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摄像构图的灵活性

2020-09-10 07:22陈静言
摄影与摄像 2020年2期
关键词:拍摄角度虚实结合灵活性

陈静言

摘  要:构图是摄影摄像工作人员的必备能力,也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摄影摄像构图是否合理,对作品画面质量有直接影响。文章阐述了摄影摄像构图的主要特点,分析了摄影摄像构图的技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增强摄影摄像构图灵活性的策略。

关键词:摄影摄像;画面构图;灵活性;虚实结合;拍摄角度

中图分类号:J404 文献标识码:A

摄影摄像作品创作中,构图是极为关键的方面。摄影摄像构图能够记录和表现人们的行为情感,将人们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现出来。因此,摄影摄像人员应高度重视构图的灵活性,创作出優秀的摄影摄像作品。

1 摄影摄像构图的主要特点

1.1 可塑性

摄影摄像图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摄影摄像都是在镜头成像以及视觉暂留原理的基础上获得想要的图像,其可信度与真实度是绘画等艺术难以企及的,但也并不是绝对事实表达,观众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拍摄对象,实质上是其影像,而不是真正的拍摄对象。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同时又高于现实生活,因此,所有艺术创作都需要人的参与,而不能直接照搬现实。与此相同,摄影摄像人员可有选择、有意图地拍摄画面,也可通过后续蒙太奇的运用,来实现预期目的。摄影摄像人员对拍摄对象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景别剪辑、对蒙太奇的运用以及对色彩与光线的处理等。

1.2 记录性

摄影摄像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面对实景实物,也就是说摄录对象都应是能够直接看到的事物,通过现场拍摄形成图,因此摄影摄像具有记录性特点。对于拍摄所得的影像资料,一些工作人员在剪辑过程中,常常发现无法通过自己的镜头语言将影像资料清晰表达出来。究其原因,在于每个画面都代表着自身的涵义,从而形成特定的画面语言[1]。但从电视画面的角度来看,每个画面的意义表现过程并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一定要从不同画面间的运动联系与意义关系中体现出来。通常情况下,若想强化一些电视画面的意义,就需要在相关画面的铺垫作用下,通过不同画面间的联系、不同画面间的意义关系来实现。同时,摄影摄像并不仅仅是对拍摄对象的全面记录,其在选择拍摄对象与角度、调整色彩与光线等过程,还需要人的参与。

1.3 不可重复性

所有摄影摄像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拍摄现场完成的创作,即使摄影摄像人员不满意画面构图、色彩与光线的配置等方面,在拍摄结束之后,原则上是不可任意修改的,各种影视之所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其原因就在这里。摄影摄像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对摄影摄像人员的艺术修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拥有诸多拍摄经验、灵活性思维,同时善于临场决断,并在正式拍摄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1.4 时空性

摄影具有较强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而空间性则取决于摄影的记录性。摄影人员只有身临其境方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摄影的时间性主要体现在,只有摄影人员所需题材出现时,或画面光线最佳的刹那,方可进行拍摄。但随着当前各种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步,摄影人员在熟练掌握多种图象处理软件后,可在后期利用这些软件去处理拍摄到的画面,以弥补自己的某些想法,达到超越现实的目的。而摄影人员对所拍摄画面的构图等方面不够满意时,也可通过后续处理来尽力实现自己的要求。

2 摄影摄像构图的基本技巧

2.1 画面层次感的构建技巧

摄影摄像画面的层次感能够将主体形象更好的突出出来,并凸显拍摄主题。摄影摄像人员要想在拍摄过程中有效制造出画面的层次感,应将主、衬关系、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等处理好,应从合理的角度选择适宜的景别来完成拍摄过程。具体来讲,第一,摄影摄像人员应充分把握拍摄对象主体,通过构图设计与造型,对主、衬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促使拍摄效果最佳化[2]。第二,应科学配置衬体,将衬体的补充说明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第三,要从拍摄主题的具体特色出发,选用合理的背景,创建与主题相契合的环境,以更为直观地表现主体形象。

2.2 虚实结合技巧

摄影摄像画面构图的虚实结合,通常是灵活运用前景,使画面空间感进一步增强,使观众对模糊景物产生错觉,并在此基础上有效突出主体的地位,从而为观众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比如,可通过虚实结合技巧,将烟雾效果或尘土效果制造出来,呈现出前实后虚的画面,从而更为清晰地突出主体形象。拍摄人员还可通过改变拍摄位置,或利用光线变化等方式,将主体形象凸显出来,但在此过程中应防止作为画面背景的事物破坏到主体形象。

2.3 对比技巧

摄影摄像人员通过对比技巧的运用可在画面中将拍摄主体更好地表现出来,为观众充分表现拍摄的中心思想。影调、虚实、大小、藏露等四个方面的对比是最为常用的对比方式。影调对比,在黑白摄影中是指黑、白、灰等色彩的配置比例,在彩色摄影中是指同一类色彩间的差异。拍摄人员在画面不同部分采用对应的影调,利用阶调对比将主体形象突出出来。虚实对比是在景深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框架式前景,通过模糊处理衬托体来进一步突出主体形象。大小对比就是指体积方面的比较。藏露对比是利用画面来表现主体形象时,并不将整个主体呈现给观众,而只将主体与拍摄主题联系最紧密的部分呈现出来,促使观众自行产生联想,通过欲扬先抑的方式,将拍摄主题更好地表现出来。

