这一类的摄影作品如:《疏散楼梯》(Escaliers de secours,1925),工地(Sur le chantier,1929)等。他的摄影蒙太奇作品在前卫期刊LEF和国营出版社Sovetskoe Foto, USSR in Construction中广泛发表。用框取现实的媒介去探索抽象,这是摄影现代性的挑战之一。

1930年代初,他将摄影作为社会评论的工具,批判地呈现了现实的苏联与理想化的苏联之间的差异。

3 以《白海运河》为例(见图1)

白海运河是斯大林时期的一项重要“成就”,在工程结束后的宣传工作中,更多的是被记录为一个能使罪人通过劳动改造自身的伟大工程。然而这项工程实际伤亡惨重,每一个被冻死或累死的人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

1932年,貝尔巴伊特拉戈苦役劳改营的十万多囚犯和索洛韦茨基劳改营中的许多囚犯们一起都被用于挖掘这条长达227公里的航道。这些囚犯只被允许使用原始的手动工具,一切都靠人力,包括沿河建造他们的自住营地。仅在1931至1932年的第一个冬季就有将近2.5万人死去。

运河建设的过程是对外保密的。1933年8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的劳改营指挥官谢苗·菲林安排120名苏联主要作家前往运河考察。这次创作之旅是斯大林提议的。考察过程中,德米特里·米尔斯基是唯一对于眼前净化版的营房生活提出疑问的作家,他曾说过“这里的每一步、每一座大坝、每一个升降台,都有遮起的秘密”。即使存疑,他还是参与了国家政治保卫总局负责的一个庆祝运河竣工的图书出版任务。这个出版任务由36名苏联主要作家和作为摄影师的亚历山大·罗德琴科共同突击创作,最后这些素材汇编成了《白海运河》(The White Sea Canal)一书,由菲林和高尔基担任主编[5]。这本书的主题和宣传意义在于:体力劳动具有救赎和解放的功能。

罗德琴科为此项目拍摄上百张照片,但被保留下来的不多。这些照片记录了劳改犯们的工作,拍摄时贯彻了他的独特视角以及构图方式。下图是他的“白海运河”项目中的一张照片,画面被一个平台分割为两个部分。一边是劳作中的囚犯,另一边是休息中的演奏团。

在这张照片中,可见的是线条构成和材料的对立:木条与水泥台形成的垂直关系。视线不能够跃出这个垂直关系之外,都被墙面挡回。这张照片完成的仅仅是图形的矛盾,内容呈现出高度的一致——劳作的人和将要劳作的人。这是一张成熟的新闻摄影命题创作。在这个考察团中,有人相信这些囚犯的灵魂能在劳动中得到改造,有人质疑却不敢言,也有人是为了自己仕途无阻。根据这张照片,无法判断罗德琴科本人对于这个工程的态度。

4 现实主义还是形式主义?

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角度来看,探索媒介本身图像是有风险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需要避免作品内部的矛盾,因为这样的矛盾可以将大众指引到具体的可察觉的社会矛盾中去,把质疑送入观看者的意识中,对于想要否认矛盾的政权来说是具有潜在威胁的。

构成主义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艺术家们在构建一个共同审美的过程。线面或者材料的构成是观念层面的革新与提炼,但摄影是有具体对象的。罗德琴科作为一个新闻摄影师,在进行大景别的拍摄时呈现出的图像的开放性以及包含对立元素的画面是能够指向矛盾本身的。即使当时这些艺术家们的信念来自马克思主义,也切实地着眼无产阶级,但是其结果未被无产阶级大众接受,还成为那个活在恐慌下的人们提防的对象。

罗德琴科拍摄的照片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像有着很大的区别,他的摄影被当时一些评论家指出有些过于形式主义。斯大林时期已不同于列宁时期,官方已经有其所倡导的艺术风格。此时有悖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艺术以及艺术家都将要面临终结的命运。

1932至1940年间,20年代的新闻摄影革新者们被扣上“左倾”的帽子打入冷宫[6]。

5 结语

1910至30年代的一批电影、设计、建筑和摄影等领域的先锋派艺术家和策展人几乎都在斯大林时期被排挤至边缘甚至死在牢狱中,此番景象也可以理解为是这一批艺术家们的政治实践的失败。

格林伯格有一篇著名的论文《先锋与媚俗》,在他看来,先锋派主要通过抽象的方式运作:它移除了艺术作品中“是什么”的维度,即它的内容,以揭露它“如何是”的维度。格林伯格相信,使观众得以关注一件艺术品的纯形式、技术和物质方面的鉴赏力,只有那些“能获得休闲和舒适,同时也具有某种修养”的人才能获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面对的是未受过太多教育的大众的作品。构成主义实践者的命运体现出的是个人艺术理想与高压政治下社会需求的矛盾,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威权容不下先锋派艺术家的社会构想。

参考文献:

[1]王永.一场政治与艺术的博弈——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回眸[J].俄罗斯文艺.2012,(1):149-155.

[2]Yve-Alain Bois.“Painting: The Task of Mourning” in Painting as Model[M].Cambridge: The MIT Press,1990:238.

[3]Arifa Akbar. Drawing a blank: Russian constructivist makes late Tate debut [N]. The Independent:2009.

[4]施鹏飞.风格·探索·发展(上)——谈苏联新闻摄影的特点[J].中国记者,1989(4):58.

[5]奥兰多·费吉斯.耳语者——斯大林時代苏联的私人生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03-205.

[6]施鹏飞.风格·探索·发展(上)——谈苏联新闻摄影的特点[J].中国记者,1989(4):59.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中不同的拍摄角度及效果
新闻摄影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从抗洪救灾报道看新闻摄影的全媒体创新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视觉创新:县市媒体转型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