3 增强摄影摄像构图灵活性的策略

3.1 合理构建画面秩序,有效处理动静关系

第一,某些经典摄影摄像作品中,观众根本无法发现拍摄现场的人为痕迹,这要求摄影摄像人员在拍摄时,要合理构建画面秩序。摄影摄像人员应将作品视为视觉信息产品,在拍摄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具备较强的画面意识,充分把握拍摄目标,并有效运用拍摄技巧。

第二,应在尊重拍摄本质的前提下,将自身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把背景与衬托体有效统一在主体意识内,以防止摄影摄像过程中出现失控问题,并积极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构建良好的画面秩序。

第三,如果拍摄现场发生混乱现象,摄影摄像人员应有效确定主体形象,通过相关技术创建极具表现力的构图,构建客主体虚实结合的画面布局,从而赋予作品以强大的生命力。

第四,应通过速度来构建较为完善的主次关系。也就是说应保持拍摄主客体的动、静关系。若衬体处于静止状态,而拍摄人员想将动态主体转变成静态画面形象,应通过低速方式达到动静结合的目的[3]。若想将静态主体转变为动态形象,可通过高速方式达成目的。摄影摄像人員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场景时,要进行合理取舍,尽量拍摄与主题意义相关的人与事物,以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

3.2 立足客观场景,充分把握画面结构

第一,画面结构是指由摄影摄像的画面内容组成的轮廓结构,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此类轮廓结构属于画面形式,在信息传递方面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官,从吸引受众去阅读画面内容。摄影摄像人员利用生动形象的构图,能够有效增强作品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

第二,当摄影摄像作品的拍摄不受时空限制的情况下,摄影摄像人员可轻松把握其轮廓结构。在新闻摄影摄像中,应充分尊重客观场景,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新闻的纪实性特征,来有效把握画面结构。若摄影摄像过程受到较强的时空限制,就非常不容易抓取生动的画面结构。所以,新闻摄影摄像人员应对画面轮廓结构非常重视。

第三,受新闻现场自身因素的限制,通常无法形成较好的画面格局,同时在主体的不断运动过程中,画面格局就很容易消失,所以,新闻现场的画面结构存在非常强的运动性特征。摄影摄像人员应具有高效锁定某些瞬间画面的专业能力,以不断提高影像作品的精彩程度。

第四,每一个事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其所具有的形象特点,既指视觉上的个性,也涵盖着其本质。摄影摄像人员在进行画面构图时,应致力于画面构图的精彩性,并将其与事物特征充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洞察能力,提高画面语言的刺激程度。

3.3 根据构图章法探寻拍摄新角度

第一,在新闻现场拍摄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就叫做新闻视角,尽管是面对新的事物,但一直采用同一新闻视角,也会导致观众产生一定的陈旧感,所以,摄影摄像人员在进行拍摄时,应积极创新新闻视角。

第二,新闻事物出现的空间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跟随新闻角度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因此画面主次形象、画面背景、画面的光影效果以及情感色彩等方面也会随之出现变化。新闻场景存在于立体空间内,摄影摄像人员应从各个高度来审视新闻,可通过俯视、仰视以及平视等高度来进行观察,从各个角度观察新闻背景,都会产生不同的新闻视角[4]。

第三,相比于以往的平面高度,仰视与俯视就极易产生新的新闻视角,由于大众在平时观察时,很少采用仰视与俯视两种视点,这种拍摄镜头会增强观众的新奇感。在此过程中,摄影摄像人员应高度重视事物本质特征的保持。

3.4 适当运用画面语言,凸显主题形象

第一,摄影摄像作品应通过画面形象来有效传达相关信息,以便于将拍摄对象的情感与行为特征进一步凸显出来。应充分把握事物的明显特征,以拍摄对象的情感与行为基本标志,为主体形象赋予表白要素,无需将自身的语言解读添加进入,就能使观众有效理解这类标志。

第二,整个影像画面需要通过主体来支撑,所以摄影摄像人员应确保画面中主体形象的鲜明性,有效增强其表现力,利用较强的视觉冲击,给观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4]。

第三,应积极创建良好的拍摄环境,以便于将主体形象充分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进一步丰富画面语言,还能不断深化拍摄主题。

4 结语

总之,灵活的摄影摄像构图,不仅能够增强主体形象表达效果,还对拍摄主题的深化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摄影摄像人员应充分把握构图的主要特点,熟练掌握构图的基本技巧,通过灵活的构图全面提升作品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石海清.浅析摄影构图的魅力[J].南风,2016(26):20-20.

[2]杜杭.谈摄影构图与创作[J].神州,2017(26):55-55.

[3]李艾.浅谈摄像的构图与技巧[J].长江丛刊,2016(14):23-23.

[4]王超.关于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7(12):103-104.

猜你喜欢
拍摄角度虚实结合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措施
视点选择在摄影画面造型中的美学追求
新闻摄像中的角度选择与应用
Is $2 million enough to feel wealthy 有多少钱才算富
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策略
“干跳”
“教赛融合”在“虚实结合”教学平台建设中的作用
虚实结合,婉转缠绵
基于虚实结合的陆军数字化装备体系试验装备体系构成研究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